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中学年高考语文一复专题一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静中学2014年高考语文一复专题一一专题知能演练(十)【日积月累】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12日,就在社会热议《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的时候,两起校车事故相继发生:广东顺德,一辆校车与一辆货车相撞,37名学生受伤。江苏丰县,一辆运送小学生的校车侧翻掉入水沟,导致15人遇难。惨痛的事实再一次警醒我们,校车安全形势依然严竣。而反思这两起事故,校车安全呈现出更为复杂的一面。与以前事故多因“黑车”“超载”引发不同,这两起事故均涉他因。从事故初步调查看,校车除质量不过硬外,驾驶员操作不当、路况条件恶劣也是重要原因。违章车横冲直撞,道路上危机四伏。丰县校车为什么一避让就翻车?顺德校车在泥头车、工程车蜗行牛步的事发路段,经历了怎样的“生死时速”?①选文有一处标点错误,将_________后的(标点)_________改为_________。②选文有一处错别字,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③选文有一成语运用不当,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④选文画线处有语病,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专项提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鲁迅的馈赠孙郁在现实生活里,鲁迅并不是想象中那样横眉冷对所有的人,而是一个非常真性情的人。记得鲁迅在厦门大学和中山大学教书的时候,很多学生成为他的粉丝,追随他一起到上海。鲁迅经常慷慨地资助困难中的学生,这种关怀与爱,显得非常感人。那时候,有许多年轻人的作品出版不了,鲁迅也常常会拿自己的钱给他们补贴出版。他写文章的时候也喜欢开玩笑,他自嘲说自己的玩笑是“猫头鹰的声音”。鲁迅的好多朋友都是有个性的,不那么正襟危坐,比如郁达夫。郁达夫就很好玩,喜欢写一些士大夫的诗画、旧体诗,喜欢写一些旧小说。鲁迅觉得这个人很真,很可爱。萧军也是这样,东北人,有时候非常粗野,但是鲁迅很喜欢他。萧军给鲁迅写信,说“自己的性子是否要改一下”,鲁迅说不要改。生活中鲁迅很率真,完全是那种性情中人。鲁迅早期的朋友和鲁迅闹翻了,为什么闹翻的?因为鲁迅觉得“这些人有的时候在那里莫名其妙装孙子”。其实,他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名人。在我的了解中,鲁迅的爱好很多,他喜欢买画册,看外国电影,他还买了大量的汉砖、拓片,各种各样的文物。鲁迅对现代画派也很喜欢。而且鲁迅特别注重风俗的研究,对地域文明有特别的感受。由此而来,他翻译了很多这方面的书。鲁迅穿着很朴素,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以至于这种打扮带来了很多麻烦,经常受到羞辱。有一次鲁迅去银行取工资,但银行里的人不肯把钱给他,因为他们不相信穿着破烂的人有能力取这么多钱。还有一次警察看到鲁迅提着箱子,就要求开箱检查,因为他的样子像是在卖鸦片。而鲁迅在进出大楼时被保安轰出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弊端刺向文人墨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专家评介,鲁迅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今天我们读他的作品依然感觉到河的流淌。为什么鲁迅还在流动?就是因为他不是什么,没有成为什么。鲁迅永远是一个进程接一个进程。鲁迅思想不断在发展。人要不断选择,不断地和“那些使自己成为非我的东西相抗争”。鲁迅坚守自己的个性,他对自由主义等等都有提防,但最主要的还是提防自己,“提防自己成为社会的废物”。鲁迅晚年每年都要翻译两三本书,如果把鲁迅和同时代的学者胡适作比较就可以发现,胡适的思想和智慧在30岁就已经停止前进了,而鲁迅在50岁的时候依然在不断发展。从成就上看,我认为鲁迅首先是一个翻译家,其次才是作家。因为鲁迅要翻译、要输血、要新鲜的东西,他警惕自己成为过去思想的奴隶。而胡适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有学问的,但是他到40岁以后就没有什么作品问世了。鲁迅的思想作为一个过程,依然可以给今天每一个人带来启发。因为我们也在这个过程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有那么多的享受与趣味,有那么多变与不变的东西。在他的坚守里面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丰富的鲁迅,一个用世俗语言无法描述的鲁迅。(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鲁迅经常慷慨地资助困难中的学生,也常常会拿自己的钱为无法出版作品的年轻人补贴出版,所以鲁迅是非常真性情的人。B.鲁迅有很多朋友。他的朋友有许多都是很有个性的,比如郁达夫和萧军。特别是萧军,东北人,有时候很粗野,但鲁迅很喜欢他。C.鲁迅从来不把自己当做名人,他不是什么,没有成为什么,他只有一个进程接一个进程,所以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D.鲁迅对一些达官贵人、社会闲人常常讽刺挖苦,甚至“横眉冷对”,但他很有操守,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E.作者把胡适与鲁迅作比较,意在突出鲁迅的学问之大。因为胡适是很有学问的,但鲁迅的学问比他更大,鲁迅到晚年每年都还要翻译两三本书。2.作者说鲁迅是“性情中人”,从哪些方面可以体现这一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今天我们读鲁迅的作品依然感觉到河的流淌,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预测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梁漱溟的率真张光芒①梁漱溟是著名的哲学家、国学大师,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他一生追求两个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即中国向何处去;另一个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他率真的个性影响了他自己整整一生。