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社会工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家庭社会工作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是如何划分的?生命周期理论对家庭社会工作有何意义,请举例说明。答:家庭生命周期始于20世纪30年代,来源于乡村社会学中家庭生命周期的概论和儿童心理学、人类发展学中发展过程的需要与任务的有关论述以及社会学中功能学派与象征互动学派的性别、年龄、角色的概念,以及将家庭视为一个系统的思想,即偏重于家庭系统在长时间的变迁情况,其中包括了在变迁或发展过程中,家庭内人际互动与关系的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有以下四种划分:第一,划分为原始家庭和生殖家庭。家庭生命周期包括了父母“个人生命循环”的后半部及“个人生命循环”的前半部,默多克认为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原始家庭或生长家庭,一是生殖家庭。第二,学者朗特里和索罗金的划分。最早是朗特里根据“发展理论架构”来研究英国贫穷家庭的生活状况并以二个阶段来设定贫穷家庭的生活史,因而将其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兴隆阶段和贫困时期。20世纪30年代,乡村社会学者索罗金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1)夫妻开始一起生活的阶段;(2)夫妻及幼小子女共同生活阶段;(3)子女中有人能独立而离去阶段;(4)子女全部自立门户后的老年夫妻阶段。第三,社会学家杜瓦尔的划分。杜瓦尔的家庭生命周期架构偏重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技能及职务,这些技能包括生理上的成熟与对社会压力的反应。她将其分为八个阶段(1)新婚期(没有孩子);(2)育儿期(从第一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2.5岁);(3)学龄前期(从第一个子女2.5岁到该子女6岁);(4)学龄期(从第一个子女6岁到该子女13岁);(5)青少年时期(从第一个子女13岁到该子女20岁);(6)空巢期(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7)中年父母期(空巢退休);(8)老年家庭成员(退休到双亲死亡)。杜瓦尔认为,家庭有其生命周期和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各种任务。第四,学者格里克和罗兹的划分。1965年格里克提出一种更一般性的划分方法,将家庭分为五个阶段,即:(1)家庭形成的初婚期;(2)长子女出生;(3)最后一个子女出生;(4)最后一个子女结婚,为空巢期;(5)家庭解体,夫妻之一去世。1977年罗兹将家庭分为七个时期,即:(1)二人之间的关系及婚姻关系之前出生的孩子;(2)第一个孩子的出生到最后一个孩子的入学;(3)学龄前儿童的生育与养育期已结束;(4)有青少年子女的阶段;(5)孩子离家有自己的生活;(6)第一期的次双亲阶段(即空巢到退休的阶段);(7)第二期的次双亲阶段(即从退休到死亡的阶段)。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于家庭社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该理论说明家庭是呈阶段性发展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家庭自有它的表现特征。在现实工作中,家庭社会工作者应帮助求助家庭充分认识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面临的挑战也是不同的么帮助求助家庭共同正确地对待不同阶段中的问题。第二,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具有不同的问题及表现形式,因而家庭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也应该以“个别化”的态度,针对不同家庭所处不同的阶段及面临不同问题提供不同服务,以求服务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案例:小明是S市某小学三年级学生。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当时他才刚入校一个多月。其母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一人独立承担着两人的生活重担。父亲去世后,案主在学校的表现令老师和家长非常头疼,他情绪易激动,自我控制力差,行为处事冲动,攻击性强,但事后却又会主动认错;人际关系紧张方面:与同学相处不融洽,时有冲突发生,遭到同伴的排斥;创伤性经历方面:一直把父亲的去世看作是生命中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经常会想爸爸,做梦梦到爸爸,一个人的时候会常常想着爸爸在家中的情景,且不愿或者说避讳和他人谈及自己的爸爸;学习方面:成绩在班级中等偏下,作业字迹很差,自认为课业负担重,厌烦学习。