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湖南石门境内毒蛇的研究当今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65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中国境内的毒蛇主要有莽山烙铁头、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银环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练等。而湖南石门境内的蛇主要有五步蛇、烂母胎、烙铁头、红桑根、黄百节、白百节、大王蛇、青竹飙、广蛇、黑蛇等,其中五步蛇、烂母胎、烙铁头、白百节、青直飙、黄百节(一节黑一节黄,学名金环蛇)为有毒蛇;红桑根(一节红一节黑,学名赤链蛇)、大王蛇(菜花蛇,学名王锦蛇)、广蛇(学名黑眉锦蛇)、黑蛇(学名黑脊游蛇)为无毒蛇。蛇毒按其性质可分为:神经毒、血循毒、混合毒三大类。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白花蛇等主要含神经毒;蝰蛇、尖吻腹、竹叶青等主要含血循毒;眼镜蛇、眼镜王蛇、腹蛇等主要含混合毒。被各类毒蛇咬伤的中毒特征:神经毒类:银环蛇、金环蛇的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主要为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局部可无什么特殊表现。中毒过程特点是,通常要经过一段潜伏期,一般约在咬伤后1~4小时左右才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但一旦发作,就急剧发展,并难以控制。严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时心跳及血压尚好,若坚持人工呼吸,便有抢救希望。血液循环毒类:五步蛇、竹叶青、蝰蛇蛇毒属于此类。中毒表现复杂,主要是血液循环系统的损害。中毒特点是潜伏期短,病势发展快,局部坏死溃烂,伤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窍流血。固有椅街滤烙的说法,但实际上只要及时抢救,数小时之内送往就近医院,仍可以治愈。混合毒类:蝮蛇、眼镜蛇、眼镜王蛇等属于此类。中毒表现既有神经毒,又有血循环毒。中毒特点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环衰竭,所以即使进行人工呼吸也难以抢救。其中以眼镜王蛇咬伤引起死亡的危险性比较大,死亡大多发生在咬伤后几分钟到2小时内。被眼镜蛇咬伤若处理及时、救治得当,度过48小时危险期,一般均能治愈。一般怎样区分无毒蛇和有毒蛇呢?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然大部分的蛇类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如金环蛇(国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银环蛇(国内主要分布在华中、华南、西南地区和台湾)、绿曼巴(主要分布在欧洲与非洲交界处与亚洲南部以及热带雨林)、黑曼巴(非洲东部和南部,西非有间断分布)等蛇类,它们头部为与无毒蛇相似的椭圆形,不过却是剧毒蛇;同样无毒蛇中也有的蛇拥有毒蛇一般的三角形头部,如颈棱蛇(国内主要分布在河南及长江中下游各省区);在面对不认识的蛇类时要格外谨慎,不可掉以轻心。当然单凭头部是否呈三角形或者尾巴是否粗短,或者颜色是否鲜艳来区分,这是不够全面的。虽然毒蛇头部呈明显的三角形,但也有的毒蛇,头部并不呈三角形;色彩鲜艳,而无毒蛇中的伪蝮蛇,头部倒是呈三角形的。五步蛇、腹蛇和眼镜蛇的尾巴确实很粗大,但烙铁头的尾巴就较细长;很多色泽鲜艳的蛇,如玉斑锦蛇、火赤链蛇等并非是毒蛇,而蝮蛇的色泽如泥土或似狗屎样,很不引人著目,但却很毒。因此区别有毒和无毒蛇主要根据以下几点:1、毒腺:有毒蛇具有毒腺[6],无毒蛇不具有毒腺。毒腺是由唾液腺演化而来。位于头部两侧、眼的后方,包藏于颌肌肉中,能分泌出毒液。