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市场的两种理解》一静态竞争理论的核心假设1.对手数目“竞争”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彼此进行的抗争。其意义是指在某种竞赛中进行抗衡,即为获得有限的供给,或者为摆脱掉过多的供给量而发生的竞赛。亚当·斯密发现,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数量越多,就越可能促使其利用互相压低或抬高价格的方式来获利。2.完全信息完全信息是指所有的供给和需求、竞争和垄断、相对价格、相互依存的理论以及所有其他的理论都建立在以下的假定上,即卖者知道他们能够卖出的最高价格并知道自己能够生产的最低成本,而买者知道他们能够买进的最低价格并知道自己能够获得的最大效应。亚当·斯密在论证竞争的条件时暗示了“完全信息”的概念,要实现完全竞争,各经济单位必须对市场机遇有一定的理解。“只有在十分熟悉的情况下使用这些资源,报酬才能相等,并且保持邻近单位的同等报酬。”杰文斯所阐述的竞争定义,信息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只有当所有参与市场交易的人都完全了解其供求状况,并了解在该供求条件下的交换率时,该市场才达到了理论上的完全。”信息不对称还是不完全?专利是为保护发明者占有发明成果的全部经济收益,避免创造发明活动的投资(动力)不足。具体地说,专利是某人发明成果的排他性权利。它是在占有(专利期限内)和使用(专利到期后)之间达到均衡的一种手段。因为发明激励要有垄断价格(设置专利获得垄断利润),但这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相冲突(需解除专利重新实现竞争价格)。1.新车市场:施蒂格勒的搜寻模型施蒂格勒分析信息搜寻的逻辑起点是强调:即使是同质的商品也普遍存在价格离散想象。具体地说,价格离散是由对市场无知而非商品异质性所致。因为如果把销售条件(例如,某些汽车经销商会提供更多的服务)包括在商品概念中,那么没有一种商品是绝对同质的。故认为产品差别导致价格离散的观点会脱离现实而无益处。据此,施蒂格勒认为对市场无知以及由于知识的老化是价格离散的主要原因。市场买主和卖主的变化(即流入新买主和卖主)不仅会导致无知,还会使有经验的买主和卖主的信息变得过时。而知识的老化会使供求条件和卖主要价的分布随时间推移而变化。特别是,“供求越是不稳定,价格离散程度越大”。结果是:除非通过搜寻,否则卖主和买主不可能知道在新条件下的市场平均价格。施蒂格勒认为搜寻基本可以解决“无知”问题,对此他形象化地指出:“无知就像零度以下的气候:只要有足够的支出,它对人的影响就能维持在可以忍受甚至是使人感到舒适的限度内。但是要消除其所有影响则是完全不经济的。”买主不断的寻找更多的价格买车,随着搜集信息的增多,所带来的额外收益MB会越来越小,与此同时,搜集信息所付出的成本MC却越来越高。当MB=MC时搜寻过程就会结束。价格的差别是信息“昂贵”的结果。从买方寻求最低价格或卖方寻求最高价格的理论中,施蒂格勒得出这样的结论:经常重复购买物品,比同等价值但不常购买的物品,具有较少的价格离散的想象。一个人搜寻信息所投入的,随其居住在某一地区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因此,旅游者通常要比当地人花更多的钱才能买到同样的产品。施蒂格勒的信息搜寻理论对广告的作用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很明显是去除无知的一种极其有效的手段·····广告的价格的效果·····和又大部分潜在购买者进行的大量搜寻的效果是相当的。”收集信息是以时间耗费为代价的,时间具有隐含的价值。简言之,广告节约消费者的时间,不然购买者要费力才能获得关于产品价格或质量的信息。广告等中介的效应,相当于很大一部分潜在买主进行大量信息搜寻。2.旧车市场:阿克洛夫的柠檬原理“商品异质性”因为某种质量的价格主要取决于所有同类质量的统计数据(“均值”)而非取决于该商品的实际质量。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卖者有动力提供第一质量的商品。结果,商品的平均质量将趋于下降,高质量商品因无法成交而使市场规模不断缩小。“柠檬问题”的实质是信息不对称使旧车市场出现“低质量车驱逐高质量车”的格雷欣法则想象。低质量车驱逐高质量车是因为前者与后者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出售。