我的家乡台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紹我的家乡—台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丰富多彩,并且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为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介绍:一民间戏曲1、台州乱弹台州市台州乱弹,原本叫做黄岩乱弹,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是浙江著名的四大乱弹之一,被文化部列为中国318个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台州、温州、宁波、绍兴、金华、丽水等地区。台州乱弹有三百多个剧目,常演剧目号称七阁八带九记十三图,七阁包括《回龙阁》、《兰香阁》等,八带包括《鸳鸯带》、《挂玉带》等,九记包括《拜月记》、《白兔记》等,十三图包括《百寿图》、《双狮图》等。此外代表性剧目还有《三星炉》、《紫阳观》、《汉宫秋》、《连环记》、《长生殿》、《单刀会》、《五虎平西》、《阳河摘印》、《锦罗衫》、《紫金镯》等。随着剧种的发展,行当分类越来越细。在表演方面,台州乱弹有许多绝技,如耍牙、双骑马、钢叉穿肚、甩火球、雨伞吊毛等,长期以来一直为人所称道。二民间曲艺(7项)路桥评书路桥区路桥莲花路桥区路桥莲花系“莲花落”,由佛教宣传转变为世俗艺术后,吸收当地戏曲、民歌而演变成曲艺品种,其源流无史料佐证,据老艺人口述和传承情况,应产生于清末。流行于台州的路桥、黄岩等区。路桥莲花的演出形式,有坐唱、站唱和走唱。曲调较为丰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路桥莲花发展成了舞台表演的群众性曲艺艺术。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路桥莲花全由女子演出。路桥花鼓路桥区道士戏路桥区道情路桥区三门县天台县临海词调临海市台州莲花(莲花落、高桥莲花、螺洋莲花、殿下莲花、玉环莲花)(椒江、黄岩、路桥、温岭、玉环)唱宝卷(椒江)、黄岩评书(黄岩)、黄岩白搭(黄岩)、“黄岩白搭”,又称黄岩方言顺口溜,是黄岩一种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具有诙谐、幽默、风趣、夸张、滑稽的特点。由于它通俗易懂好记,因而深受群众的喜欢,有些商贩首先抓住这个特点,用方言顺口溜编广告词来招揽生意。世纪初,黄岩街头就有卖梨膏糖者一边打着笃板,一边吆喝。后来在传播中不断地被修改补充,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小段子,在休闲时由口齿伶俐者来吟唱,自娱自乐,称为讲白搭,其代表作有《卖水果》,常在黄岩鼓屿“三元会”满会时组织的迎会上表演,影响很大。今天台州电视台“阿福讲白搭”的开场白也就是从《卖水果》引发而来。“黄岩白搭”以说为主,不需伴奏,可一人表演,也可二人同台表演“对口白搭”。演员表演时常以丑角出现,或扮老太婆,头系包头纱、插花、戴耳环、身穿大襟衣裤,手捏手巾。或扮成老倌,身穿对襟衣裳,腰系八幅围裙,脚穿布鞋,挑一副水果担或笼担(应视剧情而定)。也可作现代人的时尚打扮,并无定规。“黄岩白搭”的表演者,都是因个人爱好,并无师承关系,其中解放后的代表性演员有王良忠、邱新培、郑英俊。特别是王良忠,早在50年代就在舞台上演出了《黄城大变样》(由徐先学编写),后来又演出了《老桃花》(由章甫秋编写)一演演了十几年,走遍了黄岩各乡镇,还应邀去温岭、玉环等地演出。王良忠因为在舞台上扮演的角色,颇受观众的青睐,号称“黄岩老太”。近年来上郑乡农民郑英俊经常活跃在舞台上,被称为新一代“黄岩白搭”表演者的代表。2007年,黄岩白搭被区政府列入黄岩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市政府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身为黄岩人的我记得小学时代曾经出过一档节目叫做《阿福讲白搭》该节目以全方言体质吸引了老老少少的目光,该节目现在仍在继续,并且我希望它一直继续下去。)洒尺调(温岭)、道情(黄岩道情、坎门道情)(黄岩、玉环)树词调天台县三民间舞蹈(12项)新前采茶舞(黄岩)、闹湖船(闹湖船、大渔船、坑下尤龙凤舟)(黄岩、天台、三门)、天皇花鼓(温岭)、舞九狮(温岭)、大奏鼓(温岭)、八蛮灯舞(滚八蛮、八蛮)(温岭、玉环)、渔岙板龙(玉环)、坎门鱼龙灯(玉环)、楚门铁梗(玉环)、八将串阵(玉环)、坎门花龙(玉环)、左溪花鼓(天台)、三十六行(仙居)、鲤鱼跳龙门(仙居)仙居“鲤鱼跳龙门”灯舞发祥与繁衍地区——田市,位于浙江东南括苍山脉西北麓的河谷地带。