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人画的再认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文人画的再认识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宋以降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它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应该说是由文人士大夫倡导的一种特殊艺术创造形式。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领略到它的丰采和诱人的魅力,以至有不少学画人去学习研究。当然,亦有不少学人批评、咒骂它,认为其背离了绘画的本体。因此,今天回过头再认识一下其发展过程与个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新时期的文人画。一、文人画溯源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清代,代表着中国画的最高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人们对“中国画”这一概念的理解。文人画根植于中国的文学与书法,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作者多为具有较深厚、较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文人雅士。文人画所追求的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恬淡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抒情。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北宋的苏轼最先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元初钱选、赵孟顺等人使用过“士夫画”的概念,到明代,董其昌正式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并持南北宗之说。20世纪初的陈师曾则明确给出了文人画的定义:“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早在两晋时期,文人就开始参与绘事,一些画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如王度的“画乃吾自画”和宗炳的“畅神”说等可谓文人画之滥筋;宗炳、王微被认为是文人画的远祖,而唐代的王维则被视为文人画的创始人。王维的画体现了诗人兼画家的审美情趣,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到两宋时期,一股以苏轼和米莆为代表的有影响的艺术思潮崛起,即将原来绘画的“明劝戒,著升沉”扩展为抒发个人主观情绪,表现作者个性的一种艺术手段,“怪怪奇奇盖是描写胸中磊落不平之气”,从而形成了文人画的擅长表现形式—水墨写意和诗、书、画结合。苏轼强调写意,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和“胸有成竹”以及元代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等主张都对文人画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以后,明清时期的徐渭、八大、石涛和“八怪”把文人画推向了高峰。徐渭墨法的清脱潇洒、痛快淋漓,八大的冷峻野逸、精微简赅,石涛的“不似之似似之”的乐趣,“八怪”的别具一格和诗文的大量注人、虚谷的干裂秋风与润含春雨等等,终于使文人画这一艺术流派酿成气候。不过,文人画成为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且蔚为大观,还是19世纪中期以后。其中赵之谦是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大师,在艺术上是革新派的先导;吴昌硕则是近代对画坛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成为领百年风骚的一带宗师。他的用笔,起伏跌宕,力能扛鼎;他的一草一木,一竹一石都元气充沛,不同凡俗,令观者心荡神驰,情绪扬。进而,现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李苦禅、陆严少、蒋兆和、董寿平、范曾等多位大师极大地拓展了文人画的题材范围与表现手法,扩大了文人画的社会功能,成为继承与弘扬文人画的杰出代表。如果从思想渊源来看,从老庄到玄学、到魏晋风度和隐逸风气是文人画的思想基础。其中,庄子的出世主张尤其被中国文人,特别是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形成所谓文人的“气质”和“风度”。这些“气质”和“风度”如果概括起来则主要是:(l)不仰权贵、不屈不挠的文人气节;(2)淡泊平和、清静闲适的文人情操;(3)潇洒、放荡、浪漫的文人风度;(4)清高脱俗、安贫乐道的文人胸襟;(5)希仙慕道、逃避现实、消极隐遁的出尘思想。这一切就决定了受其影响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思想必然是重写意、重抒情、重直感、重性灵、重诗意、重自娱、重自我表现的艺术特点。在文人画上千年的发展当中,这种艺术特点作为一条主线一直延续下来。也正因为如此,文人画才成为“解衣般礴”、即兴挥洒、痛快淋漓、目空古今的艺术形态。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从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不难看出,高雅脱俗、古淡天真、潇洒简练的文人画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l)创作方法上强调写意,特别是大写意。这里的“写意”一方面是强调表现主观的意境和情趣;另一方面是主张解放思想的挥洒自如,不拘形迹,了无成法,从心所欲。正如齐白石所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文人画倡导写意所追求的实际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与本真。(2)绘画技法上强调笔墨。文人画的基本技法是笔法和墨法,在描写物象时处处要求以写代描,把写的笔法、笔意放在首位。从书法的角度看,用笔要体现骨力、风韵、遒劲、秀润等审美感觉;用墨则要有浓、淡、干、湿、焦等丰富的墨趣,以助神韵之表达。(3)诗文、题跋和印章是画面的重要构成部分。(4)功能是抒情的。(5)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常见题材。三、西画东渐对文人画的影响清代初期,以“四王”为主的文人画派统领着整个画坛,他们被尊为正统地位,深受朝廷的推崇,统治画坛长达一个多世纪。西画东渐后,西方绘画观念开始传入中国,以郎世宁为首的宫廷画家,将西方科学的绘画精神带入中国宫廷,尽管这种绘画与中国传统绘画截然不同,但还是引起了人们对西方艺术观念的重视。外籍宫廷画师逐渐形成“海西画派”,他们也借鉴中国画的风格特点,中西合璧的艺术观念开始萌芽,这种画风在宫廷绘画中影响颇大,增强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力,对后世的绘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沦入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落后就要挨打,国人力图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挽救落后的中国社会,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上、文化上的革命。在绘画领域,受“四王”画风之影响,文人画脱离了师造化的理念,而转向师古人,走向了一个险隘的发展领域。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康有为提出了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人画的发展影响巨大。五四运动前夕,陈独秀又发表《美术革命》,批判之声指向文人画并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美术和中国画前途的争论,艺术交流的扩展,西洋绘画的大量传入和大众通俗美术的兴起,打破了原有的中国画惟我独尊之格局,中西之争的时代课题也直接触及画坛,以“西洋画”改良“中国画”成为时髦的选择,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民族艺术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四、近代文人画的变革就在文人画遭到西方艺术思维严重冲击之时,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师曾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提倡应该坚守民族艺术的根基。