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MPA大考来了!(季末必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银行MPA大考来了!(季末必读)“银行在面临MPA考核必须收缩理财规模增速时,相较个人及机构理财,压缩同业理财似乎更为快速有效。压缩广义信贷范围中易于控制的子项来达到短期内降低增速的目的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广义信贷类资产中,买入返售资产、票据等往往是现金头寸管理,季末常被用于此类操作以满足监管要求。季末压缩广义信贷中容易压缩的资产,造成流动性时点冲击。淘金课堂精品课程安排:【3月18-19日|上海】产业基金与并购重组的尽职调查、税务筹划、运作模式及业务创新【3月18-19日|上海】银行与非银金融机构参与资本市场业务的实务操作与案例解析点击【3月25-26日|上海】私募股权基金募资策略、架构搭建、财务尽调、税务筹划的实务操作与案例解析【3月25-26日|上海】房地产创新融资背景下金融产品设计、金融工具组合运用及新业态下的融资模式(详情可联系淘金课堂:021-68413606)原标题:【如何客观的认识MPA】关于银行如何迎接纳入表外理财后的首次MPA考核的猜想来源公众号:CITICS债券研究作者:中信证券明明债券研究团队距离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的第一次MPA大考越来越近,市场恐慌情绪亦随之愈发浓厚,但恰如我们此前在《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考核影响分析》系列报告(2017-02-27等)中所指出的,该新规对银行业的实际约束作用弱于其“去杠杆、防风险”的信号作用,对中小型银行的冲击强于对大型银行的影响,市场不必过度恐慌。然而,近日事态有了新的进展,路透、彭博3月9日消息称“中国数家银行一季度MPA考核将被取消资本充足率容忍度指标”,届时将有更多银行面临考核不达标的压力,一时间把市场恐慌情绪推向了高点。那么,面对明显从严的表外理财监管,银行业将如何应对?这又将对债市产生何种影响呢?此次报告将重点分析这两个问题。一、中小银行应对表外理财新规的可能措施新规实施后,新口径下的广义信贷规模较旧口径下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多了“表外理财总资产-表外理财现金余额-表外理财存款余额”部分,即广义信贷总计(新口径)=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股权及其他投资+买入返售资产+存放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款项+表外理财总资产-表外理财现金余额-表外理财存款余额。近年来银行业负债端压力突出,将表内存款转化为对储户更具吸引力的表外理财可在扩张资金来源的同时减少计提存款准备金及风险资本,因此备受银行业青睐。2016年上半年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长41.9%,远远超于广义货币M2增速11.8%及各项贷款余额增速14.3%;这意味着将理财中的债券和非标纳入MPA考核后,新口径下的广义信贷增速必然高于旧口径下的增速,而MPA考核主要关注的恰为广义信贷增速(表1),如此便会加重银行满足考核指标的压力。面对考核,银行有两个应对思路,要么改善指标,要么在保持现有指标的情况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其中,改善指标可通过降低广义信贷增速或提高资本充足率实现。1.降低广义信贷增速(1)会计操作调整资产规模如何通过会计操作调整广义信贷类资产?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银行业将表外理财腾挪至表内可以规避增速限制,但我们认为这个推断并不合理: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金的来源与运用相互对应,而MPA将所有广义信贷类资金运用方科目都纳入监管范围;因此,即使表外理财资金回流,资金去向也无外乎信贷、债权、权益等几类资产,宏观审慎评估体系中均有提及,表外理财的表内化并不会降低广义信贷增速。但这并不意味着表外理财表内化无利可图,在监管层着力引导理财业务模式由“预期收益型产品+超额留存”向“净值型产品+固定管理费”转变及银行表外理财管理费收益率远远低于表内净息差的背景下,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的确可能将表外理财腾挪至表内,我们在其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部分会详细分析。既然表外理财表内化对规避监管无意义,那银行是否有其他办法隐藏表外理财实际规模呢?资产证券化等将资产移出表内的方法可能为银行所青睐。