这里沃野平旷、村镇连横、交通便捷、物产丰阜,四周多灵山秀水。“鲤鱼跳龙门”这一颇具独特的民间艺术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由人工把持,模仿鱼虾个性化的体貌和活动方式,呈现出幅幅纷繁多彩的鱼类生活图。绘塑了一群鱼虾跃龙门的生动形象,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尤其是“鲤鱼跳龙门化成龙”的剧情创设,贴近人们“勃勃上进”的愿望,千百年来赢得人们的喜爱。“鲤鱼跳龙门”灯舞的抢救和保护有其重要的价值:一是艺术价值,鱼虾灯具形象造型逼真,活动呈现富有个性化与比较性特征的群舞态势,动态性极强,其精湛丰富的演艺技巧,可谓集灯舞之大成。二是民俗价值,“鲤鱼跳龙门”以独特的象征意义,贴近人们的美好愿望,因此与民间的节庆活动水乳交融,成了民俗文化的一大载体。三是学术价值,“鲤鱼跳龙门”剧情印证了神话传说化龙山的典故,丰富了神话传说的内容。四是美学美育价值,灯舞融汇舞蹈、灯艺、绘画、建筑、造型等艺术为一体,在人们感官的积极参与下得到美的享受。神话传说的艺术再现,激励人们注重身心修养,努力上进,成为栋梁之材。仙居“鲤鱼跳龙门”灯舞传承至近期,盛名远播。曾在1952年获台州地区民间艺术表演竞赛特等奖,因当时交通不便,省赛不能成行。最近,灯舞又被中央台、浙江台、福建东南台等电视台拍摄成片,名传海内外。2006年6月被命名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鲤鱼跳龙门)、十八罗汉(仙居)、花桥龙灯(三门)、海游六兽(三门)石马采茶三门县亭旁杨家板龙三门县大田板龙(临海)、黄沙狮子(临海市)、上盘花鼓(临海市)、大石车灯(临海市)、坎门灯塔鱼灯(玉环县)、叠罗汉(仙居县)、卷地龙(仙居县)、四民间音乐(11项)委羽山大有宫道教音乐(黄岩)上垟吹打乐(黄岩)、作铜锣(黄岩区)骨牌锣鼓(临海)、仙居山歌(仙居)、邱家岸锣鼓(温岭)亭旁山腔调(三门)台州船工号子(椒江船工号子、玉环船工号子)(椒江、玉环)、细吹亭(临海市)莲子行(天台县)天台山佛教音乐(天台县)天台山佛教音乐以佛教天台宗音乐为代表,是天台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五世纪时,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智者大师)(538-598),在形成独立、完整的天台宗哲学思想的同时,为了使由他制定并口传心授的仪轨符合教义需求,从而产生了天台宗特有的佛教音乐。经过千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天台宗佛教音乐不但成为天台山佛教音乐的代表,还影响了早期民间戏剧并传播海外。据统计,天台山佛教可唱诵的经文约95篇,其中赞偈类22篇、朝暮课诵39篇、忏类9篇、瑜伽焰口9篇、水陆法会16篇(含乐器曲牌)。特别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天台智者大师画像赞》(附有曲谱),文辞优美,悦耳动听,是研究佛教音乐的珍贵资料。天台山佛教音乐的形式,主要是声乐。包括独唱、领唱和齐唱组合、齐唱、轮唱四种。唱词有赞、偈、文、咒四种格式。曲调又分歌唱型、吟咏型、念诵型三种。配唱的乐器或称法器有梵鼓、钟、大磬、铛子、铃、钹、木鱼等,配器的制式、大小各异,用于不同的仪轨场合。表演形式多样,声腔抑扬顿挫,庄严平和,给人以“不同凡响”的听觉感受。天台山佛教音乐对民间戏曲的影响很大,如早期流行在江南的南戏,就以干唱为主。在明代,南戏基本不合管弦乐,顺口而歌,这种“清讴”的干唱唱法即源于天台山的佛教音乐。唐代以降,日本僧人相继来天台山求学,也带去了天台山的佛教音乐,产生了日本室町幕府时期的戏剧——能乐。在能乐中就有《天台山之事》的表演段子。1982年3月,日本佛教音乐研究人员组团到天台山寻根访问。近年来,天台山佛教音乐还走出寺庙登上舞台,多次作专场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关注。在配乐上也有所发展,尝试增加一些民族乐器,以提高听觉效果。为了使天台山佛教音乐后继有人,天台山佛学院专门开课,请老维那向学僧传授这方面的知识。佛教天台宗自创始起,就有不少忏仪的著作问世。天台山佛教音乐以天台宗佛教音乐为主要代表。天台宗创始人智岂页著有《法华三昧忏仪》、《方等三昧行法》、《金光明忏法》、《请观世音忏法》、《方等忏法》等。以上忏法中的《法华三昧忏仪》、《金光明忏法》系智岂页撰创,并配有音乐。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撰写的《智者大师画像赞》也为佛教天台宗特有的可唱经文。