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源流与走向的认识摘要:民族主义是20年代初以来我国思想领域的一个重大论点,它不仅是一种思潮,还是一种流派和政治运动;民族主义在中国也经历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在中国转变成各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民族主义。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源流与走向;中国国情民族主义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和意识,是世界上最强烈、最富有情感力量的思想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学术上的思潮和流派,也是一种政治运动,其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号召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学术理论。但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有崇高与人性幽暗交织的双面性。民族主义思潮在中国思想界是影响巨大的。大体而言,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源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早是民族主义复兴阶段,即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末;第二个阶段是在1990年代至今,中国民间民族主义进入相当活跃、甚至是激进化的趋势;第三个阶段,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走向,即现在到以后数十个年间的时期,逐渐走向“温和化“的特点。一、中国民族主义复兴阶段从19世纪末开始,民族主义思潮开始在中国思想界掀然大波。辛亥革命、新民族主义革命、中华民族崛起等都是向世界展现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历程。1、萌芽阶段:以驱除鞑虏为基本要求的“小民族主义”就近代中国来说,民族意识的普遍萌芽开始与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后。虽然中国民众认清了腐朽没落的清王朝,但已经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应对外来侵略的情况下,知识分子希望可以从西学资源里找到图存之道,民族主义学说便是这样的契机之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进而发展成为民族主义运动,清末的抵美货运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性事件。自从梁启超把学说介绍进中国以后,民族主义立即在新知识分子群体中传播开来,与民众意识相结合的民主主义就这样发展起来,但这种民族主义只是“小民族主义”,并没有在下层民众中引起强烈地反响。2、1911年辛亥革命到20世纪80年代末:以追求民族自决、民族独立为目标的“大民族主义”中日“二十一条”的签订激起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潮,“救国”观念逐渐深入普通民众心中。“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事件再次将中华儿女的民族主义2推向新的高度。民族自决要求的风潮迅速席卷全国,争取国家的主权完整等诉求也激起了民族主义的高潮发展,推动着爱国者积极地投身到民族解放战争运动中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的任务基本完成。但在“冷战”中,又将中国推向社会主义阵营中,而苏联又以“老大哥”自称,试图控制中国,来实现其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的目的,在抵制苏联“老大哥”的行为和坚持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又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为了争取民族自觉、国家平等的国际民族主义运动。二、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阶段“冷战”结束以来,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敏感的政治话题是以社会主义强国梦的方式在中国重新崛起的。进入21世纪的前后时期,中国民族主义以“炸馆事件、中美撞击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社社事件、阻挠奥运圣火传递事件、接见达赖事件等又一次达到新的高潮,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1、激进化的民族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发展至今,各种流派、各种思想都有不同的理解,既有批判,也有赞成的观点。譬如,许纪霖在2010年8月号的《读书》杂志说,最近10年中国出现了民族主义狂飙,从反西方与反启蒙出发,发展为崇拜国家的政治保守主义。资中筠在2010年7月5日的《经济观察》报说,现在国家主义或是极端民族主义特别严重,以国家主义牺牲国民福祉满足虚荣,推向极致就会导致法西斯主义。徐友渔在2010年7月号的《领导文萃》杂志说,民族主义是近年中国社会最为喧嚣的声音。一些人打着“爱国”旗号坑蒙拐骗恣意妄为,鼓吹民族主义已经成为作秀、捞钱和升官的伎俩。民族主义的各种口号,没有独立的、内在的、与中国人民真正利益相关的价值。都表现出民族主义有着激进的特点。为什么现阶段的民族主义会有激进化的特点呢?从民族心理角度来看,中国在历史上受到列强侵凌,这种侮辱使得国人有强烈宣泄的冲动,而且随着国家实力增强,为宣泄这些不满增加了自信心;从信息的获得来看,国内获得的信息有不对称性和片面性的特点,这样使得更大的民族主义浪潮;再者,中国的民族主义与中国政治文化中特有的泛道德主义相结合,形成激进趋势;此外,极左的政治文化也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民族的精神生活当中。重要的是,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骤然发生了变化,中国作为最大的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在这多极化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成了西方国家矛头的指向;国内越来越多知识分子的觉醒,传统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型以及西方民族文化思潮的冲击等原因使得这时期的民族主义3具有激进化的特征。因此,民族只有在长期自觉地自我批评与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文明起来。2、新世纪交接时期的极端情绪化倾向在进入新世纪的时期,有些学者认为,当前的民族主义有三个主要内容:一是仇恨西方,比如说西方是世界的病灶,西方就代表着侵略、掠夺、奴役、谣言和不平等等;二是反对全球化,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主张中国在经济上光荣孤立;三是军事冒险,提出战争崛起论。有些学者认为当前的民族主义非常狂热、它的背后常常就是种族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现在的民族主义已经发展成更加政治化的国家主义。这些都是极端的情绪化倾向的具体表现。