不同质量的车之所以能以同一价格出售是因为卖主比买主掌握更多的关于汽车质量的信息。由于买主在买车时无法区分汽车的质量,但买主根据经验可以大致了解旧车的平均质量,并只能以“这个平均质量的预期价格水平”支付购买价格。更糟糕的是,“在不同质量等级的产品连续分布的情形下,·····因为质量最差的汽车在将质量最好的汽车逐出市场,从而导致二手车交易市场根本无法存在。”“柠檬问题”的结果是“逆向选择”(即签约之前的机会主义行为)。逆向选择最早出现在保险行业。在保险市场上,由于买方拥有优势信息,投保申请人的平均健康状况随着保险费的上升而不断恶化。而在旧车市场上,由于卖方拥有优势信息,待售旧车的平均质量随着市场价格的下降而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柠檬问题”导致逆向选择的机制基础是卖主被售旧车的“确切质量”,买主只了解被售旧车的“平均质量”。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阿克洛夫讨论的是相同价格条件下的质量离散现象。而施蒂格勒则讨论同一质量条件下的价格离散现象。这暗示出信息不完全针对的是同质品和工程知识,而信息不对称针对的是异质品和默会知识。也可以这样理解:信息不完全是供给方产生信息后愿意传递信息,需求方通过搜寻可以获得所需信息;信息不对称是供给方只产生而不愿发送信息,需求方即使通过搜寻也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哈佛学派的SCP范式(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概念之间存在的联系是,市场结构(卖方数量、产品差异化、进入容易程度等)很大程度上解释或者决定了市场参与者的行为(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广告、投资等),而市场绩效(效率、技术进步)是市场行为的结果,市场结构被理解为外生因素,竞争仅仅是市场结构问题。市场的选择过程是由市场经济所有分子努力合成的,每个人都有消除不适之感的冲动,并被这个冲动驱使着行为。行为人一方面自己提供贡献满足别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取得别人劳务所提供的服务。即他想在最贵的市场卖出、在最便宜的市场买进。这些行为的总结果,不仅是有了价格结构,而且也有了社会结构,指派了各个人不同的工作。市场使人富有或贫穷,决定谁去经营大规模的工厂,谁去为人檫洗地板,确定多少人开采铜矿,多少人组织交响乐团。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每天都可能减少或增加的,这个选择过程永不停止。它在继续调整社会的生产结构以适应供需的变动,它一再地复核以前所作的决定,而使每个人不得不接受最新的考验。自由的意义在于让未知的少数人得到成功的机会。人类的生存和繁荣就是这样一个少数人创新和多数人模仿成功者的过程。哈佛学派认为产生垄断的原因在于企业的市场支配力。市场支配力就是指企业支配或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通常定义为企业具备将价格定在高于边际成本水平的能力就,具备控制价格和排斥竞争的能力。它包括产业集中度、搭配销售(简称搭销)、维持转售价格和掠夺性定价等能产生超额利润的垄断能力。按照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垄断力量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就市场集中度而言,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设认为,一个行业集中度越高,厂商间竞争就越不激烈,相反,共谋将更加容易达成,因而价格-利润率也就越高。概言之,共谋假设预见高集中度将导致高价格-高利润。相对于哈佛学派的共谋假设,芝加哥选派的不同效率假设(或者说是高效率假设)认为高集中度不会导致高价格-利润率,相反,高集中度倾向于和高价格-利润率共生。产业集中度高的原因可能是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或者生产效率高,是市场生存检验和争胜竞争过程的结果。在芝加哥学派的世界里,高集中度-高价格(高利润)的市场结构会引发新企业进入,结果是在位企业要么降低价格(不采取措施),要么消减市场份额(维持原有价格),前者会使超额利润消失,后者会降低集中度。