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必修二教材“专题培训”北京八中张爱民课标要求: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经济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本模块共8个学习专题中国部分4个专题(专题1、2、3、4),涉及了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国部分4个专题(专题5、6、7、8),包括外国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人教版《历史Ⅱ》单元教学主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教学方便可调整顺序,将第二单元调到第四单元后,形成中国、外国两个部分。中国部分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发达的古代农业(一)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1.形成:刀耕火种→耒耜耕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发展:农具(主要是耕犁)的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应用3.评价:中国古代农业起源早,耕作技术先进,居于古代世界的领先地位(二)基本特征: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集体劳作→个体农耕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23.评价: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农民负担沉重,极易破产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多种经营1.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2.家庭手工业:作为农产的副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3.民营手工业: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二)领先世界: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一)古代商业的发不断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打破官府控制,商业繁荣,出现许多大商人2.秦汉至隋唐时期:总体水平还不高,隋唐有所发展(集市贸易,柜坊和飞钱)3.宋元时期:两宋空前繁荣(出现“交子”),元朝大都兴盛4.明清时期:有新发展(农副产品成为商品、长途贩运、地域性的商人群体)(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朝以前的市场2.宋朝市镇发展:突破传统商业空间、时间的限制(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明清前发达的对外贸易2.明清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2.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3.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二)“重农抑商”1.西汉抑制富商大贾2.明清固守“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外国商品的倾销2.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商品化(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内忧外患,“洋务派”形成兴起2.过程:19世纪60—90年代,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发展新式教育3.结果和作用(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原因: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2.表现:资金、企业、分布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二)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原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战使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2.表现:资金、企业、面粉业和纺织业3.影响: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三)曲折的发展(1927—1949年)1.1927—1936年快速发展: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新兴工业发展(化学、橡胶等)2.1937—1945年严重破坏:战争破坏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官僚资本迅速膨胀3.1945—1949年陷入绝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掠夺4.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恢复国民经济2.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3.三大改造完成: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的探索:社会主要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3.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4.国民经济的调整和恢复发展(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2.周恩来、邓小平主持恢复国民经济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召开:1978年底,北京3.内容:确立思想路线,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4.意义: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形式(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国际2.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1992年3.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4.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基本框架1993年45.中共十五大——完善理论1997年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2.政策:吸收和利用外资,多元化经济形式,以市场调节为主3.意义: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具有探索示范作用(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扩大权限,政策优惠2.沿海经济开放区: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3.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知识密集(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目的: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2.浦东新区的发展——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4.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衣、食、住、风俗(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无私奉献2.改革开放后:人民总体实现小康,服装多样化、食品丰富化、住房舒适化、出行便捷化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一)铁路与公路:近代铁路、公路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公路发展迅速(二)水运与航空(三)通讯工具的变迁:电报、电话三、大众传媒的变迁(一)报刊业走向繁荣1.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出现和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报刊业3.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刊业4.改革开放后报刊业的繁荣(二)影视事业的发展(三)互联网的兴起外国部分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一、开辟新航路(一)东方的诱惑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社会根源:欧洲人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3.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东地中海地区使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54.远航的条件已具备:知识、技术、动力等(二)新航路的开辟1.1488年迪亚士到达好望角2.1498年达·伽玛开辟从直通印度的航路3.1492年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航路4.1519—1522年麦哲伦等完成环球航行(三)走向会合的世界1.“地理大发现”开始2.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一)“海上马车夫”1.荷兰独立1581年2.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海上马车夫”3.建立商业殖民帝国:组建贸易公司,参与殖民争夺(二)“日不落帝国”1.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2.政治经济的发展:组建贸易公司,资产阶级革命3.三次战争击败荷兰4.击败法国确立殖民霸权(三)世界市场的拓展1.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2.殖民主义的罪恶:抢掠、屠杀和奴役、黑奴贸易三、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从珍妮机到蒸汽机1.工业革命的背景: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圈地运动,工场手工业,市场不断扩大2.纺织机器的发明3.改良蒸汽机的使用(二)从工场到工厂1.工厂成为主要生产组织形式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3.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三)世界市场的形成1.工业革命的拓展2.世界经济联系加强与殖民扩张3.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四、第二次工业革命(一)人类迈入“电气时代”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中后期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立与交通领域的革命,化学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二)垄断组织的出现1.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62.垄断组织的形成(三)世界市场的发展1.新型交通工具与通讯手段加强各地的联系2.世界贸易的增长3.资本输出与瓜分世界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虚假“繁荣”的幻灭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2.“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贫富差距扩大限制了消费能力,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造成假象,资本家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股票等投机活动冲击金融稳定3.经济危机爆发1929年10月24日(二)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1.危机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2.危机影响:加深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加剧了紧张的世界局势(三)“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1.胡佛总统固守“自由放任”政策2.处理危机措施不当二、罗斯福新政(一)临危受命1.传统经济政策,无力扭转颓势2.人民希望采取措施改善经济状况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1933年(二)实施“新政”1.财政金融:整顿银行,恢复信用;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美联储扩权;证券业管制2.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章程,公平经营;国家监督,防止过剩;国家干预,调整关系3.农业:成立机构,行政调控;减耕减产,政府补贴;稳定价格,防止过剩4.社会福利:建立机构,紧急救济;加强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5.社会立法,保障权力(三)摆脱危机困境1.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4.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三、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1950-1973年)2.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80年代后)(二)建立“福利国家”1.“福利国家”的产生: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压力;工人阶级和进步政党的长期斗7争;国家政权力图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经济快速繁荣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福利制度的发展3.福利规模的缩小(三)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原因:国内战争的需要2.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流通)取消贸易,义务劳动3.评价:取得国内战争胜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二)新经济政策1.原因:经济和政治危机2.实施:1921年俄共(布)十大3.内容:(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粮食自己支配;(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4.评价: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三)“斯大林模式”1.苏联建立与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2.经济建设的方针: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农业集体化3.特点:实行单一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4.评价:成就巨大,问题严重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内容:(农业)提高收购价,扩大自主权,开荒种玉米;(工业)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权利,调动积极性3.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无法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