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课: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影响孩子的学习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孩子能不能学习,主要是智力因素。二、孩子爱不爱学习,主要是非智力因素。三、孩子会不会学习,是学习品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基础是我们会不会做智慧的父母。我们将分三个主题来仔细进行讲解。今天重点来讲孩子能不能学习,也就是学习能力的问题。这里的学习能力是个狭义的范畴,主要是指智力水平。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借用一个形象的说法:观察力是智力的门户,没有它,就不能获得和感知知识和信息;注意力是智力的天窗,没有它,就不能集中精力理解知识和信息;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没有它,就不能存储和提取知识和信息;思维力是智力的心脏,没有它,就不把握事物本质和客观规律;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没有它,就不能延展和创新知识和信息。智力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就,更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速度、深度和灵活性,决定着孩子的可教育性程度。智力在12岁以前快速发展,其后发展变缓。当孩子的学习能力发展出现不平衡时会在听、说、读、写、算等方面出现困难,这和孩子的智商不成正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看上去很聪明,但学习就是不灵光的原因。针对这种现象,美国心理学家柯克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学习能力障碍理论。他认为学习能力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的学习障碍与学业性的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智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计算)障碍。学习能力是一个有系统、有层次的整体,是渐次发展起来的,不能跳跃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我们在激发学习的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运动知觉训练,然后据不同孩子的差异,进行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基础能力训练,再重点进行创造思维力、想象力和语言能力等高级能力训练,过程中加以听课方法、写作业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等进行学习方法与习惯训练,逐步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在我长期的咨询工作经验中,孩子们总是表现出这方面的长项,或那方面的短项,没有全能。每个人都存在着训练的必要,只不过是补差与提优的区别而已。人们是如何学习新知识的?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眼睛和耳朵吸收进来的。当人一旦有意识地参与并集中于一件事情的时候,人的眼睛和耳朵都会指向这件事。一个人从看到或听到某个场景直到记住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2五个步骤:看/听见——看/听全(范围)——看/听清楚(细节)——看/听明白(理解)——记住,这样才是懂了。在这一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如何听和看,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下感知觉。什么是感觉?是指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某个表面特性的反映。如耳朵反映声音是听觉、眼睛反映光亮是视觉,鼻子闻到气味是嗅觉。知觉是指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表面特性进行较为完整的综合反映,如吃一只苹果,对这只苹果的知觉包含对苹果的色、香、味及软硬等多种感觉。知觉过程还包含个体的态度和体验,使人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个人喜爱、憎恨、趋向或回避等态度与经验,如闻到玫瑰花香即会不由自主地去找一下花在哪里,若闻到一股厕所臭味即会远而避之。感觉可以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外部感觉我们了解的比较多,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嘴巴尝到的,鼻子闻到的就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基本感觉系统对于人类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发育过程是:感觉—认知—认知功能。在日常生活中,人类所有的动作和行为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感觉统合功能有关,爬、站、走、跑、吃饭、穿衣等所有的生活行为和游玩,语言理解表达能力的获得,绘画、写字、写作文、读字、读文章等。一旦感觉统合发生问题就会出现种种障碍,如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和行为,不能正常地进行日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皮肤觉中要特别提出来讲的是触觉。有时孩子来我的工作室做咨询,为表示友好我会伸手去摸他们的脑袋,有的孩子在手还没碰到他的身体时就迅速地避让,心理学称之为防御过度。触觉发展比较好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比较好,不害怕与人交往,注意力比较集中,情绪比较稳定,言语表达比较流畅,饮食行为习惯比较好。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机体觉、前庭平衡觉。先看运动知觉。在动作过程中身体中筋腱、骨胳、肌肉组织中感觉神经细胞产生动觉,使大脑对身体各部位的状态产生感知觉。如感知自己的身体是否平衡、稳定,双臂是否伸直,双腿是否酸胀疲劳等等,并通过这种感知觉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以达到一定的要求。动作协调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能够协调配合连贯地进行,走路、用筷子吃饭、拿笔写字、骑自行车无一不要求动作协调。要提高学习能力,一定要有充足的运动。许多家长不懂得儿童的这一生长规律,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不让孩子随便用手拿东西、玩泥沙、跑跳、做游戏......剥夺了孩子活动的权力其实是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会导致孩子的运动功能退化,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孩子会因动作不协3调影响自信心的发展,会因手指动力不足影响书写质量……儿童动作发展顺序是①从上至下,即从头部、躯干到脚,每个儿童动作发展总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发展成熟。②以身体中轴到远离中轴,即从身体中间部位(从头到躯干)为轴心先开始发展,逐渐延伸到远离身体中轴的各部位。以上肢动作的发展为例,总是沿着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的方向成熟的。因此儿童动作的发展是粗大动作在先,精细动作晚些。当孩子的双腿肌肉、骨胳和筋腱没有充分发育成熟时,就不能教孩子学走路,因为他们在生理上还没有足够的基础来学会走路,如果硬学硬练,反而还会造成孩子种种畸形的躯体发展,如脊椎弯曲步态不正等。