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及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及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思考陈寒鸣(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天津市300170)严格说来,本文并不是一篇合乎规范的学术论文。笔者撰述此篇,亦无意于纯学术研究,而只是试图对大量公开见诸于报章的资料辑录对当前我国劳资关系的现状作一客观描述,并在此基础上略对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略作思考。一、劳资关系的存在是我国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实从目前所见到的文献、资料来看,人们多将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着的工人与资本的关系称为“劳动关系”,但我以为这并不很确切,因为“劳动关系”指的是在生产劳动中所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为生产劳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并非特指工人与资本的关系,这显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从本文思考的重点来看,用“劳资关系”概念来界定工人与资本的关系无疑更为准确。资本的存在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一种日益重要的地位,以及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阶层已经形成,这已是当前中国一个不争的事实。近些年来,在公有经济日益弱化的同时,不断加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致使私有经济迅猛发展了起来。下录各表所示即反映了私有经济不断发展方面的基本情况:1978—2001年中国个体工商户基本经济指标项目户数从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注册资金总产值年份(万户)(万人)(万人)(亿元)(亿元)1978151979321980810.8198118322711751.9198226132014783.41983590746231317.51984933130433910014.8198511711766450169179.8198612111846483180308.5198713722158569236502.4198814532305659312790.51989124719416483471057.71990132821056143971290199114172308692488128719921534246874060120061993176729409308553861199421873776122513397082199525284614156018131182119962704501717092165154201997285154411919257320376199831206114225931202037219993160624124143439229282000257150702136200124334760.32131.2[资料来源:《中国私营经济年鉴(1999—2001)》、《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2)》]1978—1999年中国个体工商户经济比重项目年份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零售额占全国的比重(%)纳税额占全国的比重(%)19780.10.41979o.10.419800.020.70.419810.041.60.519820.062.90.719830.16.51.119840.29.60.919851.915.30.919862.816.31.719873.617.42.319884.317.84.119894.821.35.119905.422519914.622.44.319925.4235.11993824.24.6199410.128.44.6199512.930.34.7199615.5325.2199717.934.85.3199817.137.15.4199918.238.65[某学者据《中国统计年鉴(1981—2001)》测算]1989—2000年中国私营企业基本经济指标类别年份私营企业户数(万户)私企户数增长率(%)私营企业主数(万人)业主人数增长率(%)私企雇工人数(万人)雇工数增长率(%)私企注册资本(亿元)注册资本增长率(%)私企产值总额(亿元)产值总额增第率(%)工商税收总额(亿元)税收总额增长率(%)19899.121.0142.684.597.01.119909.88.422.46.7147.83.795.013.1122.023.22.078.6199110.89.924.17.6159.88.1123.029.5147.017.13.469.0199214.029.530.325.7201.526.1221.079.7205.032.34.634.6199323.870.451.469.6321.359.5681.0208.1422.081.910.5129.0199443.281.788.973.0559.474.01448.0112.61140.0122.017.567.5199565.551.4134.050.7822.046.92622.081.12295.075.435.6103.1199681.925.2170.527.21000.721.73752.043.13227.032.560.269.2199796.117.3204.219.81145.014.45140.037.03923.020.690.550.21998120.125.0263.829.21445.326.27198.040.05853.053.2163.080.11999150.925.6322.422.21649.817.610287.042.97686.035.4255.056.42000176.216.8395.421.52011.218.413306.929.410739.838.7414.462.5[资料来源: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室编《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1989—2000);《中国税务年鉴(1993—2000)》。]