从案例中可以分析出,案主是处在杜瓦尔家庭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学龄期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家庭发展任务是以建设性方法适应社区的生活,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所以社工能更快的从教育方面入手,让老师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从而更快解决问题。所以对家庭生涯发展阶段的了解有助于家庭工作者从事家庭评量,以确认家庭在何种生涯发展阶段的压力,各阶段有何种任务,尤其针对这种非传统家庭,这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了解个案家庭是处在何种家庭阶段,以及预测个案家庭可能有的人物和角色压力非常有帮助。二、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常见的问题是什么?社会工作者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分别举例说明。答:单亲家庭是指由父母中的一方与其未成年子女所组成的家庭,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有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或者未婚生子。和双亲家庭相比,单亲家庭由于家庭结构的特殊性,这些家庭经常会遇到经济不稳定、情感紧张等问题,具体而言,单亲家庭的问题主要有一下三点:第一,经济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体制转换及结构调整对单亲家庭贫困化特别是女性单亲家庭贫困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外,由于中国目前对单亲家庭还没有特殊的、专门的优惠政策,单亲家庭所产生的经济问题、子女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单亲家庭自身的努力来解决,因此会使单亲家庭家长不堪重负,陷入经济贫困。第二,子女教育问题。家庭是孩子的第一社会化场所,对孩子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和母亲对子女的影响作用不同,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两个角色都是需要的,但单亲家庭却难以做到,其次在单亲家庭的教育中,父母往往会对孩子迁就溺爱或者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子女,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第三,社会支持问题。单亲家庭时常面对着各种压力,父母在经济、或是心理都处于无助和困惑中;对孩子而言,单亲生活带来的阴影一时难以消除,容易造成自闭、孤僻等性格。重组家庭也叫继亲家庭,是指一个双方至少有一方带有来自前一次婚姻或婚恋关系的孩子的家庭。由于家庭关系和结构的不同,重组家庭的问题更为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多,主要问题表现在家庭关系的调试以及孩子的社会化方面。第一,婚姻关系的调试问题。对于重组家庭来说,每个成员都经历了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变化的过程,如何在新建的家庭中和谐相处是一个现实中的难题。第二,亲子关系的调试问题。由于重组家庭中的父母和子女都处于一种特殊的环境和关系之中,即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存在着较大的隔阂,所以这种亲子关系的调试非常的困难。第三,孩子的社会化问题。有关子女社会化有三个主要问题,一是孩子的严格训练,二是孩子的脾气和性格的调理,三是得到孩子的承认。单亲家庭案例:刘明,男,14岁,初二学生。他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宁静的家庭环境,父母感情不和,家庭战争不断,他整日提心吊胆,养成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的性格。父亲还经常把怨气撒在他身上,动不动就打骂他,久而久之,他形成了了逆来顺受或仇视一切的心理。他为了化解父母的怨气,为了少挨打骂,为了维持住家庭,绞尽脑汁说谎,养成爱说谎的习惯。父母离婚后,法院把刘明判给母亲,但母亲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暇顾及他;父亲也很冷淡,从来没回来看过他。在学校里、社会上,他也是提心吊胆,生怕被别人知道“家丑”而受歧视和嘲笑,小心翼翼地生活,自我封闭,缺乏竞争勇气和远大抱负,与老师和同学疏远。对待学业也很不认真,旷课、逃学、打架、骂人等状况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报复社会的倾向。由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刘浩栋是典型的单亲家庭子女,并且因为父母之间的冲突和离婚受到了不少的伤害,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针对本案例中的刘明,社会工作者要从案主个人、家庭和学校这三方面进行介入,并通过三者的联结与互动来共同解决案主问题,促进其发展。工作者可以通过言语如加油,鼓励或非言语等方式向案主表达尊重、信任和接纳,给予案主足够的鼓励,帮助其树立信心和勇气,让案主负面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与排解,并且应该引导案主正确认识自己的家庭情况,通过一些行为治疗的方式让其敢于打破孤立,从而帮助案主更好的适应现在的生活。