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课改,让学生拥有更多发展和选择权椒江职业中专郑琦通过学习,我了解了我省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以国际上“普职融合”教育大趋势作为改革取向的,并着力构建中职教育的选择机制,打破学生多样化发展的制度瓶颈。课改涉及包括公共课在内的整个中职课程,是在课程制度层面上进行整体设计,同时,融入了“选择性教育”、“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做中学”、“弹性学制”等新的教育元素,是一项更加系统、更为综合、更有深度的改革。对于大多数中职学生来说,中考一考就定了“终身”,进了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就是直接就业一条路走到底。其实,中职学生是一个变化和发展中的群体,可塑性很大,定向过早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改变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让中职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一方面,积极探索文化课改革,将“学术性”的知识体系改为“应用性”、学以致用的模块化知识,通过“做中学”或“学中做”有机整合文化知识与专业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专业体验和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多样化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构建起“选择性”的中职课程体系。围绕“选择性”构建起来的中职课程体系中的文化课教学,绝不是普通高中文化课教学的翻版,而是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相融通的以“应用性”为取向的、融入职业(专业)元素的文化课教学。如进行“应用语文”、“应用数学”、“应用英语”等文化课程的开发。在这个意义上,“普职融合”是一种新的课程模式,不是简单的回归。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彰显专业性。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能够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注重增强课程的实效性。要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同时注重课程的灵活性。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求建立可以让学生进行多次选择的机制。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为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将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此外,在教学组织方式上也应有所创新,将逐步推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变革,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将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最后还要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为每一门选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以及实施建议。教育的过程是个选择的过程,孩子的兴趣、潜质以及相关的能力,需要自身及他人的不断选择,才可能出现、形成和发展,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开设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比较适合孩子的教育。总之,通过课程的创新性变革,学生才能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才能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