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学设计草庙乡中心学校张筱玲教材分析1、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2、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对日食的成因作一个初步的解释。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课件、录像资料、大球、小球、手电筒、垒球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学难点】根据模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发兴趣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课前: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录像和《吉安日全食精彩镜头》视频录像。观看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1、看照片:我们在看什么?板书:日食2、回忆,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回忆并简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二、实践感受阶段(观察):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1、让我们一起欣赏、日食照片(出示课件),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2、反问: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3、(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1)、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2)、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通过观看日食照片,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三、实践感受阶段(实验):日食模拟实验1、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2、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方案二:手电筒(太阳),垒球(月球)和头部(地球)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3、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4、出示观察要求:(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日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手电筒大球小球代表什么手电筒代表----小球代表—————小球代表————三个天体的位置实验现象(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5、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1)、个别回答(2)、小组讨论实验设计(3)、汇报交流以科学家的名义来执行模拟实验的方法,有益于学生接受和对实验的尊重。实验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础。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以做科学的发言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四、强化反馈阶段:日食的成因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a、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b、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并播放视频《日月食和掩星》(1)、个人回答、集体交流(2)、读并观看。看日食成因示意图解释日食成因是为了提高对现象的解释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再观察再发现的习惯,能对日食的其他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五、强化反馈阶段:月食和成因(五)了解月食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月食的成因。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2、学生思考推测。(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7.(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六、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板书设计:日食和月食月食成因模拟实验记录单实验材料手电筒大球小球代表什么手电筒代表----小球代表—————小球代表————三个天体的位置实验现象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