这同样也就是我们常建议家长朋友不要过早让孩子写字的原因。本体感觉是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反馈到大脑神经该部分的空间感觉(简单理解为位置),肌肉的收缩、松弛、关节的屈曲、伸展所产生的状态和运动都来自身体对刺激信息的处理。如闭上眼睛,手伸到身体后面,自己能够感觉到手的位置,这是关于自己身体的一种感觉。靠这种感觉人们进行动作和行为的调节和修正。如果本体感觉有障碍就不能很好地解纽扣、取物、抓物,不能根据对象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常将东西弄碎、弄坏。表现在学习上,如果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就会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如果手与眼不协调,看到的和写出来的会不同,出现抄错、写字颠倒等问题,所以家长常要数落:怎么照着抄还会出错?如果手与耳不协调,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如果身与脑不协调,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和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小动作多等。本体感一出生就有神经,但需要锻炼强化,否则就会退化。可以通过游泳、摔跤、拔河、爬绳、搬运货物、踩童车这些使肌肉紧张、收缩的运动来进行锻炼,因为肌肉的收缩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本体感觉信息的输入。前庭平衡觉是指身体位置移动时,内耳结构中某些感觉神经细胞和神经传导活动所产生的感觉,反映身体与外界环境是否平衡的信息。简单讲是对速度变化的感觉,如在乘汽车时有人会晕车,车子临时刹车时会感觉自己身体向前倾,在飞机上遇到气流颠簸会难受等。前庭平衡觉对孩子以后身体适应不同环境有很大关系,有良好的平衡能力身体动作才能协调一致。胎儿在母体里就有前庭感,所以怀孕7、8个月需要走动,需要用手轻轻的拍和抚摸胎儿。拍是给孩子本体感,走是给孩子前庭平衡感。通过给予前庭器官的各种不同程度的刺激,使调节姿势反应的前庭功能正常化。知觉的种类又有哪些呢?心理学对于知觉的分类有两种。一是按照知觉过程中以哪一种4感觉为主来分类,包括视知觉(如观看书画时的知觉)、听知觉(如听歌曲演奏时的知觉)、嗅知觉(如闻花卉气味时的知觉)和运动知觉(如踢腿动作时的知觉)等。另一种标准是按对客观事物表面特性之间某些关系的知觉来区分,包括空间知觉,含大小知觉、形状知觉(如对图形、物体形状的知觉)、距离知觉(如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方位知觉(如对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知觉),时间知觉(如对一小时、半天、一个星期等的知觉),错觉等等。对于学龄儿童来说学习过程用得最多的是听知觉与视知觉的能力。听知觉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听知觉包括听觉注意力、听觉辨别能力,听觉记忆能力、听觉系列化能力、听觉混合能力和听觉理解能力等。先看听觉注意力。听觉注意力是指对有意义声音刺激选择与集中的能力。注意力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状态。平常我们说注意,其实是省略了看、听、想这些过程,说完整了应该是注意看、注意听、注意想。注意力品质好坏的指标有这样的四个:广度、稳定性、分配性和转移性。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叫注意范围。注意广度大约在7+/-2,即5-9个,短时记忆的容量也是5-9个。转移性是指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外一种对象上去,它和注意力分散不同在于主动在任务要求之间进行转换,如课间活动后能够在接下来的课中很快集中精力听讲,不会一直回味刚才的游戏。注意力分配性是指同时关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如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能够做好课堂笔记等。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比如我们正在听讲,教室的门突然被人打开,“哐当”一声门响,你不由得看了一眼,这是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力才能维持的注意。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无意注意,开始学开车的时候会全神贯注,点火、打灯、换档等等,全身紧张,而当我们学会开车后天天开,慢慢熟练了,开车就变成了自动化的动作,不去想怎么开车的动作也能自如地上路了,这样有意注意就变成了无意注意。我们要努力的使很多需要意志力控制的行为变成自动化行为,这样孩子的学习就轻松了。孩子在不同时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不同的,2岁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时间约为7分钟,3岁平均约9分钟,4岁平均约为12分钟,5岁平均约为14分钟。三、四年级的孩子,可坚持到30分钟左右。到了五六年级,便可增加到40分钟以上。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孩子,老师会在课上到一半的时候,让孩子们一起唱唱歌、做做操,使他们的大脑疲劳度得到缓解,以便在下而后时间里集中精力学习。到了中年级,孩子坚持的时间虽然稍长一些,是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讲课讲到重点时,语速由快到慢一点,语调由低到高一些,或者把板书的重点用5彩色粉笔圈一下,让声音的变化刺激孩子的耳朵,颜色刺激孩子的眼睛,吸引他的注意力。如果老师发现有的孩子走神了,会用眼神沟通一下,或者提醒一下孩子:“某某同学做好准备,要回答我的问题了!”既把他的思维拉回来,又不损害他的自尊。注意力不集中即注意障碍(又称注意缺陷障碍)是儿童常见问题。各位可以对照以下附件中的测试题,分析一下自己孩子有没有这些问题,若3个以上答案为“是”,则说明您的孩子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注意力的问题可以讲一个专题,这里不展开讨论。听觉集中是指将听觉长时间地集中到一个目标的能力,这和注意力的稳定性有关。注意维持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稳定性好的孩子在上课时能够做到专心听讲,自觉地抵御各种外界干扰,很少开小差;孩子能紧跟教师的思维,从教师的话语中辨别重要知识点和次要知识点,将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教师讲授重点上。听觉注意力弱的孩子则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上课容易走神,不会听讲,听错听漏作业等。听觉宽度能力是指在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孩子对别人的话语每次最大限度能记下多少内容。听知觉能力发展良好的孩子尽可能多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孩子在课堂听讲中“听全了”,而不至于出现教师讲了10个知识点,孩子只听到6个知识点遗漏4个情况。听觉分辨能力是指是指能够清楚地辨别各种声音,清晰地区分各种不同的节奏和节拍。影响孩子的发音,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并导致自信心不足,意志薄弱等。听觉理解能力是指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是一种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帮助孩子对课堂知识迅速的、深入的消化吸收,促进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不足的孩子听不懂老师的上课内容,不理解老师的指令,缺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