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法治的理解摘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不可缺位^法治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制度保障,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推动力量。把法治作为核心价值来追求,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之义,还会强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制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将“法治”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1997年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后,党和国家在法治建设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法律不单纯是一种社会调控手段或工具,有其自身的内在正义价值,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人民群众民心所向。一、“法治”思想的历史渊源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在人类社会文明的早期,就有了法治思想。在西方早在公元前18世纪就形成了3500行、282条《汉谟拉比法典》为代表的古代西方法律体系。在古代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和法治思想。《管子·明法》中说:“威不两错,法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1]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更是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依法治国的尝试。在此后的历朝历代中,都有过相关的法制建设。但在封建社会的集权统治下,很难公正的做到依法治国。法律大部分时间都只是流为政客的说辞和统治者的工具。但在长期的封建统治期间,中国的法制建设仍然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二、现代法治的基本含义1.建设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有法可依的重要前提。“法治”意味着必须以完备的法律体系作支撑,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国情,基本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离建成完备的法律体系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从最近的发改委拒绝再降油价、国家多次强力介入证券市场、“法无禁止即可为,代孕除外”等社会热点和新闻事件中仍然可以看到法律的不完善。经常需要“一事一议”,临时动用政府公权做出相关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又是违背我国现行法律所赋予的相关权利的。并且在我国,判决不具有立法效力。经常造成一些法律上较为边缘、模糊的问题在全国各地出现各种不同版本的判决的情况。2.建设法律公信力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官本位的思想和“人治”的传统,造成了法律在中国长期缺乏公信力。很多人肆意践踏法律造成了法律公信力的下降,直到现在“我的话就是王法”仍然是很多人的口头禅。在现代法律体系中,普通群众作为被约束者,逾越法律的机会并不很多。但执法者既受法律约束,又行使执法权,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情况经常出现。十八大报告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而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具体步骤和方法上,“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社会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于宪法和法律的特权”[2]。3.与国际法律框架相协调除去中东地区部分伊斯兰国家,我国的死刑罪名是世界上最多的[3]。截止2011年,我国共有死刑罪名68种,到今年为止共有55种,走私假币罪,伪造货币罪,集资诈骗罪,组织卖淫罪,强迫卖淫罪,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走私普通货物罪,走私珍贵动物和化石罪等非暴力罪名。有的罪名甚至在不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的情况下也会被判处死刑。这些罪名大部分产生于我国在法制建设的探索初期,带有一定的“之乱世用重典”的倾向。这些法律条款的存在给我国融入国际社会,开展国际司法合作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例如赖昌星案就因为加拿大已经废除死刑而无法遣返。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做出承诺不判处赖昌星死刑的巨大让步后才得以成功遣返。在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这种摩擦会越来越多,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寻找平衡。4.保持法律表述稳定在法治社会,法律需要深入人心,参与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法治思维”[4],自觉接受法律的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法律条文的稳定表述很重要。因此,法律一经公布便得维持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法律不能朝令夕改,不能使遵守它的人们从观察他或她所受的惩罚中领会到新规范的内容;法治秩序就是给民众提供合法期望的一个基础(即法律)来组织社会行为。但法律的稳定性远不止此,还延伸包括:法律必须为公众所知并被公开宣传;其含义须得到清楚规定;其规则的陈述和意向都应当是普遍的……三、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在当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是需要用法律手段来维系、促进,备受重视的核心价值。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法律发挥着重要的工具作用。进而言之,法治之“法”须是“良法”,它有别于于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法治对其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也起到保障促进的作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法治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守护者,三个层面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都需要运用法治手段。第一,法律几乎影响者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法律史现代社会运行的根本准则,没有法律的保护,富强、民主、和谐等等根本无从谈起。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和巨大作用。第二,第二,利用法治实现社会价值取向。法治与自由、平等、公正一样,同属于社会的价值取向,它们各自分立,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相同,但相互联系、彼此依存。第三,第三,通过法治实现个人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凝练。法通过吧个人行为凝练为法律条文来向人们灌输意识形态并使之广泛传播。参考文献[1]高鸿钧.先秦和秦朝法治的现代省思[J].中国法学,2003,卷缺失(期缺失):165-176.[2]中宣部.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页码范围缺失.[3]刘开衢.从法制史的角度看死刑在我国的存与废[J].沧桑,2009,卷缺失(3):62-63.[4]陈金钊.对“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诠释[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卷缺失(2):77-96.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