当毒蛇咬物时,包绕着毒腺的肌肉收缩,毒液即经毒液管和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对象的身体内使之发生中毒,无毒蛇无这一功能;2、毒液管:是输送毒液的管道,连接在毒腺与毒牙之间。只有毒蛇才具备有毒液管;3、毒牙:毒蛇具有毒牙,它位于上颌骨无毒牙的前方或后方,比无毒牙既长又大。那么,哪些无毒蛇容易与有毒蛇混淆呢?常被误认为是毒蛇的几种无毒蛇,由于外形特殊,色斑鲜艳,而且性情凶恶,所以常被当地一些群众视为是毒蛇而惊慌失措,其实这种蛇咬人时对人体是无害的。外形或色斑与毒蛇容易混淆的无毒蛇黄链蛇(又叫黄赤链),由于背面有黑黄相间的横纹,常被误为是金环蛇;黑背白环蛇,由于蛇背有黑白相间的横纹,也容易被错认为是银环蛇;颈棱蛇(又叫伪蝮蛇),体粗尾短,背面呈棕褐色,有两行粗大的深棕色斑块,头部略呈三角形,外形极像蝮蛇或蝰蛇;翠青蛇(又叫青竹标),由于通身都是绿色,所以常与竹叶青混淆。毒蛇是指所有能分泌特殊毒液的蛇类。蛇毒一般是以蛋白质为主的复合物质,平常贮存在颅腔内的毒素腺中。所有毒蛇体内的毒素腺都会透过体内的管道,把毒素传送到上颚的空心牙齿中。几乎所有蛇毒都蕴含“玻璃酸酶”,这是一种会令毒素迅速扩散的酶素。所有毒蛇的毒素成分,主要可分为细胞毒素(如出血毒素)、神经毒素及肌肉毒素(亦有混合型的毒素),这些毒素会直接攻击生物的神经系统及肌肉系统,亦可能导致呼吸系统障碍、肌能麻痹,最终令生物死亡。蛇的毒牙和毒液蛇“怕”雄黄?雄黄是四硫化四砷的俗称,又称作石黄、黄金石、鸡冠石,通常为橘黄色粒状固体或橙黄色。关于蛇怕雄黄这一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经多次实验表明,蛇并不是害怕雄黄,只是不喜欢雄黄以及用雄黄制成的一些物品,例如雄黄酒等。一,五步蛇,学名尖吻蝮五步蛇即尖吻蝮。尖吻蝮属(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虌、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1,简介“尖吻蝮”各地区别名极多,又称“五步倒”、“岩头斑”,白花蛇(湖南、江西、浙江)、祁蛇(药材名,江西.安徽.湖南.浙江)、五步蛇(浙江)、五步龙(安徽、江西)、百步蛇(广西、湖南、江西、台湾)、五棒蛇、岩蛟(重庆),翻身花(湖南、江西)、棋盘蛇、棋盘格、盘蛇、袈裟蛇(闽北).翘鼻蛇(湖南、江西、浙江)、犁头蛇、三天两天病(湖南、江西).翘鼻蛇(贵州雷山).犁头匠(贵州兴义)、放丝蛇(浙江)、吊灯扑(浙江)、聋婆蛇(广西)、瞎子蛇(江西)、懒蛇(江西)。剧毒,省级保护动物,因人畜被咬后五步之内昏倒而得名。头呈三角形,背部有灰黄色菱形斑块,常活动在潮湿的岩壁、灌木丛和农宅内。2,形态特征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mm,雌性1238+165mm。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3,分布在中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4,毒性尖吻蝮其中一个为人熟知的名字是“百步蛇”,意指人类只要曾被尖吻蝮所咬,脚下踏出一百步内必然会毒发身亡,以显示尖吻蝮的咬击实在奇毒无比;有些地方更称尖吻蝮为“五步蛇”,进一步夸大其毒素的威力。该蛇种的毒液的单位上的毒性(对小白鼠之LD50值)并不强烈,但并不妨碍该蛇种在事实上具有较大的危险性(此蛇毒性大于眼镜蛇,在湖南辰溪石碧乡一带被此蛇咬伤者基本都死亡了,而被眼镜蛇咬伤者基本都能救活)。根据长年调查资料显示,由尖吻蝮的咬击所导致的危险事件甚至死亡事件,至少在中国大陆地区确实是较为常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该蛇种个体较大,性格凶猛,毒牙较长,咬伤的情形较为严重,一方面也由于该蛇属于排毒量较大的蛇种。台湾方面就有专门对抗尖吻蝮毒素的有效血清。根据美军报告指出,尖吻蝮的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被尖吻蝮咬过后,受害者会出现伤口疼痛及出血的即时现象,继而会肿大、起泡、组织坏疽以及溃疡,随后更会感到晕眩及心跳加速。