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历史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二、教学课题1、知识与能力掌握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以及中国近代在交通方面的变化;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历史进行纵向比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正确的历史发展观、进步观,并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三、教材分析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中英国用炮舰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大大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给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近代的通讯工具电报、西方的照相、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业、出版业相继出现,并有了长足发展,这些都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资产阶级对旧的社会制度加以改造的同时,也对与封建专制制度相伴随的陈规陋习加以改造,荡涤着封建制度的污泥浊水。正如马克思所说:“革命是一切旧社会孕育着新社会的助产婆。”本课以近代西方社会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着深刻变化为教材内容的基本线索。本课“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均为本课重点内容。在讲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在中国出现时,应讲清近代传入的轮船与中国船舶的最大区别是用蒸汽机为动力,而中国船是靠人力、风力、水流等自然力。这就不难理解教材中提到的这些西方文明刚传入中国时中国人“无不充满了好奇”了。四、教学方法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针对这一特征,结合本课内容,在教学中,可以形象为载体,通过观察照片、服装展示、欣赏图片、观赏电影、学生亲自表演等方式,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历史氛围,丰富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发挥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激活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习兴趣。课堂上应以鼓励学生多讲多问、教师适当点拨为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收集并摘取有效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学习重点(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学习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五、教学过程上节课知识抢答1、提出实业救国的近代实业家是()A孙中山B张謇C荣德生D荣宗敬2、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是()A洋务运动时期B甲午中日战争后C一战期间D解放战争期间3、下列哪一条约签定后,外国人掀起了在中国开办工厂的高潮?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下列有关张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清末状元B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C创办大生纱厂D开创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5、鲁迅弃医从文,孙中山弃医而投身革命,张謇弃官从商,他们的目的都一样,都是为了A发展经济B启迪人民思想C救国救民D抵抗外国侵略6、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三座大山的压迫,这三座大山是指什么?百度资料:导入新课:百度图片:鸦片战争图片=503316480&z602230.jpg%2Fa4_88_40_01300000014811121091401602230_jpg.html问:近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出现了那些趋势?答: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出现民主化趋势;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提倡科学民主的趋势。师:我们今天看看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近代交通工具【百度图片】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60组黑白照片组图)提问:近代以前人们使用的交通工具有哪些?近代以后呢?学生总结:鸦片战争前:轿子、马车、帆船等鸦片战争后:轮船、火车、电车等分析近代交通特别是铁路的修建对传统手工业,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冲击作用,认识到它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出示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图片思考:1、19世纪初,火车、轮船的传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A、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交通便捷;B、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C、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2、你知道中国第一条铁路和第一艘轮船的名称吗?淞沪铁路、“黄鹄”号轮船二、文化生活变迁(一)近代通讯工具出示近代电话、电报的图片电话、电报百度图片:(二)照相出示慈禧太后的照片以及她关于照相的故事教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和家人的新旧照片,在小组内互相介绍,讲讲照片中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请几名同学分别展示并描述自己或家庭不同时期的照片,如照相的时间、相片中的人物、当时的生活等。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比,你觉得新旧照片有什么不同?学生在视觉观察和倾听他人的介绍中,能够非常直观地发现照片在色彩、逼真程度和反映的内容等多方面有很大的差别。通过这样的比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亲身经历,缩短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对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产生了深入探究的愿望,更能引发学习本课知识的兴趣。(三)电影出示电影《定军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的剧照教师提问:与照相术同时传入中国的还有一项更为先进的记录方式,就是电影。现在我们身边的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哪些新影片?你最喜欢哪些电影明星?学生自由回答。电影和电影明星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和最关注的,易引起共鸣和学习兴趣。因此,由这一提问来顺利地导入关于“电影的出现”一节的学习,引出电影的相关问题。学生阅读教材,简要回答;教师对《定军山》进行资料介绍。(四)报业和出版业问:《新华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你知道它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来历吗?出示《申报》、商务印书馆图片近代通讯、报业、出版业对传播维新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等新观念起了重要宣传作用。这时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维新派在宣传维新变法时创办了哪些刊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时期创办了哪些刊物,出版了那些书籍。百度图片:://=zhengwenye_left_tongyici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19世纪70年代以后,传入的通讯工具是什么?(有线电报)对社会生活哪些方面产生影响?(商业、新闻、家庭联系等)2、当时还从西方传入哪两样发明,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照相和电影)3、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分别是什么?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B、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C、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渔光曲》。4、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是哪一家?(《申报》)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6、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A、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B、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C、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教师过渡:随着文化生活的变迁,人们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化。三、社会习俗变化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新事物、新气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是人们日常的穿戴,都在除旧布新。你知道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吗?(一)易服饰男装出示近代西装照片1.西装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和亲自临摹,准备多幅清朝服装的图片。课堂上请学生上前为大家展示,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问题。教师提问:清代人的衣着是什么样子?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特点为长、笨,穿着麻烦。教师提问:同一时期外国男子的主要衣着是什么?与清代男装相比有什么不同?学生对比长袍马褂与西装的区别。通过直观图片的强烈视觉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并注意强调西装的优点——简洁、美观、大方、方便。2.中山装出示中山装图片及孙中山和中山装的故事请一位男学生模特着中山装上场,其他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山装的结构。另请一位学生上前与模特合作,介绍该服装的各部分含义。考虑到这个年龄的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学生上场担任模特和上前做介绍和分析,培养合作意识。通过直观的介绍和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中山装涵义的理解和认识,还能从中能够领悟到孙中山先生的爱国之情。女装——旗袍出示现代旗袍和老式旗袍的图片几位身着各式现代旗袍的女生上场进行服装表演。在美的欣赏中,学生将其与教材中慈禧太后的照片以及前面展示的清装图片相比较,对比出改良的旗袍与老式旗袍的区别。同学们普遍认为,现代旗袍更合体,显得体态窈窕,气质高雅。教师马上引申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通过比较和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人们更加追求人体的自然美,使得服装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出示剪发辫、缠足图片合作探究学习(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1、辛亥革命后,有哪些落后愚昧的习俗得到改变?(剪发辫、易服饰、废缠足、变礼仪、改称呼等)2、这说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平等博爱、互尊自重)附录:课本剧《剪辫风波》街头,革命军剪辫处。革命军:革命!革命!剪辫子,闹革命!(行人甲经过)革命军:老乡!还留着这大清的尾巴!来,剪了它!行人甲:不不不!毛发乃父母所生,留了一辈子了,我可舍不得。(甲终被革命军剪掉了发辫。行人乙、丙、丁见状)行人乙:快来看啊,瞧这假洋鬼子!行人丙:嘿!你胆子可真够大的!行人丁:我可不剪。万一大清又回来了可怎么办?教师设置问题:在这段课本剧中,剪发辫的过程都受到了哪些思想的阻挠?你认为还可能有其他哪些反对力量?最终是如何解决的?(有的人有点舍不得;有的人以保留辫子表示对清王朝的怀念和忠诚;有的怕毁了发肤对父母不孝;有的人认为留辫子是祖制,不可更改;有的人怕清王朝复辟清算,等等)教师的小结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变革的过程是曲折的。同时,这是几千年来人们生活中、思想上的重大革命,因此变革也是困难重重的。课后小结:中国铁路最初仅有几十千米,近代的通讯手段最初只有有限的有线电报和电话,虽然现在看来数量很少,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显得微不足道,而且根本不能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但这些变化却表明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正发生着重大的历史性变化,它顺应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代表了人类历史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