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报告(蔡健青)1社会实践报告时尚XXXXXX0000000000社会实践报告(蔡健青)2一、前言寒假如期而至,这个寒假是我大学生活的第三个寒假了。回想了下自己以往的实习经历,都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进行的。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决定在大学所剩为数不多的这个寒假里踏出城市走出上海,在景色优美的云南完成了我这次社会实践。在这为期半个月的社会实践中,我感受了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宗教建筑的风格和精细雅致的人文景观,饱览了体现宗教文化生活的城镇规划、民居、寺庙,同时还领略了绘画、工艺、市井民俗等蕴涵在内的文化精神。我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深入调查,综合分析,对云南的市情、社情、民情有了进一步了解。二、基本情况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数据,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个,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调查主要走访了云南大理、丽江、宁蒗这三个地方,以及参观了云南博物馆,大理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本次社会实践通过参观走访、查阅资料等的方式针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开调查,并进行分析总结。三、调查分析1、喜洲——白族喜州镇是大理与丽江之间的一个镇子,它坐落在苍山脚下,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保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滇西的一颗明珠”。有浓厚的历史,这里的白族文化积淀浓郁醇正,镇子中居住着祖祖辈辈的白族居民。据史料记载,喜洲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距今3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白族及其他民族的先民就在喜洲西南的苍山五台峰(即圭山一带)台地上劳动、生息、繁衍。西汉置叶榆县,原治所设在喜洲。隋代称为“史城”,南诏时称为“史赕”或“大厘城”。大理国时期称为“喜赕”。喜州白族有浓郁的民风民俗,婚丧嫁娶礼仪独特,节庆众多,传承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喜州山川秀丽,名胜古迹甚多。特别是历代形成的白族民居建筑群,在我国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以其古朴典雅、大方实用而著称于世。喜州的白族民居建筑群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白族人自古就很看重建筑的形式,建筑的实用性。在喜洲能见到的是见到一幢幢青瓦石墙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一进四院”等院落,除少数是明代建造的外,其绝大多数都是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白族民居、整齐、大方,白墙青瓦跃人社会实践报告(蔡健青)3眼目,民居建筑大量运用石头。石材不仅用于墙基、墙角,也用于门头窗头的横梁。墙面全用石灰粉刷,洁白光亮,山墙屋角以图案装饰,典雅大方。在喜州除了观赏其建筑群外我还品尝了“三道茶”。白族的“三道茶”,是云南大理白族招待嘉宾的一种独特的饮茶方式,相传原为古代南诏王招待贵宾的一种饮茶礼,后来流传到民间,经保留和发展延续至今。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三道茶的特点。实际上,“三道茶”本身并非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茶”,更无法与龙井茶相提并论,但是它的泡制和饮用过程几乎始终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白族人充满了喜迎嘉宾的兴致和亲热的感情。喜州是白族社会的缩影,透过这个缩影才能真正了解和认识白族的昨天和今天。2、宁蒗——彝族走在宁蒗的大街上、公路间,穿着美丽的百褶长裙的彝族妇女随处可见。彝族传统崇尚和喜爱黑色。彝族男女服饰皆以黑色为主,男子全身皆穿黑色,加之造型的阔衣、肥袖,显得浑雄、豪放;女子则以黑或青、蓝等深色布料为底色,再镶以各种花边,显得浓郁、绮丽而不失庄重、典雅。妇女百褶裙边镶以黑布条装饰纹样。在服饰的装饰配色中,红、绿、黄、白、紫等原色被姑娘们大量使用,彝族服饰红、黄、黑三色最为常见,三色相间使用,形成色调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颇具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艺术及服饰文化习俗,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彝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彝族服饰是民族工艺美术的一面镜子,其穿着、制作、面料、色彩等习俗,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纽带,特色鲜明,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是彝族文化的载体,由彝族服饰可以看出年龄、性别、婚育等差异,还能看出节庆、婚礼、丧葬、崇尚、信仰、礼仪等。彝族服饰体现着彝族民间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生活情趣,同时也折射出宗教、信仰、伦理、工艺技艺、民间审美等民俗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工艺价值、美学价值、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3、丽江——纳西族在纳西古城的阳光里,常常能看见这样的文字。在门楣上,在蜡染里,在画中。它们像是纳西风景的一枚别致胸针,点缀着这里的美丽。这,便是纳西文字。纳西文字是中国云南少数民族纳西族独有的文字,属于象形文字,是东巴文明的文字载体。东巴文,在纳西话里是“森究鲁究”,可直译为“木迹石迹”。它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也可以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传说中,纳西始祖丁巴什罗,“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面对粗糙的树皮,用刚萌芽的智慧,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东巴文字不是几个写着给游人看的摆设品,而是深深扎根于民间吸取着民间文化给养的一种文化。其中以经书最多,如创世史诗《创世纪》(《崇搬图》,又名《人类迁徙记》)、英雄史诗《黑白争战》(《董埃术埃》)、悲剧长诗《鲁般鲁饶》并称为纳西族“三大史诗”,是东巴经中最为璀璨的“三颗明珠”。以蛮荒年代开天辟地为背景,讴歌了纳西族祖先创造世界的丰功伟绩和征服自然的大无畏精神.东巴文当然不全是抓住珍贵的纸张而生存下来的,它是社会实践报告(蔡健青)4一种民族的东西,是阳春白雪也下里巴人,每到年关,丽江纳西人家的门楣上都会出现用东巴文写成的对联,看那飞翔着的鸟与盛开着的花,看那游走着的鱼与舞蹈着的蝶,一幅很古老而又非常现代的画便在民间展开。纳西文字的笔画是粗犷的,犹如纳西人的豪放性格;纳西文字的姿态是柔美的,一如纳西人丰满而细腻的情感。纳西文字是缴西族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四、总结通过本次为期半个月的云南参观调查中,云南少数民族浓浓的民族风情深深地撼动了我。喜州的白族民居、宁蒗彝族美丽的百褶裙妇女、丽江的纳西文字……身在灯红酒绿的繁华大都市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其民族文化积淀远远不及云南浓郁纯正。民族文化似乎正悄悄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从我们身边流走。现代文明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人们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也使人们在有意无意中忽略、甚至遗弃了文化的传承,许多古老的传统文化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有的甚至已经失传,文化一旦灭失,带来的损失正如大自然许多已经消失的物种一样将难以再生。一个没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世界先进民族的。一个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民族,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无疑是断裂的,其文艺也将是残缺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失去了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在加快脚步发展城市建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利用意识,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要珍惜。时尚XXX000000000000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