2000—2001年中国私营企业基本经济指标年份户数投资者人数雇工人数注册资金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社会销售品零售客万户年增(%)万人年增(%)万人年增(%)亿元年增(%)亿元年增(%)亿元年增(%)2000176.1816.76395.3521.502011.1518.3613307.6929.369884.0638.255813.4838.7200115.1415.14460.8316.562253.0312.0318212.2436.8611484.2416.196245.007.42[资料来源: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工商行政管理统计汇编(2000—2001)》]此外,20多年来又大力引进外资,据孙学文同志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2005年底,实际利用外资额已达8056.45亿美元,比改革开放前29年借用设备贷款13.9亿美元高出56.8倍,比当初设想引资500---800亿美元要多出9.0---15.1倍。截至2005年底,累计批准“三资企业”552946个,合同外资额10966.1亿美元,外商已实际投入6224.9亿美元。2005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据统计在注册登计的20多万户“三资”企业中,外商占全部注册资本的比重已由1994年的62.9%上升到2004年的76.6%,即整个“三资”企业都是外商控股控权的私人企业。在外贸领域,到2005年,外企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8.5%、出口占58.3%、进口占58.7%,外商已控制了中国外贸主导权。据权威人士指出,早在1995年外商已对中国橡胶、轮胎、啤酒、造纸、洗涤用品、碳酸饮料、医药、电梯、机床、彩管、录像机、光纤光缆、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计算机、微电机、电子元件、轿车等20多个行业或煮产品形成了“控制”局面。如电子工业五大行业中,有四大行业外企占绝对优势:通信设备占62.5%、电子元件占56.7%、日用电器占68.6%、计算机占72.7%。绝大多数二级行业,外企几乎一统天下,如集成电路占91.3%、计算机外部设备占85.7%、通信终端设备占75.7%、收音机和录音机占77.5%。可以说,外企、尤其是跨国公司已经垄断了中国的电子工业。2004年第5期《工商行政管理》刊发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说,跨国公司已垄断了中国感光材料(胶卷)行业、手机、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照相机、无菌软包装和轮胎等行业。2005年6月4日《经济参考报》所载文则说中国每个对外开放产业的前五名都由外资公司控制;在28个主要产业中,外商已控制了21个产业,占75%。外企还分别占1991----2005年中国新增贸易额、出口新增额和进口新增额的61.7%、62.3%和60.9%。中国实有沦为“经济殖民地”之忧。据记者黄雯在2004年1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发文说:中美纺织品贸易的利润,国内企业只占10%,90%都被美国进口商和零售商赚去。可见,中国不过是“国际加工场”而已。外商在华投资享受减免税收等优待,加上高报进口价低报出口价、转移利润、虚增成本、虚亏实盈等等,千方百计偷逃低率的税收,已经赚取了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利润,而且将按投资年限无限期赚下去。2004年,仅韩国三星集团在华销售额就达240亿美元,LG在华销售额也达100亿美元。据2005年7月19日《工商时报》所载文形容中国招商引资的政策,是外商拿出30%的资本、拥有50%的股份,拿走70%的利润。而那种贴牌生产(“三来一补”),外商更拿走92%的利润,中国最多只拿到8%的加工费。可见中国只是“国际民工”而已。在工业领域,仅以年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比较,2004年有外商工业企业42753个,占企业总数的19.5%;雇工人数1444.5万人,占工业企业就业总人数的23.7%;拥有总资产47951.1亿元,占工业企业总资产的24.6%。平均每户资产11216万元,都是亿元户。外企创造的工业总值从1985年的27.1亿元增到1999年的18954亿元,按现价计算在14年内增长了698.4倍,年增长率59.5%,超过同期别的经济成份,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0.28%上升到15%。2005年仅规模以上的外企工业增加值就达18977亿元,占大中型工业企业28.6%,占全国工业增加值24.9%,即对中国工业增加值贡献率在1/5,若加上规模以下外企,估计贡献率在1/3。长期以来对外企税收优惠,如据2004年6月4日《经济参考报》报道说,设在天津的LG自1996年10月正式投产以来,累计产值超过320亿元,而历年累计上交税金仅为4.5亿元,综合税率仅为1.4%。另,据摩根士丹利2004年的一份报告说,在过去10年里,中国的廉价商品使美国消费者节省了6000多亿美元。这实际上是中国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巨额的消费补贴。事实充分表明,单纯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无太大助益。在党和国家不断加大鼓励、扶持政策力度的背景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私营企业的发展确呈迅猛势态。私营企业户数从1989年的9.56万户上升到2004年的365.1万户,分别比对私改造前的1949年12.31万户、1952年14.59万户增长28.7倍和24倍;雇主或老板(亦称投资者)从1989年的21.4万个增到2004年的948.6万个,分别比1949年的16万个、1952年的81万个增长58.3倍和10.7倍;雇工人数从1989年的164万人增到2004年的5017.3万人,分别比1949年的296万人、1952年的367万人增长15.95倍和12.67倍;注册资本从1989年的84.5亿元增到2004年11月底的50700亿元,分别比1949年的14.4亿元、1952年的21.9亿元增长3519.8倍和2314.1倍;创造的工业总产值从1989年的97.4亿元增到2004年的30898.6亿元,分别比1949年的68.3亿元、1952年的105.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451.4倍和292.1倍。私营企业近10年来快速增长,每年入榜的200或400个“富豪”,其平均财产也以5亿多元上升。但私营企业纳税仅占财政收入的0.2%(1993年)-----2.2%(1999年);2003年,全部非国有经济(又称民营经济)共计缴纳工商税2435亿元,仅占当年全国总税收的11.9%。此外,当今中国还存在大量对公有制企业进行“改制”后形成的由私人控大股的私有制股份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