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前县域经济转变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王汝彬近年来,县域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但县域经济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调整趋同,粗放式发展较多等问题。本文结合龙岩市及所辖县(市)实际,从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从山区县域与沿海县域发展比较分析,就县域经济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谈一些粗浅看法。一、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一)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分析“十一五”期间,龙岩市经济能保持较快增长,正是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县域GDP年均增长速度15.6%,高于龙岩中心城市14.8%的增速,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增速也都高于龙岩中心城市,但县域发展水平和发展实力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市。2010年龙岩县域GDP总量581.17亿元,占龙岩市58.65%,而中心城市所占比重达41%,人均GDP达62101元,远远高于“五县一市”;龙岩中心城市规模工业产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超过县域64.16亿元、58.68亿元;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3.06亿元,仅比中心城市多47亿元,消费能力明显弱于中心城市。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一是品牌经济。龙岩“五县一市”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仅有2个,分别是紫金矿业集团公司和连城红心地瓜干;全省名牌、-2-著名商标43个。而中心城市全国品牌11个,如佳丽斯床上用品、龙工装载机、龙净除尘器等;全省品牌71个。二是产业体系。中心城市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二产和三产体系,2010年龙岩中心城市区域共有34个工业行业,形成了机械、建材等上百亿主导产业,龙工、龙净、卓越新能源等3家公司成为上市公司。而县域仍然依靠资源型工业为支柱产业,如上杭的紫金工业、永定的煤炭工业、漳平的电力和建材工业。目前仅上杭紫金矿业集团是上市公司,其他县(市)仍然空白,县域大部分支柱产业产值仅为10亿元左右。三是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十一五”时期达79.2%,城市功能板块已初具规模,而龙岩县域的城市化水平仅32.4%左右,落后中心城市46.8个百分点。四是财力支持。中心城市可支配财力较为雄厚,“十一五”期间,地方级年均财政收入26亿元,其中,2010年达到38.14亿元,而2010年县域地方级财政收入28.61亿元。可见,县域财力较难挤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仍然属于“吃饭”财政和保障民生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虽然近几年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实力明显增强,但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也逐渐加大,所占比重越来越低,发展竞争力难以等比。可见,加快发展,提高实力仍是关键。(二)山区县域经济与沿海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3-山区县域与沿海县域发展比较单位:亿元山区县域(33个)沿海县域(25个)2009年2005年“十一五”年均增长(%)2009年2005年“十一五”年均增长(%)GDP1845.86995.7316.74727.322654.0715.5人均GDP(元)206821113716.7292641668415.1地方财政收入70.6934.120.0190.8497.4318.3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79238120.1118161217.9城市化水平35.333.239.236.0规模工业产值1746.94576.3731.97168.443138.3922.9固定资产投资687.42235.1130.81203.65485.5725.5第三产业比重33.936.332.93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6.54323.5812.41316.30817.7512.6从表中可以看出,山区县域GDP和地方级财政收入仅为沿海的39%、37.1%;山区县域GDP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分别占全省比重15.4%、8.5%,而沿海县域分别占全省比重39%、23%;城市化水平为35.3%,低于沿海发达地区39.2%的水平;规模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分别仅为沿海地区的24.4%、57.1%;第三产业比重沿海地区与山区相当,技术人才拥有量大大高于山区县域。同时,有关资料显示,沿海发达地区拥有一批全国、全省的知名品牌,形成了强大的品牌效应,比如晋江的安踏、九牧王等品牌驰名中外,形成较为发达的产业集群,有纺织产业群、陶瓷产业群、电子产业群、服装产业群等。而山区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仍处于培育时期,有些县(市)仅有一定的产业集中区。目前,龙岩县(市)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品牌经济仍然处于低效应状态,市场占有率很低,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弱,产业结构优化升-4-级缓慢。可见,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都处于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均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向中期过渡阶段,加快发展仍然为首要任务。只有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及成因分析1、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产业结构基本趋同。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龙岩各县(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处于35%-45%之间,明显低于全省、龙岩中心城市50%的水平,也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50%以上的水平。虽然第三产业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实际上,根据有关指标综合分析,县域工业化水平处于初级向中级迈进阶段,仍属于欠发达地区。2、工业发展过度依靠资源型产业。大多数县域经济依靠当地资源发展,虽然近几年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但先进制造业和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两高一资”特征明显,龙岩市资源型产业比重达53%,仍然处于粗放式增长。近年来龙岩五县(市),如永定、漳平、上杭等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靠矿冶、建材、煤炭等资源型工业,资源型工业比重占比70%左右,而龙岩市本级资源型工业产值占45%,而非资源型工业产值比重达55%。可见,欠发达县域资源型工业占绝对比重,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3、财政的脆弱性更加突显。大多数县域财力重要来源依靠房地产开发形成“第二财政”,进而支持当地经济建设,一旦房地产开发形势逆转,就容易造成财力紧张的“无米之炊”。资-5-源型财政的问题也很突出,龙岩各县(市)资源型工业财税贡献仍占主体地位,占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但资源型工业受国际市场和原材料供应影响将产生较大波动。4、人才支撑能力“虚弱”。县域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几乎空白,人才缺乏是重要因素,近几年人才基本上往“高处走”,走向沿海、走向中心城市。