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学201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婚姻与家人关系课程介绍:家庭社会学(Sociologyoffamily)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的家庭及其在社会影响下自身演变的规律,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学目的及要求:学习家庭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了解本领域现有的研究成果,学会从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用社会学的方法去研究社会上的婚姻和家庭问题。课程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一些经验研究的领域,如:家庭结构,家庭规模,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婚姻缔结,婚姻调适等绪论第一节家庭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什么是家庭社会学(Sociologyoffamily)家庭研究的社会学视角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在社会背景中研究家庭;从社会关系角度研究家庭。关于家庭社会学的界定:杨善华《家庭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是社会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研究的是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的家庭及其在社会影响下自身演变的规律,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家庭社会学的意义1、我们一生几乎都生活在家庭之中,家庭对人有重要影响。2、社会与家庭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现实的婚姻家庭状况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4、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是不会穷尽的,探索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的家庭在社会影响下的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第二节家庭社会学的主要概念家庭:•你对家/家庭的概念(相关概念.doc)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结构定义:家庭的组成方式,由哪一种或哪几种家庭关系组成。简而言之,家庭结构即家庭由哪些成员以何种方式组成。家庭结构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是家庭人口要素;二是家庭代际要素。11、其他家庭:上述十种类型家庭以外的家庭。家庭功能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个人来说,家庭是稳定的私人生活中心,具有提供生理和情感上的满足、生育、儿童抚养和社会化、老人赡养和关怀、个人安全等多方面的功能;对社会来说,家庭的目标和具体贡献在于为社会进行人口再生产、完成文化传播和传承、调节协调人际关系,在某些阶段还执行社会生产与分配的任务。家庭功能是家庭存在的社会根据。家庭功能的分类:1、经济功能2、生育功能3、性生活功能4、抚养和赡养功能5、教育和社会化功能6、情感交流功能7、休息和娱乐功能8、宗教功能9、政治功能家庭关系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家庭有其自身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一般把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和解体六个阶段()。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xdA-zsE44Sh0RgMq9rRYghChIAF7evktwrW8ExsaoqeJ-tCYZ4gCdXti1SDq20n2PUq9VD-0gxSJY7U0Yc2UE_我国学者对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1形成阶段一对夫妇的新婚标志着一个家庭的诞生或形成,也是这个家庭的生命周期的起点。2扩充阶段即生儿育女阶段,这一阶段由初育开始,直至最后一个孩子出生后停止生育。这一阶段家庭中的行为不仅包括生育孩子,还包括养育和教育孩子。3扩充完成阶段指从停止生育开始,直到第一个孩子长大离开这个家庭,组成新的家庭。4收缩阶段指从第一个孩子长大离开家庭,并组建自己的新家庭开始,直至最后一个孩子长大离家为止。在这一阶段,子女相继离家,家庭开始收缩。5收缩完成阶段即空巢阶段。在这一阶段,子女均已离家,家庭在规模上恢复最初的两人世界,但在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方面,与最初的家庭有很大不同。6消亡阶段从夫妻一方死亡开始,直至另一方也死亡为止。第三节家庭社会学的理论介绍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家庭演化理论;历史方法和田野调查巴霍芬:《母权论》(1861)摩尔根:《古代社会》(1877)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家庭现状研究,关注社会问题和社会改革芝加哥学派T.帕森斯G.P.默多克3、20世纪下半叶以来——面向现实;多元化;注重解决本土问题W.J.古德:《世界革命和家庭模式》(1963)P.L.伯杰:《无家意识:现代化与意识》(1973)马克·赫特尔:《变动中的家庭——跨文化的透视》(1981)三、中国家庭社会学研究简述(一)20世纪20、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初始期)出版了一大批家庭社会学理论著作和学术论文;开展家庭问题的社会调查;开展家庭问题研讨活动。孙本文:《现代中国社会问题》(4卷,1942-1943)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1928)李景汉:《北平郊外的乡村家庭》(1929)、《定县社会概况调查》(1933)费孝通:《生育制度》(1947)和《乡土中国》(1948)(二)20世纪50至80年代(停滞期)进入50年代,随着社会学被取缔,婚姻家庭研究进入相对沉寂时期(三)20世纪80年代至今(发展期)1979年社会学恢复后,婚姻家庭研究再度兴起并持续发展的时期:建立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创办刊物,利用舆论和媒体宣传;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开展有关婚姻家庭的大规模社会调查研究;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大规模的婚姻家庭问题的调查研究:1982年“中国五城市家庭研究”1992年“七城市家庭调查”1987年“中国14省市农村家庭调查”2008年“五城市家庭调查”近10年来,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的主要议题:家庭变迁的研究,包括家庭结构、功能、消费,以及家庭内部和家庭之间分化及发展趋势等;家庭关系以及,如代际关系、婆媳关系、夫妻关系、居住模式、家庭网、家庭暴力等;家庭制度研究,如分家研究、父权制、性别平等、家族制度等;养老问题,如家庭养老的文化和制度、老人的居住安排、老人的社会支持网、养老政策、老人的贫困问题等;婚姻研究,包括择偶、婚姻行为、婚姻质量、离婚等;生育研究,如生育偏好、生育意愿、影响生育的因素等;非常规家庭和婚恋问题的研究,如单亲、空巢、丁克家庭、未婚生育、婚外恋、同性恋等。