②梁漱溟的处世原则是,在人格上不轻易怀疑人家,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他待人直来直去,总是诚恳地微笑,使见者大为感动。学生李兢西说:“分明你想去欺骗他一件事情,到了他面前时,你便不由得会把实话说出来。”梁对此也很满意,并说:“我相信人,可是我也没有吃过相信人的亏。”梁漱溟崇拜诸葛亮,他说:“我爱他的谦虚。一般人都认为他很有智巧,其实他很谦虚,愿意听人家指责他的话。谦虚谨慎是最可贵的品质,一个人自以为聪明、了不起,那就不行了。”梁与李大钊相熟,李就义后,他说自己不敢与李相比,“也不敢冒昧地自居于交谊深挚之列了”。③梁漱溟有着脱俗自信的心境。香港沦陷时,他在敌机弹雨之中安然打坐,人问其故,他说:“我尚有大业未成,不会遽死。”香港沦陷后,在港的文化名人乘船撤离。天空有日机轰炸,水中有水雷骚扰,满船的人都惴惴不安,彻夜难眠,唯有梁漱溟鼾声如雷,睡得很香。有人问:“先生不害怕吗?”梁答:“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在白色恐怖面前,他同样不畏强暴,表现出崇高的气节。1946年,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后,梁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痛斥:“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它!”他发表了《民盟秘书长的谈话》,并说:“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这些就像他给儿子的信中说的:“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真是狂出真性情。④梁漱溟对生死泰然处之。一位生活孤苦的老人向梁请教:“先生,人什么时候才能得到解脱呢?”梁一字一顿地回答:“佛家对生死的态度是不求生,不求死。”后来,有人向其讨教养生之道,他答:“少吃多动。”他不抽烟,偶尔喝酒也因迫不得已。他说:“吃饭时应酬自己,喝酒时应酬人家。”梁漱溟谈及身体与心理的关系时说:心是超过身的,心和身的关系,用八个字说,就是“好恶相喻,痛痒相关”。为此,梁坚持素食七十余年,除了鸡蛋、牛奶,其他荤腥一律不沾。三十岁以后,梁的身体愈发结实,体质、精力为友辈所不及。建国初期,在一次宴会上,毛泽东见梁只吃素食,又不饮酒,笑着说:“梁漱溟坚持食素,清心寡欲,定长寿也。”⑤梁漱溟曾书一座右铭:“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晚年,谈及文革的遭遇时,他说:“行云流水,不足挂齿。当时心里有点不愉快,几天不就过去了。”梁的哲学境界,深深触动着每一位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⑥1988年6月,95岁高龄的梁漱溟坦然告别人世。尽管他在中国历史上争议颇多,但他的刚正不阿、善恶分明的品德是为世人所肯定的。(摘自2011年10月11日《西安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叙述了梁漱溟在个性率真方面几件特立独行的事,分别从正面与侧面肯定了他的率真性格。B.文章提到了梁漱溟不畏局势危险坐船离港与生活孤苦的老人向他请教人生解脱真谛二事是为了表现其对生死的泰然。C.梁漱溟崇拜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谦虚谨慎,这和梁漱溟本人在见识上不过于相信自己的人格相暗合。D.文章倒数第二段引用梁漱溟的座右铭与他谈及的文革经历,是为了说明梁漱溟是一位热爱生活、认真生活的人。E.梁漱溟素食七十余年,由此使得他身体愈发结实,体质、精力为友辈所不及,因此还得到毛主席的称赞。2.结合文意,谈谈你对文中第③段画线句作用的理解。[来源:学&科&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全文以“梁漱溟的率真”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梁漱溟“率真”在哪些方面,是如何表现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马歌东:我崇尚“自讨苦吃”的人生吴锦2010年5月,上海世博园展示区,人们对着一幅形体修长、圆润飘逸的书法作品惊叹不已:“这是哪种字体?以前从来没见过!”媒体也竞相把镜头对准了创作者——学者、书法家马歌东教授。头发灰白、略显疲惫的马歌东依然淡定:“这是马氏中山篆,是我根据河北省平山县出土的2300多年前的古中山国铭文创补的字体。”恰如粲然耀亮的闪电,这种新字体引起的震撼前所未有:媒体纷纷报道,专家们称其“金招玉式,美不胜收”,“精妙构图,下笔如剑,精气凝于笔端,神法剑入纸背”,是古文字学和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此精研26年,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的马歌东却无暇停留,完成了一场迁延已久的手术后,他在病床上又开始了“书谱”的修订。一1944年农历5月5日,马歌东出生在河南开封。祖父马振波是当地文化名人,17岁中举,素工声韵,多有著述,后任省文史馆馆员。父亲马可仲曾就读上海美专,尤擅国画。上小学时,马歌东总能看到祖父读书吟咏、改删旧稿,书房摆满了线装《佩文韵府》《资治通鉴》及李杜诗集等典籍。浸润在醇厚浓郁的古典文化氛围中,他吸纳着先贤智慧,早早就开始追寻诗意人生。[来源:k.Com]1981年,马歌东在西安留校任教,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撰写论文,崭露头角。然而,他很快发现,这个古老学科研究多年,如果不能开拓新领域、采用新方法,势必陷入困境。偶然一次机会,马歌东遇到了日本汉诗,也就是日本人写的中国古典式诗歌作品。仿佛是命定的宿缘,“我与汉诗相互选中,这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也出自我心灵深处朝圣的本能。”他自学日语,五年苦读,终能流利地落笔成章。1987年春,马歌东赴日本福井大学讲学。当时国内罕见的《诗集日本汉诗》二十卷本让他眼界大开,原来日本“曾经有过一个庞大的不能消失的汉诗创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