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童年往事中,有没有一节课一想起,就充满欢乐记忆?在你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一本书和孩子们一起放声大笑,感动落泪?在你的懵懂岁月中,有没有一次活动和大家一起刻骨铭心?一定有。当童年只剩下回忆,当小学成为往事,我们脑海中呈现的是一次次课堂上精彩的心灵碰撞一场场活动中激扬的个性体验一屡屡甜蜜的师生情谊因此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本书开展好每一次活动锻炼好每一个学生势在必行于是我将用一颗勇敢的心在研读课标、教材这片肥沃的土壤上种上希望的大树深深扎根智慧开垦下面进入我本次说课标、说教材的主题给孩子一片希望森林五年级级部张莎莎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研说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下面,我就从课标,教材,建议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说课程标准首先说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其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质上是集中体现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健康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培养目标的课改方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内容标准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领域进行设计。结合这总目标和第三学段内容标准,我们制定出本册教材的内容标准:与中学段目标相比,识字能力标准由“一定”提高为“较强”,钢笔书写增加了“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的标准,毛笔书写要求由“临摹”提高为“书写”。阅读方面,默读要求“有一定的速度”,把握文章大意的标准由“粗知”提高为“抓住”;增加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标准;本册将“搜集信息”作为一项重点内容标准,贯穿于每个单元中,并在第七单元进行系统小结。口语交际增加了“辩论、演讲”的内容标准。习作内容由重点写“叙事性内容”向重点写“实用性内容”过渡;自主修改习作的标准也有所提高。综合性学习活动标准,由“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高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二、说教材先说教材的编写特点,把人教版和苏教版语文教材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是:1、突出学科个性,遵循学习规律。两种教材都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既注重文字的积累,又让课文具有典型的“例文”功能,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帮助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同时,促进整体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2、力求简化头绪,保证便教利学。两种教材都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训练手段,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简单实用、便于操作,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苏教版教材比较,人教版教材有以下特点:1、注重导学功能。古诗词后附有难解词的注释,略读课文前有自读提示语,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有先说后写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2、“习作”引导中无设计同龄人例文。“习作”引导注重以本组课文为例文,引导学生在“交流平台”中进行写作方法的探讨,但课文一般都是经典名品,其表达方法对学生来说有较大的距离,不易借鉴。再说编写体例:本册教材的结构与前几册教材的编排上略有不同:首先是课文安排的不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课文数量有了变化。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也在逐渐的提高,所以精读课在逐渐的减少,略读课在逐渐的增加。第二个不同是增加了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以往的综合性学习总是穿插在课文之后的,而从本册书起,综合性学习在保留原来的编排特点的同时,又独立安排了一个单元,这一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和北师大版略有不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出现在了每册教材的开头,后面是主题单元——生字表。主题单元的编写体例与人教版也略有不同。都是由课例——习作——练习。虽然编写体例不同,但都体现了:简化头绪,主题整合,内容丰富的理念。而且体现出:高年级对字词学习的淡化,对拓展性阅读的引导,综合性活动的强化。五年级上册教材内容结构:五年级上册教材继前八册之后,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专题安排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拓宽了专题的角度有从文体的角度编排的:像学习说明性文章单元;也有从人物的角度编排的:像走近毛泽东。其次,编排上还注意到同专题的相延续和发展,如“父母之爱”一单元中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写出了父母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同时又有《学会看病》中父母对孩子的理性之爱。最后,专题同时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具有“双专题”特征,从人文内涵和语文读写两方面考虑专题,兼顾语文学习能力、习惯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本教材的在新课标指引下,其整合功能可以从“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两方面来简单分析。横向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关注课文。(请插入相关图片)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请插入相关图片)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每一单元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例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的“回顾·拓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纵向整合则体现在:本套教材共12个专题,以“科技”这个专题为例,我们来具体看一看:一年级上册课文《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一年级下册课文《要下雨了》《小壁虎结尾巴》,二年级上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下册课文《最大的“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细心观察”,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神奇的科技世界”,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科技成就”,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大自然的启示”,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学习说明性文章”,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科学精神”。此专题的文章从低年级的故事、诗歌到中年级的文艺性说明文,到高年级的普通说明文,从了解内容到学习说明方法再到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很好地进行了纵向整合。三、说建议:(一)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我们关注课标,会发现多处带有“自己”这个词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等。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如课文练习的设计,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教材的意图,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以《窃读记》的教学流程为例:1.初读课文,畅谈感受: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默读课文,鼓励发现:划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写写感受。3.细读课文,品味语言:逐步深入体会窃读的滋味。4.熟读课文,积累体悟:抄写感受深的句子,写下感受。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改以往读读悟悟的形式,在语言实践中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二)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第二学段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主要解决“写什么”。第三学段阅读的新要求: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主要解决“怎样写”。这是第三学段的新要求,要在教学中引起重视。如《梅花魂》一文的教学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1)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通过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2)想一想每件事情中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外祖父的思念之情?(3)几件事情有什么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学生不但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了解了作者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三)创新练习的设计思路语文课程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在多读、多悟的基础上强调多思、多练。练习的设计,要在有效的前提下创新思路。如《秋思》一文,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创编故事。教师可以借助多元化的语言实践帮助学生理解:(1)说一说:秋风无形,如何能见?那么张籍看到的是什么?秋风阵阵,只见洛阳城里……(2)写一写:张籍会在信里写什么呢?(3)演一演:“行人临发又开封”想象当时是怎样一个场景?再如,《小桥流水人家》,可以设计一个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的练习:(1)读课文之后填一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括……,作者一辈子不会忘记。(2)熟读课文之后再填一填:那些美好的印象,包括……也包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生动活泼的练习设计,有助于学生在趣味盎然中提升阅读能力。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做的是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本文”“披文以入情”,喜怒哀乐,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在对课文语言来一番“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的基础上,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如:需要理解的词句,需要积累的语言,需要习得的学法,需要揣摩的写法,即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基于标准的有效教学,也就从这时开始。(二)说评价建议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要评价学生的:(一)坚持多元的评价方式。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更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中,更应重视定性评价。测评要将动口、动手、动脑相结合,科学评价综合素质。(二)要将日常评价与选拔评价的考试区分开,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本体性功能。反对以评价的附加性功能取代本体性功能。新课程评价改革正是主要针对日常评价的变革,反对以升学选拔评价代替日常课程评价。日常课程评价要关注情景化的、真实的评价,处理好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和档案袋评价,大力倡导动态的过程评价。(三)新课程倡导评价结果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以“多把尺子”衡量,多种方式呈现,体现差异性,促进每一位学生个性得到发展。另外,把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如:体态语评价(微笑、点头、掌声等);言语评价(肯定、赞扬、激励)等,让学生充满自信。但要注意方法的随机性和内容的真实性、简洁性。(三)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