家庭社会学的主要理论一、发展论认为家庭有其自身的产生、发展和自然结束的运动过程,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上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二、冲突论从冲突角度研究家庭,认为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中冲突是自然的,与其强调婚姻家庭关系中的秩序、平衡、一致或功能主义系统的存在和平衡,不如把注意力集中在冲突的规律和调解上。三、结构功能主义论它从家庭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中研究家庭,认为家庭是具有稳定性的社会组织,它可以在生理上、心理上满足其成员的要求,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现存的结构。四、符号互动论一种受社会心理学影响较深的微观分析理论。认为家庭与社会、家庭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象征性的行为来沟通的;强调个人对家庭的顺应、家庭内部的协调,认为夫妻之间的行为决定整个家庭的命运。五、社会交换论认为家庭关系或家庭行为是一种彼此交换的关系,当一方表现出一种行为时,另一方则以相应行为作为互换。掌握这种互换的度是协调家庭关系的关键。六、家庭系统理论把家庭看作是一个有几个子系统组成的系统,每个子系统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形成家庭系统的有序运转,以此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家庭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其一,家庭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即夫妻系统、亲子系统、兄弟姐妹系统、;其二,家庭系统由个人组成,即父母与子女、大人与小孩、男人与女人等。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家庭的特点是每个人都承担各自的角色,像丈夫、妻子、父母、子女等,它们的行为彼此影响、相互依赖。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有着自身的控制调节机制,包括自我控制和社会控制两部分。七、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概念:社会支持是这样一些行动或行为,其功能在于帮助某些核心人物实现个人目标,或满足其在特殊情形下的需要;社会支持是个人与其社会网络中的各个部分所进行的连续的、复杂的资源互动和交易;社会支持的形式可区分为有形的支持和无形的支持两类,其中有形的支持包括物质和金钱的支持和帮助,而无形的支持多半属于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励、安慰、嘘寒问暖、爱及情绪上的支持。社会支持是整个支持网络范围内资源的流动,而不只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社会支持或家庭资源包括:个人资源(如个人教育程度、学识、技巧、素质、心理健康、自主能力等);家庭资源(指家庭的凝聚力、适应力、组织、沟通技巧、婚姻关系、家庭功能等);社区资源(指来自家庭外部的个人、团体、机构组织的资源)。协助家庭成员发掘家庭的社会支持或社会资源,是协助家庭或家庭成员解决问题,度过困难和危机的重要手段。第二章家庭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第三章家庭的成立缔结婚姻第一节婚姻与婚姻制度一、婚姻(一)婚姻的含义1、我国古代关于婚姻的解释《尔雅·释亲》:“婿之父谓姻,妇之夫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白虎通》:“婚者谓昏时行礼,故日婚,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日姻。”《礼记·婚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2、人类学、社会学对婚姻的解释威廉·斯蒂芬斯:(a)社会的合法的性结合;(2)开始于一种社会公告;(3)具有某些共同的思想职能;(4)假设有一个多多少少明确的婚姻契约,详细说明配偶之间,配偶和子女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欧内特·伯吉斯:“动物求偶,而人结婚。其意义不同是简单明了的。求偶是生物性的,而婚姻是社会相文化的。婚姻是一种仪式,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结合,一种一旦进入就要对社会承担某种认可责任的关系……。”D·H·谢苗诺夫:“婚姻是两性关系的一定社会组织。它必须以结婚双方负有一定的为社会所承认的权利和义务为前提。凡未经社会核准的两性关系都不是婚姻,即使这种关系具有长久的性质亦一样。”埃什尔曼总结出婚姻的几个标准:①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的结合;②在任何一个团体或社会中都有必须被认可的正统的两性关系和对孩子的培养;③婚姻与其说是私事,不如说是一种公共事务;④一种高度制度化的择偶安排;⑤一种配偶间共同的相互权利和义务假定;⑥一种某些永久性关系的结合。美国现代法学者:“婚姻是一男一女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自愿终身结合,互为伴侣,彼此提供性的满足和经济上的帮助,以及生儿育女的契约。”我国法学家:婚姻是指一男一女之间建立起来的以终身共同生活为目标的合法两性结合关系。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其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杨大文:《婚姻家庭法》)婚姻的一般定义: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认可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理解此概念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结合;第二,婚姻是男女双方具有配偶身份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为当时社会所认可的;第三,婚姻是家庭产生的前提。(二)婚姻的本质从表现形式上看,婚姻是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男女两性的生理结合形成了婚姻的自然基础和生物属性。从本质上看,婚姻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社会性是婚姻的本质属性。中国传统社会中婚姻的着眼点《礼记·婚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密切家族关系、祭祀男方祖先、传宗接代上层社会:政治联姻、经济联姻下层社会:劳动力更新、财产家内继承二、婚姻制度:1、群婚制2、对偶婚制(3、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多妾)4、一夫多妻三婚姻风俗1、婚姻关系本身:择谁为偶、从谁而居赘婚,童养媳,换亲,从夫居,指腹婚2、婚姻礼节:四礼、六礼第二节婚姻与家庭的关系1.联系:2.区别:3.家庭制度对婚姻的制约:家长对子女婚事的决定权子女婚后居制:从父、夫居夫妻关系:男主外,女主内第三节缔结婚姻的过程一、择偶1、择偶行为的特点择偶是双方的互动;择偶要求具有功利性;择偶中对“门当户对”的强调;择偶标准会随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及主导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二、西方择偶理论三、缔结婚姻的途径(一)途径1、自己认识2、中间人介绍3、父母包办(二)婚姻中间人的沿革

1 / 6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