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国的东尼奖(候选作品为在百老汇上演的音乐剧),以及英国的奥利弗奖(候选作品为在伦敦西区上演的音乐剧)。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其他国家音乐剧的发展史。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Christ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加之由于现代音响广播设备的更新和普及,许多音乐剧中脍炙人口的歌曲。通过现代传播媒介手段,很快就风靡世界,成为全球流行歌曲,如《艾维塔》(Evita)中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Don'tcryforme,Argentina)及《猫》(Cats)中的《回忆》(Memory)在音乐会及平时街头广播中都常可听见,致使许多没有看过此剧的人也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期待。20世纪70~80年代,“音乐剧”的创作热潮转向伦敦,英国创造了与美国风格大不相同的“音乐剧”,出现了一批英国“音乐剧”经典剧目,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尤其是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耶稣基督万世巨星》(1971年)、《艾维塔》(1976年)〈猫〉(1981年)《剧院魅影》(ThePhantomoftheopera,1986年)和《日落大道》(SunsetBoulevard,1993年)以及根据雨果名著《悲惨世界》创作音乐剧《悲惨世界》(1980年)、都成了世界各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它们在音乐和戏剧上都有了突破和飞跃。现今,音乐剧正以一种新的时尚潮流侵袭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身边无不充斥着音乐剧的典范,“歌剧魅影”“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四大名剧的出现更是让我们惊叹,让我们震惊之余无不感叹造物主的神奇,它带给我们如此精彩,如此与众不同的,如此美丽的演出,使得我们在感叹之时也为之感动着。虽然四大名剧都是英国人的作品,但是将作品推向世界的却是百老汇,也是百老汇运用商业化的运作将那些优秀的剧目长久不息的繁衍下去,使之经久不衰,成为传世精品。而我们正要学习他们的商业手段,发展属于中国的“音乐剧”。等到音乐剧传入中国,已经经过了近半个世纪了,音乐剧已经从最初的幼苗长成了茁壮的大树。音乐剧在中国的方式更多的趋于舞台剧或者话剧,通过歌舞的方式来展现剧情,这也是地域以及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蜕变,但这并没有影响,更重要的是如何制造出更加适合中国人的表演形式。中国音乐剧开始于1982年,它也被称为改革开放的产物。20多年以来,它走过了一个“U”型的道路路——80年代时,中国艺术家创作了《搭错车》,《芳草心》;90年代,进入低潮,主要是《夜半歌魂》等,连糟“滑铁卢之败”,损害了我国音乐剧原创路线的形象;97年以后,《四毛英雄传》开始,原创音乐剧慢慢复苏。我们对于音乐剧这种新型的通俗歌舞剧的市场前景抱有充分信心的,在从业者队伍中,除了歌剧院团这支主力军之外,各地的军队以及地方的一些话剧团、歌舞团,专业艺术院校,乃至戏剧团体、儿童剧团、木偶剧团,以及明间组团的单位和个人也参与到音乐剧制作的行列中来。这壮大了我国音乐剧从事者的队伍,使得我们对音乐剧的前景充满了信心。全国有20多家大专院校相继成立了音乐剧专业,其中最早的是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投资渠道也日趋多样化——除了国家投资这个主要的渠道之外,也出现了企业赞助或个人赞助、国外资助、商业性投资、联合投资等多种投资方式。总的来说,我国的音乐剧在艺术和商务操作两方面都还略显稚嫩,但经过了20年的休养生息,公演的剧目已经达到了二三百部,既锻炼了队伍,也培养了观众,培育了市场。到如今,它的发展已经逐步上了轨道,并且日益适合中国人的口味。20年来,音乐剧的发展主要是以原创为主,搬演为辅。这与日本的音乐剧正好相反,他们是以搬演为在主,原创为辅。当然,中国的音乐剧要有自己的味道,更具有中国的韵味,还是要以原创为主线。音乐剧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的成熟与一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同步的,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高素质高欣赏的国民,才能从一个起点上开始欣赏和恋上音乐剧。而最该“描红”的不是音乐剧的本身,而是它的制作和概念意义,以及对人们的观念冲击,我们对音乐剧的概念必须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并解决。经过仔细分析,我国原创音乐剧的问题还很大,研究音乐剧的南京艺术学院居其宏老师归纳出以下十点:1.精神忧郁症。内容沉重,主题沉重,风格沉重。2.全身浮肿症。结构堆砌,拥挤;主题堆砌,沉重;形式堆砌,杂乱;人员堆砌,拥挤。3.左脑退化症。艺术想像力的贫弱,创造力的减退。4.消化不良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大量进口,多嚼不烂,食洋不化。5.主观妄想症。一些艺术家的自以为是。6.儿童多动症。编的快,导的快,演的快,自然也丢的快。7.偏食厌食症。钱字当头,利在其中,鼠目寸光。8.半身不遂症。能唱不能演,能演不能跳。9.弱听弱视症。不注观众喜好,不听百姓新声,不研究市场规律,耳不聪目不明。10.神经中枢紊乱症。运作机制系统乱,指挥系统失灵,各自为政,各自为战。中国的音乐剧根本症结在于:首先是,一度创作的不成熟,剧本立意落俗套,故事不动人,人物乏个性,情节少跌宕,冲突缺张力,展开无逻辑,从而导致音乐剧起步之初便失去了戏剧品格和剧场趣味,让音乐剧的整体魅力大打折扣。另外,制作人也不合要求。我国音乐剧制作人大多由专业演出团体的院团长担任,其中多数人懂艺术不懂市场;也有少数独立制作人,懂市场但不懂艺术且缺乏诚信。对于音乐剧产业链来说,剧本创作是龙头,制作人是核心,这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个最为薄弱的环节。百老汇的音乐剧如果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中国的音乐剧就是小家碧玉了。百老汇是大,而中国的音乐剧是小。在中国音乐剧这种舞台剧更像话剧多一点,有的是更注重商业化,有的则更注重艺术点,难以平衡。面对中国音乐剧的尴尬局面,我们开始问自己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剧。很多作品以音乐剧为目的,但又无法称为音乐剧,所以只好改名“音乐话剧”,“歌舞剧”等等。有人认为,音乐剧本身就是没有条框约束的,更应该自由的发挥。在文化越来越被看重的今天,在中国正在朝着国际化的路线发展的今天,在音乐剧越来越被喜爱的今天,我们从懵懂中走来,发展了20多年,正是茁壮成长,蓄势待发的时候,在它的面前有着广阔的发展土地,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希望,它正是我们国家音乐艺术的“朝阳产业”。有百老汇做领路人,我们跟随着它的脚步,创造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魅力的舞台剧,发展我国的艺术事业,绽放出属于我们的金色光芒。参考文献[1]电子文献——音乐剧百度百科。[2]黄定于.音乐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3]居其宏.朝阳艺术与朝阳产业——音乐剧在中国的命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4]余丹红,张礼引.美国音乐剧——音乐之旅[M].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5]张旭.文硕.音乐剧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6]文硕.首席娱乐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