尖吻蝮蛇攻击性极强,而且头部可大幅度旋转,没有经验的人野外遇到应远远避开,不要轻易尝试用手抓取,抓取应用捕蛇钳临床表现为:血循毒蛇,五步蛇等咬伤后,主要表现为出血不止,一般压迫包扎无法止血,可引起全身广泛出血。二,烂母胎,学名短尾蝮短尾蝮(学名:Gloydiusbrevicaudus)为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朝鲜半岛、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等地,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釜山。1,别名七寸子(长江以北)、土聋子(湖北)、土蝮蛇(陕西洋县)、土夫蛇(四川东北)、土公蛇(皖北)、土巴蛇(皖南)、麻七寸、烂肚蛇、土地跑(江西)、反鼻蛇、地扁蛇、虺蛇、白花七步倒(江苏)、狗屎塔、狗屎蝮、草上飞、土公蛇、烂塔蛇、灰链鞭、得地灰扑(浙江)、土虺蛇(上海)。2,形态特征蝮蛇的主要特征是头部呈三角形,有颊窝,体形较小,尾较短细。短尾蝮体型略小,全长一般不超过0.5米,因为尾巴较短,使得整个身体看起来粗短,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不同地域颜色差别较大),有两行深棕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白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有颊窝,有管状毒牙一对。北京个体多圆斑左右相连。背鳞外侧及腹面鳞间有一行黑褐色不规侧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色,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3,毒性短尾蝮蛇的毒性为混合毒素,是含血循毒较多、含神经毒较少的一种混合毒,该蛇毒性强烈,有被其咬伤致死的记录和报道,但它并非一咬而致命的剧毒型蛇类,只要处理恰当,一般不会有生命危险。蝮蛇毒是一种略带黄色透明的液体,黏性大且有一些小颗粒状物。经生化部门测定其含水量为50%~75%,比重在1.03~1.10之间。蝮蛇咬伤1次放出的干物重量是25毫克。被蝮蛇咬伤后,应立即注射抗生素毒血清,此药对该蛇咬上有特效。三,烙铁头,学名原矛头蝮原矛头蝮(学名:Trimeresurusmucrosquamatus),又名龟壳花(学名:Protobothropsmucrosquamatus)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1,形态特征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体背颜色棕褐,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2,毒性管牙类毒蛇,局血循毒。最大放毒量108毫克,对人致死量48毫克(干重)。万分之一毫升(稀释)蛇毒注射于10克体重的小白鼠,2小时内即死亡;若用5000分之一浓度的蛇毒0.5毫升皮下注射,或取0.5毫升由腹腔注射,小白鼠均在24小时内死亡,直接死因为呼吸麻痹。3,分布是一种中国分布较广的小型毒蛇。中国分布: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四,莽山烙铁头,又名莽山白尾蛇烙铁头蛇,是被誉为“蛇类王国大熊猫”的国宝级动物,因为蛇头酷似三角型的烙铁而得名。1996年烙铁头蛇被国际保护组织列入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属于国家特级保护动物。烙铁头蛇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烙铁头蛇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目前,全球仅在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东部林区有发现,生存数量只有300条。莽山烙铁头蛇还极具观赏价值,全身色泽鲜艳,被生物界称为“蛇中熊猫”。1,形态特征莽山烙铁头蛇头尾部莽山烙铁头蛇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