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心理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权威者的角色、心理工作者的角色◦学习的示范者◦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的示范者◦学习的指导者◦教学的组织者◦教学的研究者语言的示范◦发音吐字:“字正腔圆”◦遣词造句:规范准确◦语义表达:明晰流畅◦汉语书写:工工整整、笔画清楚、笔顺正确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示范,特别是交际文化的示范◦问候语◦习惯用语◦……学习的示范者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指导学生课堂讨论;指导学生课外复习;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指导学生勤说汉语;指导学生常用汉语。学习的指导者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材料;实施教学活动;分配教学资源;调控教学进度;组织课外活动。研究教学理论;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专业知识技能◦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系统的语言学知识掌握语言教学技能宽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知识适当运用外语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普通语言学:一般的语言学原理语言的本质、结构、规律等汉语言学: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纯正的语音、语调握语言教学技能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知识语言学习策略知识◦二语习得过程◦学习环境◦学习方式◦文化背景语言教学策略知识◦汉语知识的传授◦语言技能的训练◦文化因素的处理◦汉语水平的测试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对外汉语教师不仅仅教语言,还传播中国文化,因此,他们还应该掌握以下文化知识:◦中国历史◦中国风俗民情◦中国地理概况◦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同时,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来自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还应该掌握对方国家的相应的文化知识,尽可能避免学生母语文化对汉语学习的负迁移。当学生的汉语水平为零时,教师要用外语阐释汉语当教师出国任教时,应学会所在国的语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可随时用来解决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学生的母语对汉语的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怎样做到因材施教?◦……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语法、句法、句群等语言学知识的概括化程度◦对教学对象的心理特点以及所采纳的教学策略的理解程度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对所教内容的表达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策略的水平制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测试和评价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高级形式,是其它教学能力和教学行为的调节中枢,主要作用是控制和调节。◦课前:明确所教课程内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预测可能的教学效果◦课中:时刻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外学习任务(预习、复习、作业)◦课后:认真批改学生笔头作业,了解学生学习程度和用功程度反省课堂上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程度,适当调整下次课堂活动,争取最佳效果指研究、探讨、教师职业活动自身规律与技术的认识能力。对外汉语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偏重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层次的研究能力。◦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教学方法探究◦关注国内外最新的教学理论◦假设的形成和修改◦对调查数据材料的处理◦……对外汉语教师的人格特征◦高度的责任感◦稳定的情绪◦广泛的兴趣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认知及影响力◦角色认知第一印象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皮革马里翁效应与教师期待◦对外汉语教师的影响力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实际上指的就是“第一印象”的影响。例1: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例2:美国总统林肯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当朋友愤怒地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我们所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体”。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例1: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例2: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例3: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又称“光环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例: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他/她真实的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在心里对学生抱有的期待与形象会影响对这个学生的教育结果。这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助著名作家、戏剧家萧伯纳的舞台剧《皮革马利翁》的主人公皮革马利翁而定义的一种心理学现象。远古时候,塞浦路斯王子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当有一天,他对自己雕塑的一位少女雕像爱慕不已,以致爱不释手赞不绝口,天天期盼那石刻的雕像能够真的活过来和自己厮守,终于,那尊雕像竟然真的活了。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对外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充当怎样的角色?他们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分别解释“第一印象”、“刻板印象”和“晕轮效应”。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怎样积极利用以上三种心理效应?对外汉语教师对教学对象应怎样利用“皮革马利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