佛教天台宗音乐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如当地民歌、民谣、江南小调等元素),形成部分有本土特点的唱诵经文。其早晚课、水陆法会及瑜珈焰口等均有自己独特的润腔。天台山佛教音乐的音乐传承均由各代维那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代代相传至今。在与全国各佛教宗寺的交往中融合了其他地方的音乐元素。但在有一定互通性的前提下仍然保留了自己个性的一面。佛教音乐以庄严、肃穆、典雅、平和为风格,在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对这一口传心授的宝贵文化遗产,天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正在组织专业人员搜集、整理,进行抢救和保护。道教南宗洞经音乐(天台县)五民间造型艺术(25项)台绣椒江区玻璃雕刻椒江区天台县翻簧竹雕黄岩区路桥灰雕路桥区罗氏犀皮漆器临海市临海根艺临海市临海剪纸临海市枧桥鼓临海市杜桥泥雕临海市王氏大花灯温岭市温岭石雕温岭市海洋剪纸温岭市陈世君微雕温岭市船模玉环县门神画玉环县贝雕玉环县天台干漆夹苎工艺天台县龙头山竹编工艺天台县坦头木珠工艺天台县针刺无骨花灯仙居县白塔石雕仙居县方炳青根雕艺术仙居县长旗灯仙居县沿赤木雕三门县三门石窗三门县六民俗风情(6项)送大暑船椒江区开年节路桥区石塘小人节温岭市刘阮传说天台县寒山拾得(和合二仙)传说天台县济公传说天台县七杂技与竞技(6项)台州南拳台州南太极拳(黄岩)、新前武术(黄岩)、抢高台(天台)、皇都南拳(天台)、山董狮舞(三门)八民俗(7项)天台抬阁(天台县)十六会馔(天台)、摆看桌(天台)、状元游街(天台)宁溪“二月二”灯会(黄岩)、正月十四夜元宵(临海)、高枧古亭台阁(三门县)九民间文学(8项)戚继光抗倭传说(椒江)、戚继光(公元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他出生於将门之家.在父亲严格的教育和薰陶下,戚继光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并立下大志.当时,戚继光耳闻目睹了海盗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灭绝人性的暴行非常气愤.他在父亲的教导下,树立了爱国思想,并立志从戎.16岁时他父亲死了,他袭职做了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县)指挥佥事,以后升为署都指挥佥事,调到沿海前线负责山东海上抵御倭寇的防务.戚继光的指挥才能在紧张的军事生活和刀枪对阵的战场上表现了出来.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开始,戚继光的部下看不起他.有个军官,论辈份是他的舅舅,竟然依仗自己是长辈,不服从命令.戚继光感到很棘手:处分吧,他是长辈,别人会说自己无情无义;不处分吧,整顿军纪怎样进行呢!”治军避亲,何以服众”,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不仅严明了纪律,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冻死不拆房,饿死不掳掠”,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戚继光在长达12年的抗倭生涯中,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历经无数次战役,打了不少胜仗.公元1562年,戚继光在挫败进犯浙江的倭寇之后,率部入闽剿倭.狡猾的倭寇扎营在福建宁德边的横屿上.小岛四面环水,退潮时尽是泥沼.倭寇凭借有利地形,在岛上又修筑了坚固的工事,陆军难以进攻,水军也无法靠近.为了消灭这股敌人,戚继光察看地形后,制定了陆军进攻的方案.他命令战士们在海水退潮时快速地在烂泥上铺上稻草,冲上横屿.天降神兵,倭寇毫无准备,经过短暂的激战,敌人被戚家军全歼,倭寇盘踞3年的横屿一举收复.戚家军从此威名远扬,倭寇称戚家军为”戚虎”.赵康王南渡传说(椒江)、大陈岛传说(椒江)、蔡缸爿故事(黄岩)台州老话(路桥)、气候谚语(路桥)、渔业谚语(路桥)、临海民谣(临海)嫁囡有囡难嫁隔岸洋。金瓜梗豆烫肚肠。懒汉谣困醒头露水白洋洋,我宁可日昼勿歇凉;日昼头日头热吼吼,我宁可晚头做到半夜后;黄昏头蚊虫咬,我宁可天亮困醒再起早。添衣难办得冬衣成,门前杨柳青,办得夏衣成,屋后水结冰。更衣谣新三年,旧三年,补补纳纳又三年。烧炭客烧炭乌龟烧炭客,铜钱赚来百加百,老婆儿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