如果因此限制企业发展甚至分割企业,将会导致产业组织的低效率。佩尔兹曼的实证研究发现,如果将四家企业占据国内产出份额50%以上的产业拆分,使四家企业的行业市场份额降低到50%以下,成本平均会上升20%,价格上升10%——15%。搭售也被哈佛学派称为“借鸡生蛋”(leverage),是指假设一家企业垄断了产品A的销售市场,而产品B的市场却是竞争性的。在销售产品A的同时搭配销售产品B,企业就可以利用杠杆作用进而去垄断另一市场。这种“借鸡生蛋”的策略与纵向一体化非常相似。在哈佛学派的眼中,搭售行为是企业为谋取高利而搭配销售正常情况下或习惯上单独销售的商品,甚至是毫不相干的滞销商品。这种搭售可使原企业获得双重垄断利润而应该收到干预和禁止。最著名的案例当属微软公司将Windows操作系统与IE浏览器捆绑销售而于1994年受到美国司法部的起诉。在芝加哥学派看来,搭售行为通常能够降低价格、减少市场不确定性和风险、限制“搭便车”、增加投资、实施有效价格歧视。将具有优势互补特点的新产品、技术与现有的强势产品、技术集成在一起,向用户打包出售,所售价格比用户单独购买相关产品、技术时价格便宜很多。用户低价格获得更多功能,而企业亦可迅速从新产品上获得更高回报。正如张五常在《企业的合约性质》中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消费者要为每一份贡献或商品的每一组成部分付款,而不是为单一的成品付款,那么成本就常常高的吓人····为一架照相机内的零件达成价格协议,往往要比为一架照相机达到价格协议付出更高的成本。尽管消费者在评价整个产品的价值时有最终的发言权,但却不能指望他了解每一零件的价格”。微软公司捆绑的目的,是利用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与网景竞争,仍然是过程竞争催生的竞争方式。不容忽略的是,捆绑商品同时也体现了厂商可能承担的经营风险。不确定的真实世界里,激烈的争胜竞争动态过程中,捆绑的尝试行动或许也会失败,只要消费者拒绝接受。一度在Windows95捆绑销售的MSN服务,始终不敌美国在线(AOL),正好说明微软公司虽然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占据优势,却未能将这一优势成功嫁接和延伸至其他产品。因此,创新远重于价格,才是微软垄断案的真正意义。维持转售价格(resalepricemaintenance)是一种纵向固定价格。实施这种策略时,制造商要求转售者收取指定的价格,不按此行事的经销商可能会被终止供货或受到其他惩罚。对于这一想象,哈佛学派要么认为制造商是通过减少价格是由零售商中的卡特尔在维持。换言之,就制造商来说,维持转售价格也可以加强横向固定价格协议的作用。维持转售价格暗含广告的功能是产品介绍到销售者认知的单向性假设,即广告只是一种将某种品牌的产品介绍给消费者的手段,必然是被厂商操纵的。然而,芝加哥学派的信息经济学则认为广告是企业传递信息和消费者搜寻信息的双方面行为,因此,“无论对竞争性企业还是垄断企业,广告都是不可或缺的”。从信息搜寻视角重新定位广告的功能使得转售价格不能再维持。这是因为一旦固定了零售价格,制造商的总收入则取决于经销商出售的数量。虽然销售量越多收入也会越多,但由于持续转售价格的行为会提高零售价格,因而会降低需求量。这意味着维持转售价格对产品供应商没有什么好处。掠夺性定价也被哈佛学派称为驱除对手定价,是指企业故意降低价格忍受暂时的利润损失,目的在于将竞争对手赶出市场或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成功之后,它再提高价格,获取高利并补偿原先的利润损失。采取这种定价策略的目的在于获得未来的高额利润。芝加哥学派认为掠夺性定价与理性行为假设冲突,这是因为在对抗性竞争的自由市场环境下,新进入者可以在低于在位者掠夺性价格但并不亏损的条件下进入,而在位企业也可以在低于潜在进入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或平均可变成本)但自身仍有效率的条件下阻止新企业进入。两种情况均使得掠夺性定价没有意义。约翰·麦吉的经验研究也表明,拥有较大市场的掠夺方在掠夺中比被掠夺方损失更大,掠夺性企业最终会遭受高于竞争对手的巨大损失。因此,主导厂商的掠夺性定价行为,不是垄断企业市场支配力的体现,而仅仅是竞争过程内生的低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