资产证券化指将缺乏流动性、但预计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包装成可在市场流通的证券;目前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主要局限于银行间市场发行与流通,虽然不良资产证券化在去年正式重启,但现在多为优质资产的证券化。面临MPA考核时,银行若在业绩和达标的权衡间倾向于后者,或许会选择利用资产证券化等其他方式将不良资产剥离出表或直接变现资产,达到盘活存量、降低广义信贷类资产增速的目的。(2)短期冲规模,长期增速下滑在考核来临前做大存量是另一种降低广义信贷增速、美化监管指标的方式。从历史来看确也如此:2016年一季度旧口径广义信贷MPA考核开始实施,2015年底广义信贷增速高企,一季度则急剧回落。推及此次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MPA考核,料将也会在短期内造成银行业“冲规模”的时点效应,长期则必然导致表外理财增速的下滑。从整个银行业来看,去年每季末MPA考核对广义信贷增速带来的冲击亦说明了MPA的政策有效性(图2)。进一步观察整体走势,我们可以发现去年旧口径下广义信贷增速回落趋势着实明显,仅在年末趋势有所逆转,这可能是由于年末的监管考核使得银行有冲规模、扩资产的时点性冲动;综合来看,MPA实施一年以来在控制广义信贷增速、M2等方面发挥了不小的作用。由此可见,表外理财增速长期内回落是大趋势,那么银行将会从何入手压缩表外理财规模呢?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内部控制力强的同业理财。同业理财指银行同业间流通的理财产品,由于发行方、购买方均是银行同业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低、期限短、具有批发业务的特征,较个人及机构理财业务更为灵活可控,常被用于年末冲规模。加之同业理财产品间同质性严重,竞争仅关注收益率,与同业市场流动性关系密切;目前同业市场流动性紧张,同业理财成本随之水涨船高,银行本就有收缩同业理财的成本动机。在实施难度和成本动机的驱使下,银行在面临MPA考核必须收缩理财规模增速时,相较个人及机构理财,压缩同业理财似乎更为快速有效。此外,压缩广义信贷范围中易于控制的子项来达到短期内降低增速的目的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广义信贷类资产中,买入返售资产、票据等往往是现金头寸管理,季末常被用于此类操作以满足监管要求;去年MPA实行情况也可看出此类趋势(图11)。2.提高资本充足率在MPA考核体系中,广义信贷增速主要影响资本和杠杆情况及资产负债情况两项指标,其中资本和杠杆情况具有一票否决权,即只要此项不达标,银行就会直接被评为C档;而资本充足率指标在其中占80%的权重(表2),这意味着即使杠杆率指标满分,资本充足率指标也必须在40分以上总体才可能达标,而目前股份行、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与行业平均水平间的相对偏差越来越大(图4)。因此,此项若想得分,除可以通过降低广义信贷增速降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以外,提高自身资本充足率水平亦行之有效。具体来说,资本充足率计算公式如下:由此可见,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以从分子、分母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分子方面可提高所有者权益、未分配利润及附属资本,分母方面可从降低加权风险资产着手。其中,未分配利润主要由净息差决定,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较大,且近年来一直保持逐年递减的趋势,我们在此不考虑以它影响资本充足率。(1)扩充资本(分子项的操作)计入资本充足率分子项的资本包括一级及二级资本等,相应地,扩充资本的方式包括股权融资和二级债融资等。一级资本需要银行通过发行股份、配股定增等方式来扩充,如去年浙商银行及天津银行上市分别集资116及65亿元;8月19日,光大银行和北京银行同时公告完成非公开发行优先股,分别募集资金100亿元和130亿元等。尽管《优先股试点管理办法》【证监发[2014]97号】放开了商业银行优先股发行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银行业增发募资的渠道,但增发股份手续繁琐、周期长、限制多,且多数中小型银行仍未上市,发行二级资本债而非股权融资才是银行业普遍采取的扩充资本金的方式(图5)。在《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前,银行主要依赖发行次级债扩充二级资本,但《办法》将其认定为不合格二级资本,要求可计入最高限额以2012年底的账面余额为基准,每年进行10%的递减,预计2020年该类债券将不被计入监管资本。现在的二级资本债主要是“减计型二级资本债”,但近年来因监管审批趋严,此类债券发行量波动频繁(和讯网,),未来融资趋势尚不可知(图6)。综合来看,补充资本金以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方式只能暂时缓解资本压力,模式不可持续,治本之策唯有使银行走向“轻资产”、“轻资本”的转型之路。