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历史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简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富县历史、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简介富县简介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东靠黄龙山系以晋师庙梁为界与宜川相邻;东南和南部与洛川、黄陵相连;西隔子午岭、关山梁与甘肃省的合水、宁县毗邻;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甘泉、延安接壤。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总人口14.7万人。历史沿革秦为雕阴县地。汉置直路县。魏、晋匈奴等族入据,县废。东晋设长城县,西魏改三川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分北部增设洛交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洛交县城兼设鄜州,三年在西部分置直罗县。宋降三川县为镇,并入洛交县。元至元四年(1267年)撤洛交、直罗二县,辖地划归鄜州。1912年废鄜州设鄜县。1940年4月2日解放。1958年并入洛川县。1961年复设鄜县。1964年因“鄜”字生僻,改为富县。开元寺塔位于县城西山(龟山)半山腰间,修建于盛唐贞观年间(627—649),传为敬德任鄜州大督都时监造。造型为中空平面正方形,类似西安小雁塔,高大挺拔,古朴雄伟。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方形十一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又名富县塔,残约40米;底层高7.13明、米,边长8.5米,底层东面辟券门,门宽1.46米,高2.75米。厚壁空心式,塔室方形,一层塔壁厚2.18米。塔身每面为一间,二层以上均为四面辟券门。塔檐下隐有出澜额,一层额上隐出“一斗三升”斗拱,补间斗拱两朵;二层斗拱亦为“一斗三升”;三,四层只有坐斗;以上无斗拱。第四层东门两侧饰方形假窗。层间以平砖加饰菱角牙子十三层叠涩出檐,塔顶残破,塔刹无存。塔内原置登临木梯,已毁。1956年和1995年政府曾拨款对塔身和塔基进行过加固维修,但现在塔身上部残损较大,时有残砖落下。《延安府志》(明弘治本),卷五载:开元寺,在城北,内有白松奇石······;《陕西通志》(清雍正本)卷二十八引《鄜州志》:开元寺“在州城西北山阿,2寺门石勒敕修二字,年代无考······”。《延安市文物志》引《陕西金石志》卷二十八:《大开元寺兴致》记载,认为,开元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据此认为:开元寺塔“始建于开元二十八”。杜甫羌村故居杜甫,字子美,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2年)。祖籍湖北襄阳。祖上迁居河南巩县南瑶湾村。他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深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也受佛、道思想的影响,早年他南游吴、越,北游齐、鲁,过着“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西入长安,求官不遂。困居十年,四十四岁时,才勉强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不久,“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杜甫携妻带女避难到鄜州羌村(今富县岔口乡大申号村)。这个“涧水空山道,柴门老树村”的偏僻小山村成为诗人及全家寓居之地。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为肃宗。杜甫在羌村听到此消息,决定北赴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不幸被叛军俘获,押送长安,诗人在狱中非常想念家居鄜州的妻儿,便作了《月夜》来表达思念之情。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肃宗移驾凤翔。郭子仪率兵进至长安附近,这时杜甫才摆脱叛军的监视,潜出长安投奔肃宗。这位备尝人间辛苦的大诗人,并没有得到肃宗的重视,仅仅授给他一个八品小官--左拾遗。同年八月,杜甫因上疏谏劝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一事,触怒肃宗。被肃宗诏三司推问,幸得宰相张镐力救,方获免,放还鄜州羌村省亲。他回到家中后,悲喜交集,写下了广为流传的《羌村三首》。十月唐军收复长安,十一月杜甫携家人离开羌村迁往长安,开始了相对平稳的生活。羌村自此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寻圣访古的向往之地。名万历年间,御史中丞王邦俊在距羌村四里处的一块巨石上,题刻有“少陵旧游”四个大字。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在一九四一年视查富县时,写下《杜工部遗居羌村》诗一首:“沧落洛水毁鄜城,沟通于今尚纵横。落上诗魂千古在,我来何处访羌村?”对杜甫表示了深切的怀念。富县太和山历史3太和山道观是古老的道教文化活动场所,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据当地健在的老人回忆,曾目睹过隋朝立的石碑,可见最晚在隋朝即有道观建于此地。此后历经战役,几兴几毁,目前可资佐证的仅有明之天启、清之康、乾三次重修之碑记。“文革”破“四旧”,太和山首当其冲,多有毁坏,仅存玉皇楼残迹,“文革”前山上有石碑三十通,现仅存四通,最早的一通是明朝的,也为残碑。其余三通都是清朝年间复修山庙所立功德碑,字迹依稀可辨。清光绪二十五年,鄜州城内有一卖粽子的农民宋高娲,大号宋汉贞,为人老实忠厚,每天骑着毛驴,驼两筐粽子四处叫卖,劝人行善,所收布施用于重修太和山庙之用。所到陕北、渭北、甘肃、隆坊,不拘远近皆一日往返。有好奇之人,暗循高娲踪迹,只见毛驴四蹄腾空,如在雾中一般,转瞬间便没了身影。宋高娲在劝善的同时还说过许多预言,皆无根无据,玄之又玄之语,不为世人所信,但事后每每逢时成真,屡试不爽,后世之人方口服心服,尊宋高娲为“宋神仙”,而不知其名为宋汉贞。县志也有记载,“清光绪二十五年,富县城内有位神奇之人名叫宋高娲,人称‘宋神仙’,在采铜川受‘黄袍道人’点化,传其无字真言,料事如神,无不应验”。太和山的朝天门外第一梯有台阶三十三个,是为了纪念宋高娲每天骑驴每户募集布施三十三文钱重修太和庙之举。来至朝天门,两侧有汉白玉雕刻而成的九龙腾跃眼前。