他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完全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点撰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画是进步的。陈师曾的观点有利地抨击了当时的唯西画是尊的思潮,影响巨大,为民族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惜的是,陈师曾英年早逝,他的艺术思想也随着他的去世而渐渐远去了。20世纪前期的中国美术,受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影响很大。徐悲鸿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新美术运动的一位前驱者,他在艺术创造上所达到的成就和培养青年美术工作者的成绩,显示着他对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卓越贡献。徐悲鸿主张学习西方绘画的科学精神,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受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徐悲鸿也认为应该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他早期留学于欧洲,将西方写实绘画的观念带入到学院派,完全革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方向。他的这些观点直接影响到当代绘画,画家们大胆借鉴西方的艺术观念、色彩与形式,以此来复兴中国画。在融合中西绘画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上,林风眠是一位杰出的代表。和徐悲鸿一样,林风眠早年留学欧洲,对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皆深入的了解。回国后,林风眠将西方绘画的观念、形式和色彩大胆的融合在中国画里。他的绘画形式新颖、色彩艳丽,笔墨中透出中国绘画的精神,形式上突破文人绘画的桎梏。他的作品独树一帜,别开生面,既有传统的笔墨,又有创造的精神,是一位难得的绘画奇才。在西方绘画观念的强烈冲击下,文人画的绘画观念显然滞后了。由于西方绘画重于形式、空间、色彩,对文人画的笔墨与精神的淡薄,导致文人画处于失落的境地。以潘天寿为代表的文人画家提出应重视传统,深入传统去挖掘民族艺术的精神,中国画应摆脱西画的影响独立发展和教学。他长期思考、不断探索,将文人画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完美地结合起来,彰显了民族艺术的魅力。五、当代文人画的思考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艺术潮流高涨,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五四”时期。80年代的“西化”潮流承继了“五四”“反传统”和“西化”的精神,吴冠中提出了“笔墨等于零”的观点,李小山提出“中国画已走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都是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一种反思。民族艺术该何去何从,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是要革毛笔的命,还是应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90年代后,回归传统的文化思潮兴起,孕育新文人画现象出现。新文人画,指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艺术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1986年由边平山组织发起。“新文人画”不满近现代“中国画”用写实主义造型观代替文人笔墨的韵味,更加强调对笔墨韵味与“书法书写性有关联的绘画性”的重新继承,对文人绘画精神与回归古典的从新理解。不可否认,新文人画还存在许多问题,作品普遍存在忽略现实的真实感受的倾向,很多作品成了古典细节和某些西方样式的简单组合,一些作品缺乏古典文人绘画所具有的书卷气等。因此,我们只能说“新文人画”是一个具有实验性的文化现象,它是在文人画一波三折的发展下成长起来,对于它的未来,我们值得继续为之关注。六、结语近代文人画的发展一波三折,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绘画思想对中国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文人画似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主张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画家们用西方的艺术观念来改造中国画,中国绘画的民族精神逐渐丧失了。一些文人画家开始呼吁,应该坚守民族艺术的底线,保留民族艺术的精神。80年代后,西方艺术思潮兴起,有人认为文人画已经走的穷途末路的地步,文人画再次受到冲击。90年代后,许多画家开始从“西方热”中清醒过来,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新文人画”孕育产生。总而言之,近代文人画是在中西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成长起来,西方的艺术思想及观念对文人画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我认为,继承与发展新时期的文人画(l)要继承文人画的合理内核。传统文人画逃避现实,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一面无疑应当摒弃,但文人画的重抒情,重诗意,重教化,助人伦,崇尚高尚的民族气节,强调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正是我们当代社会发展所急需的。(2)要大力发展中国画的艺术批评。只认名家不顾作品同样是非理性的和有害的。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画的艺术批评的发展。名家的东西并不都好,评画历来有上、中、下品之分,上品中又有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之分。要帮助广大观众提高鉴赏的眼光,要改变目前只重名家不重作品,特别是不重作品之文化内涵的世俗风气。没有客观到位的,事实求是的,戒除浮燥与吹捧的真正的艺术批评的发展,很难有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3)要深人学习历代名家的艺术思想与笔墨,东晋顾恺之“迁想妙得”的精论;南朝谢赫的“六法”;徐渭、石涛、八大、“八怪”、虚谷、吴昌硕、任伯年、黄宾鸿、齐白石、潘天寿、张大千、傅抱石、李苦禅、李可染、董寿平、范曾等多位艺术家的绘画精论、构图技巧与笔墨精华,都应深人研究,努力继承。只有经过长期抽筋折骨的努力,方可熟能生巧,达到“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以吞”的程度,才可以在风发的才情、跌宕的用笔和豪纵的气象中得到美的享受。(4)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广泛深入生活,而不是局限于临摹古画或苦思冥想,不肯走出自己的小天地。今天的文人画虽然也会画梅兰竹菊、春柳秋荷、瓜果梨桃、水鸟虫鱼、风花雪月、苍山云海、飞瀑流泉,但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为,吟咏抒情是今人的吟咏抒情,即使是借用古人的词句与形式,也是为浇今人胸中之块垒,即所谓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所以,要经常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观察所画物象的生长规律,天然情态。充分体验自然美,并在实际中加深对画理、画法和画论的理解。(5)走大众路线,艺术只有服务于群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