(2)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额(分母项的操作)近年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主导下的银行业发展并不顺遂,银行基本面临资本来源不足的尴尬局面,在收益率的压力下,不良贷款率大大提升,加权风险资产规模呈持续上升趋势(图7),而解决资本不足的根本途径应是银行向“轻资本”的转型,即重点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的业务或配置风险计提少、较为安全的资产,如中间业务、零售业务、小微企业业务、配置债券等,相应收入计入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及利息收入等科目,而我们也看到近年来中小银行为此做出的努力,如提出“大投行”、“大资管”战略的兴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去年上半年承销债务融资工具2368亿元,同比增长67%;资产托管业务规模达到8.05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57%,稳居同类银行前列。此前提到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也有助于降低风险加权资产额。3.提高资金利用效率长久以来,我国理财市场的业务模式为“预期收益型产品+超额留存”。这种模式下,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动机在于赚取收益端和成本端的息差以获得超额留存;但近来表外理财息差下行压力大(图11),超额留存微薄,且表外理财纳入广义信贷后,央行对表内信贷与表外理财一视同仁,一旦表外理财息差下行到表内业务比表外理财更有利可图,或将导致银行在最大化利润的目标导向下,优先发展表内业务。尤其是考虑到未来在监管层的引导下,“预期收益型产品+超额留存”的理财业务模式有望转变为“净值型产品+固定管理费”的模式,银行收益或将由“超额留存+管理费”固定为仅有管理费部分,其收益率低于表内业务的可能性更大,由表外转表内更具可能性。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息差的下行可从收益端和成本端来分析。收益端取决于配置资产的收益率,代表理财资金的投向,即被投资者的融资需求;成本端取决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代表理财资金的来源,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据此,我们又可以将其分为资金端和配置端(分析详见我们2016年11月5日的报告《流动性研究专题之二:理财的拐点到了吗?》)。而从理财产品存续余额曲线的斜率来看,增速呈震荡下滑趋势(图9)。从资金端来看:其一,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且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决心可见,资金面整体维持紧平衡;其二,低利率环境下理财收益率也不断走低,压低息差(图10),降低理财吸引力,同时此前房地产市场的火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也转移了居民的投资方向;而目前来看,以上几方面因素的转变仍在继续。从配置端来看,经济下行压力导致理财产品底层资产收益率受压,以理财投资资产中占比最大的债券为例,截至2016年6月,约40.42%的理财资金流向债市,其中信用债配置占比达28.96%,2016年底债市出现的大规模踩踏现象致使企业债、国债收益率均呈现一段时间的低迷状态,加之非标产品监管趋严,银行理财产品难找到此前高收益率的资产,因此配置效率呈现下滑(图11)。此外,理财业务模式的转变或将进一步压缩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空间。据和讯网消息,《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通过多种措施提高银行发行预期收益率理财产品的成本,推动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届时,银行收益或将固定为管理费部分。但目前银行对此收益微薄: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2016上半年)》,2016年上半年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实现收益950.30亿元(包括托管费、管理费及销售管理费收入),而同期理财产品余额为26.28万亿元,即理财产品管理费收益率年化为0.76%(计算公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