虽然近年来各县(市)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招收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毕业生,较多的也是本二、本三毕业生,而硕士研究生采取直接录用的方式也是寥寥无几,如,漳平2008-2009年仅录用硕士研究生1人,到企业任职的高校毕业生更是微乎其微。目前,县(市)一级严重缺乏较高层次的党政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经济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经济实用人才。5、城镇化进展缓慢。近年来,县域的城市化率虽在稳步提高,但到2009年,龙岩县域城镇化率水平最高的漳平市仅达42.4%,“十一五”期间仅提高3.9个百分点,而中心城市达79.2%的水平,“十一五”期间提高2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山区县域普遍经济总量偏小,财力吃紧,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慢,文化欠发达,小城镇建设有待发展,造成城市人口的容量有限,集聚效应远远低于中心城市。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1、要改进发展基础条件。县域经济的环境制约阻碍了经济发展步伐,也了阻碍发展方式转变,拉大了与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县域经济实现新一轮大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改-6-善环境。应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快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坚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争取高速道路、快速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城区、近郊远郊空间布局结构,加快县域、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全力推进省道、县道改造和农村公路“上衔下延”工程,完善县道干线交通网络。三是全力改善政府服务环境。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持续打造“保姆式”服务品牌,全力改善县域政府服务环境,以高效、便捷、贴心的服务助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2、要高效利用资源。资源是县域经济的一大优势,要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后发优势。一是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如林木、矿产等资源从粗加工向粗深加工转变,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龙岩县(市)有较为丰富的矿石资源、石灰石资源、生态资源等,可把矿石深加工利用生成矿产品深加工基地;把水资源综合利用形成水电开发基地,重点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二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近年来,龙岩县域节能减排力度明显加大,近两年县域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均达到10%以上。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金属矿及非金属矿的尾矿石等工业固定废物资源发展循环经济。3、要培育新兴产业。只有产业新兴,县域经济才能有活力,才能有后劲。“十二五”期间,县域经济仍要继续紧紧抓住-7-国家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良好机遇,实现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可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一是大力提高制造业比重。要研究编制制造业发展方案和潜力产品发展目录,突出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如装备制造业、非金属矿制造、轻工产品制造业等;突出潜力产品发展方向,如玩具、木制品、新型建材等。要规划制造业产业集中区,有选择性引进有发展前景的制造业,预留工业用地,为大项目落户新区创造基础条件,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全力服务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多元化服务。加大旅游、文化、健康娱乐、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力度,促进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逐步培育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其次,加快物流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发展现代商贸业。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等方式,改造提升传统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消费总额。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龙岩各县(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要紧紧抓住国务院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挖掘旅游资源,集中精力抓旅游项目建设,扩大旅游效应,带动提升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4、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政府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全国、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建立企业人才储备库。“十二五”期间,各县(市)要力争引进党政管理人才100人,经济管理人才500人,农村经济实用人才1000人,工程技术人才500人,-8-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宽松环境。二是全力打造创业平台。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园区,为科技成果提供“孵化”平台和为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平台。允许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各类人才将其科技成果、管理才能转化成企业的股权,从而使其成为企业的主人,留住人才。三是健全人才服务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等,创建青年英才开发工程,全面提升科学发展能力,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服务发展,人才为先。5、要首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扩大城市规模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为重点,提高城市带动辐射能力。要通过发展经济功能区,带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要高起点、大手笔推进功能区建设,促进各类要素向功能区集聚,营造更加有利于发展的投资创业综合环境,促使经济功能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主战场作用,加速中心城区与四大功能区的融合发展,提升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要全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城镇作为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节点。当前中心镇建设面临良好机遇期,中心镇加快发展的空间巨大。要加快中心镇建设步伐,着力把中心镇打造成为联结城市与农村、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小城市综合体,形成示范带动作用,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速县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推动县域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