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洪水镇山城村脱贫致富路径的几点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洪水镇山城村脱贫致富路径的几点思考按照县委“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总体安排部署,5月28日至29日,我们通过进村入户访谈、召开群众代表座谈会等方式,对山城村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现状山城村共有村民小组16个,767户,2670人。全村有草地1.2万亩,退耕还林地6000亩,山旱地1653亩,水浇地380亩,人均退耕还林地2.2亩、耕地0.76亩(其中水浇地0.14亩)。2011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763元,贫困线以下人口2136人,占总人口的80%,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的特困户183户。从收入构成看,全村长年外出打工的600多人,占总劳力的55%,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60%左右;有专业养殖户33户,零散养殖户150户,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0%左右;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助等政策性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种植业等其他收入不足总收入的10%。二、致贫原因分析一是农业生产环境严酷,发展空间有限。山城村三面环山,海拔26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全村83%的耕地为坡旱地或二阴旱地,土地总体贫瘠。极少的水浇地多为漏沙地、板结地和砂砾地,土层薄,保蓄能力差。加之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靠天吃饭现象十分突出,以小麦为例,丰水年亩均产量200公斤左右,而干旱年基本颗粒无收,丰年温饱、灾年返贫现象相当普遍。二是机械化应用程度低,生产成本高。该村绝大多数耕地坡度大于25度,加之土地联产承包时采用肥瘠搭配的方法包田到户,地块多人为分割、插花,基本无法进行机械化耕作。目前,仍然沿用传统的方式生产,作业时间较长,农业生产效率极为低下,这也是今年有近一半耕地撂荒、约三分之一家庭弃耕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三是经营结构单一,生产方式粗放。由于气候等因素的制约,该村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大麦、豆类、油菜等,广种薄收,管理粗放,丰水年景亩均纯收入200元左右,遇干旱等自然灾害则入不敷出。全村草地资源尽管丰富,但由于与肃南县大泉沟村经常发生草场纠纷,加之考虑对退耕还林地苗木的管护,养殖户割草饲畜、集中圈养,劳动成本大,养殖效益不明显。同时,受制于地理位置,全村从事加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农户少,增收渠道较窄。四是基础设施薄弱,公共设施滞后。长期以来,山城村水利设施建设滞后,山城河虽穿村而过,但枯水年根本无法保障正常灌溉。山上居住的部分群众出行、用水极为不便。村委会办公设备、活动器材不配套、不齐全,无党员活动室,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党支部处在“工作任务重、账上没资金、仓里无实物”的尴尬境地。五是农民受教育程度整体较低,思想观念落后。由于历史条件制约,全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全村劳动力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30人,占0.25%;初中文化程度150人,占12.5%;小学文化程度、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1020人,占85%。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区域内劳动力不仅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县平均水平,而且农民就业培训覆盖率比较低,技能型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需要,外出务工人员多从事苦力型行业。大多数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对脱贫致富懒思考、怕困难、怕担风险;有些农民想致富,但受多重因素制约,又难以找到合适的致富门路。村干部平均年龄50岁,缺乏懂经营、会管理、能闯市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三、对策及建议1.抢抓政策机遇,实施整体搬迁工程。山城村自然环境严酷,住房差、出行难、增收难,部分群众有言:“人家农业生产条件已经迈进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找不到有效增收渠道的情况下,与全县周边农村的差距越拉越大。座谈中,我们了解到该村80%的群众有整体搬迁的强烈愿望,建议借助国家建立生态补偿试验区和实施新十年扶贫开发攻坚的历史机遇,实施整体搬迁,以期彻底改变贫困现状。2.立足项目支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突出以项目带动收入,以项目支撑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和民生投入的机遇,特别是上调扶贫标准、扩大扶贫政策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的机遇,争取把山城村列入省市扶贫计划,在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危旧房改造,支持发展特色产业。顺应建设高原生态文明县需要,积极争取退耕还林还草计划,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面积。3.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增收脱贫步伐。按照村有一项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圈、人有一项致富技能的扶贫开发思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大力培养劳务输出带头人,加强劳务市场对接,努力拓展劳务基地,不断提高劳务成建制输出比重,争取把山城村建成整村成建制劳务输出典型。充分发挥生态基础好、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优势,巩固现有养殖成果,紧盯城市“肉架子”,大力发展设施牛羊养殖,扶持今年新建的80座养殖大棚尽快投产增收,为全村群众树立增收样板,动员老人和妇女在家搞微型养殖,同时尝试饲养野猪、藏獒、狐狸等。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力度,紧盯城市“饭桌子”,大力发展双孢菇、青稞、豌豆等特色产业,培育绿色无公害特色农产品,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引进大黄、板蓝根等中药材示范种植,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带动当地农民群众依托安全优质农产品产业脱贫致富。4.挖掘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旅游业。山城村依山傍水,自然风光优美,距离村庄3公里的石门一带青松蔽日、奇峰峭壁、野果遍地,自然风光独特,景色不亚于海潮湖。要充分利用距离县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加快以旅游观光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体育娱乐等于一体的避暑度假旅游区,吸纳劳动力就业,培植农民新的增收点。5.强化智力扶贫,全力提高农民素质。按照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思路,根据山城村劳动力的技能现状和市场需求,积极争取和实施扶贫培训和科技扶贫项目,以实用技术、劳务技能培训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常规教育和综合服务“三位一体”抓培训的办法,切实做好不同层次农民培训与教育引导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做大做强劳务输出,结合“双联”行动,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下乡,重点开展个人技能培训、转岗就业培训、回乡创业培训、产业开发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劳务技术含金量,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立足当地气候特点,开展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双孢菇种植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拓宽致富路径。坚持典型带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年轻人进程务工、经商,发展二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和增收门路。6.围绕班子建设,提高致富带富能力。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和党员培训,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使其懂经营、会管理、能致富。全方位挖掘人才,及时在退伍军人、务工经商人员、致富能人、回乡青年学生和返乡创业人员中培养选拔政治素质高、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能人,充实到农村“两委”班子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头脑活、路子广、办法多的优势,带领群众共同发家致富。7.加强农村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农民抵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大力宣传“新农保”政策,动员居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之忧。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医疗、农民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等后顾之忧。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