3、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相应也就是区域内的“聚合型”的民族主义。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历史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原因,使得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这不意味着这些少数民族可以有与中国相违背的制度、法律和军队,实行这种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统一国家,维护中国的主权完整和社会稳定,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不断提升。但也在这种情况下,也发展了私我的自由、权利以及个体意识。特别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国家分裂活动和破坏民族团结的民族主义,即是新疆的“疆独”分离主义与西藏“藏独”的分裂主义,再有的是调拨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台独”。这并不是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导致的后果,而是在世界民族主义高潮的影响下,一股“泛”民族主义的兴起,对我国出现“疆独”、“藏独”和“台独”的不法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各种原因,国内民族的分离主义分子经常获得国外势力的幕后支持,包括国际恐怖分子组织,与中国敌对的富强国家。这对于我国的国防安全和边疆安全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因此要重视民族主义浪潮的产生源头,并作出积极的解决措施来阻止事情的恶化。4、其他民族主义此外,除了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以外,政治民族主义(即是依靠摆脱西方的殖民体系,追求民族独立来建立自己独立的国家,在中国最突出的就是“藏独”和“疆独”)、经济民族主义(即为国家建设的大目标或国家的整体利益服务,认为民族国家是个人和团体最大的现实福利单元)和文化民族主义(即忠诚于本4国的民族文化、抵御外来异质文化的入侵,以本国文化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发展)是现今中国民族主义的主要方面。如果不处理好这些问题,将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既不会促使本民族的发展,更会阻碍了本民族与外来民族的相互交融与交流,阻碍了本民族学习外来先进文化、技术。随和科学技术发展,网络技术也不断发展,因此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出现了网络民族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即是1994年互联网传入中国后,大众民族主义情绪更多地在互联网上发泄,所以有人称为“网络民族主义”。出现这些现象的产生也是互联网本身的特点所引发的,比如网络的开放性、进入的低成本性、隐蔽性以及操作简易型的技术因素,还有就是国际关系领域的问题。网络的虚拟性,也成了一种虚拟主义。“网络民族主义”对于我于我国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利有弊,因此要趋利避害,利用网络的有点来推进民族的发展,但也要改进和避开其弊端。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民族建设内容不足。中国应激性民族主义的生成条件与西方不同,它是对外部逼迫的应激性反应,属于外生型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往往因过度强调民族的整体利益而缺乏对个人利益的关注、尊重和激励,因此这种忽视很容易导致极端的个人民族主义的诞生。因此,要推进民主法制政治建设,提倡基于宪法认同的公民民族主义。三、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走向虽然中国民族主义有着潜在激进化的倾向,而且不够成熟、系统、理性,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温和、理性的民族主义将会逐渐成为主流,这也是属于乐观性的观点。原因如下:其一,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迅速崛起,他们的观念更加稳健、理性,这使得他们的民族主义更加温和化、理性化;其二,政府已经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两面性,开始对民族主义情绪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和指引;其三,随着全球化甚至是全球村的不断发展,中国会主动融入国际社会,开放的环境对于中国人与国际接轨越来越近,改变了原来封闭的观念,在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人们对外部的反应和态度也逐渐平和,改变了以往的抵制态度。最后,在外交方面也是主张和平共处的原则,致力于与其他国家友好和睦相处,极力维护国内国外的社会稳定。但也有些人乐极生悲,认为随着温和化的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再次激进化。因为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也不可避免地把西方的消极文化也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使得民族主义的浪潮再次激起;此外,中国是5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很多人就会容易产生“虚幻的大国感”,这种长期受屈辱后的民族,被压抑的自尊心会有一种强烈的发泄心理冲动,而且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感十分强烈,这样也会把民族主义引入激进化中。作为一种学术思潮和政治运动的民族主义,尽管民族主义的发展有着不确定性。但总的来说,要对各种民族主义给与适当的引导,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使得被动型民族主义转向主导型、积极型的民族主义;由非理性、情绪化的民族主义转向温和、理性、务实并且自由的民族主义;在网络时代的今天,充分发挥“网络民族主义”的优点来促进我国的外交政策和科学技术等。因此,在全球化趋势的今天,要想中国长久不衰并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民族主义。参考文献[1]唐建兵.刍议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嬗变与走向[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3):38—41.[2]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1):104—107.[3]陈翠英.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评析[D].安徽大学,2012:28—35.[4]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79—92.[5]李保国,林伯海.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5—108.[6]任丙强.中国民族主义的重新兴起:原因、特征及其影响[J].学海,2004(1):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