重组家庭案例:张某,14岁,在她还没有上学时,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亮起红灯,家庭矛盾与日俱增。最终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离婚。父母离异后,张与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后来又娶,后母对她是不理不睬,甚至不要她呆在自己的身边,赶得越远越好。父亲又忙于生计,缺乏对孩子的关爱与交流。使得张在家庭中感到孤独无助,家庭中缺乏父母之爱,没有倾吐心声之处,使张自卑,苦闷。消极悲观的心理,造成张对家庭无归属感,上课老是心不在焉,一副无所谓的状态,学习成绩极差。张某家庭的问题关键在于她的生父与后母,只要他们改变了教育方法,为张某创造一个和谐的温暖的家庭环境,一切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社会工作者应多与张某的生父进行交流,指出他们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重组家庭造成家庭的缺损,家长的情感,情绪以及感情上失落,会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重组家庭容易导致孩子心灵上的失落和创伤。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多和张某对话,对她加以鼓励和劝解,让她对新家庭重新充满自信,使这个重组家庭能够变得和谐美满。三、亲职辅导的基本内涵是什么?亲职辅导分为哪几种,请以案例说明如何进行亲职辅导。答:“亲职辅导”是由早期的“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发展而来的,其实质是一种专业化的“亲职教育”,是现代“家庭教育”的一部分。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家庭教育指导”,特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我国港台地区较为广泛使用的则是“亲职教育”一词。亲职教育又与家庭教育不同,王连生先生曾对二者做了区分,主要涵盖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教育重心上,亲职教育采取儿童中心的立场,父母施教宜顾及儿童的生活需要及困难;家庭教育采用父母中心立场,父母以成人眼光、期望来施教。其二,在教育原理上,亲职教育注重亲情的交融与内心的感动;家庭教育注重伦理的启迪与精神的感召。其三,在教育模式上,亲职教育采用辅导的方式,注重鼓励与引导;家庭教育采取训导的方式,注重训诲与管理。其四,在教育气氛上,亲职教育强调民主,但不流于放任态度;家庭教育偏重权威,而易趋于严格管教。其五,在教育方法上,亲职教育运用多种角色,通过亲情交流,试图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彼此沟通和了解,减除代沟的存在;家庭教育利用身教和管教交互作用,企盼子女依父母单一标准的价值观行事。可见,“亲职”的概念相对“家庭”来说,对父母的角色有更为明确的界定,“亲职”强调的是父母的职责,要求父母亲首先要学习“如何做好父母亲”,然后才是“教育好子女”。与此相应,“亲职教育”便是一种帮助父母亲自身成长的辅导与教育,它注重如何使父母具备扮演“好父母亲”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教养“好子女”,以维系家庭幸福与和谐。而家庭教育强调的多是父母亲与其他长辈尽管教孩子之责,使其成为社会认可的有用之才。所以家庭教育侧重于对子女的教育,而亲职教育则是父母亲的自我教育与在学习。由此可见,亲职教育是对以往传统家庭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更有其针对性与合理性。在亲职教育与亲职辅导中,从本质上说,“亲职辅导”以父母亲为对象,是一种成人教育,其所面临的对象主要为面临子女管教问题的父母亲。“亲职辅导”的过程其实是成人再学习、再调整的过程,并且这种学习与调整是终身性的,即它将随着子女的成长、家庭的变化而不断学习、调整。所以“亲职辅导”是“亲职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就对象而言,家庭社会工作领域的“亲职辅导”与教育界、心理学界通用的“亲职教育”都是以父母为服务对象;就目标而言,二者最终目的也趋于一致,即通过帮助父母亲扮演好家长角色,来教养好子女,从而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但在专业层面,二者还是有一定的区别,即:第一,亲职辅导实施的主体是社会工作机构,是由机构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下开展的助人服务。第二,与通常教育理念不同,社会工作注重案主潜能的发挥,不把父母亲视为被动的受教育客体,强调案主自决原则,充分尊重服务中的平等关系。第三,与心理学界、教育界关注角度不同,社会工作更强调环境的适应,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分析父母亲及其家庭面临的教养问题,注重资源的整合,因而不只关注个体或家庭,更能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