门楼有正门和两个侧门,门楼正中是玉皇楼三层,第二层为观音殿,第三层为玉皇阁。玉皇楼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钟楼内悬有享誉“天下第一钟”美称的唐宝室寺铜钟。走进太和山门楼,院内古柏参天,院正中为聚仙厅,“聚仙厅”三字为全国道协会长任法融所题。建筑风格上圆下方,寓意天圆地方,为中国古代哲学中对宇宙的朦胧认识。厅内依次供奉着真武祖师、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的铜体塑像。厅内现存清朝遗留的三通石碑,记载着两次重修真武庙的经过。正殿为真武祖师大殿,坐落在院落的正北,两侧分别建有三清庙、龙王宫、财神庙等各路神仙庙宇52座,皆雕梁画栋,栩栩如生。宝室寺铜钟宝室寺铜钟属国家一级文物。原为古鄜州(现名富县)宝室寺梵钟,铸造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以诞生最早的大钟而享誉“天下第一古钟”的美称。4铜钟高1.55米,腰围4.20米,重三千斤(折现在1800斤)。大钟的肩部镂饰象征佛教清净界的展瓣莲花。几何纹和葵纹组成的宽带条纹把钟体分为三部分。由上至下,上部三面各铸一飞天。中部每面铸一朱雀。底部三面,两面各铸一青龙,另一面铸有318字的阴刻正书铭纹一方。宝室寺铜钟,造型精美,图案生动,秀丽逼真,铸工匀称,钟声雄浑、深沉,声闻数十里。这样硕大的铜钟,无论从铸造工艺和图案装饰上,充分反映了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为研究唐初的佛教、书法、绘画以及铸造工艺留下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铜钟优美的民间传说,更增添了其神秘感。是全国存世最早的一口铜钟,堪为国宝,享有“天下第一古钟”美称。大秦帝国高速公路——秦直道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抵御匈奴侵扰,命大将蒙恬调数万人修建了南起咸阳淳化、北到内蒙包头的军事要道—秦直道。秦直道穿越陕、甘、蒙三省区,全长700公里,最宽处60米。秦军由此路从咸阳出兵,三天三夜便可到达阴山脚下,对巩固边防起着非常重要的军事作用。秦直道在富县境内共125公里,占秦直道总长度的17%。因道路沿子午岭山脊而建,因此成为全程中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路段。200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富县秦直道盘山道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取得了重要考古成果,它以出土文物和多年准确的地层叠加压关系,卡住了秦直道的绝对年代;秦直道旁同期建筑遗址的发掘,对了解附属设施的分布和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本成果为700公里秦直道上修建博物馆抢占了先机,优美的子午岭自然风光环绕直道,青兰高速公路由此经过,开发旅游极具实力。。修筑时如《史记》所载:“斩山湮谷千八百里”。费尽人力物力。富县境内直道至今清晰可辩。一般宽约30余米,行宫和兵站最宽处有50余米。可容40路方阵大军齐头并进。铁甲骑兵从云阳林光宫出发。三昼夜可达阴山脚下,使得“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卒不敢弯弓而抱怨”。秦直道可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珠联璧合,相互辉映。石泓寺石窟5石泓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陕西省富县城西65公里的直罗镇川子河北岸。有大小窟洞9个,大小造像3370余尊。石窟开凿最早为南北朝时期,历经唐、宋、金、明、清各代续修完成。主窟规模大,保存完整。窟高5.4米,宽10.3米,深10.7米,平面呈长方形。中央有基坛,坛基的四角各有方形大石柱上承窟顶,气势宏伟。坛上有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文殊、普贤),二弟子(迦叶、阿难),佛与菩萨均跏跌坐莲花座上。佛高1.86米,座高1.59米,佛头饰螺髻,大耳,右手附膝,左手放在小腹前,身著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袒胸,下著大裙。双目微闭,一付善貌庄严的身躯大有邪不可侵之势。二弟子阿难高1.74米,迦叶高1.62米,分立两侧,双手合什作祈祷状,温顺而文静,窟顶雕饰极其华丽,并镌刻有“释迦如来,香花供养”等字样。窟壁及四柱浮雕大小造像3270余尊(其中最大浮雕1.5米左右,最小浮雕0.2米左右),整个画面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的印象。窟内有金皇统二年(公元1141年)、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和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7年)等许多造像题记。该石窟表现了我国不同时代的雕刻艺术,使其石窟有着独特的风格。造像从雕刻和构图上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四柱及窟壁雕刻的小佛像,排列有序,遥相呼应,神态各异,浮雕自然流畅,各主像雕刻刀法细腻,比例准确,衣纹线条流畅舒适,极富质感。石泓寺石窟为研究我国历史、宗教史,特别是雕塑艺术,提供了大量的形象资料,被誉为陕北四大石窟之一。直罗战役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国民党为乘红军立足未稳全歼红军有生力量,调集敌109师一个师和106师部分兵力对陕北围剿。11月11日,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到达富县东村,和周恩来、彭德怀共同研究布置了直罗战役,毛泽东亲自指挥了直罗战役。11月23日深夜,红军向进驻直罗镇的敌109师发起进攻。全歼了敌109师和敌106师的一个团,共歼敌6000余人,活捉106师师长牛元峰,取得战役彻底胜利,为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6东村会议1935年直罗战役前,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于11月11日来到东村,毛泽东居住在村中一天主教堂南的土窑洞里,和周恩来、彭德怀共同安排部署和指挥了直罗战役。直罗战役胜利后,毛泽东又于11月30日主持红军营以上干部,在东村天主教堂里召开了直罗战役胜利总结大会,会上毛泽东作了《直罗战役与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总结讲话。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