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当代中国民族问题主要内容: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途径。一.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一)普遍性(二)长期性(三)复杂性(四)重要性(五)国际性普遍性:凡是有民族的地方就存在着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和社会生活紧密,它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长期性:民族和阶级、国家是同时产生,但是它灭亡的时间不一样,首先是阶级的灭亡,然后是国家的灭亡,最后才是民族的消灭。既然有民族,就会存在着民族问题,也就意味着国家消失之后,民族问题还会在一定阶段产生。复杂性:“四个交织”: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重要性: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进退、国家的安定、人民祸福。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国际性:在全球化时代,某个国家或地区产生民族问题,其它国家或地区都会产生相应的反应。二、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内容: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与民族关系;城市化进程与民族关系;社会矛盾多发期与民族关系;科学技术发展与民族关系;宗教问题与民族关系;“藏独”和“东突”分裂活动与民族关系;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情势与民族关系;国际社会与中国民族关系。(一)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关系: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胡锦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各族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二)城市化进程与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城市适应问题;少数民族进城的处理办法;热情服务、依法管理。(三)现代社会转型与民族关系: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的剧烈转型,增加了社会的复杂性,增加了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四)科学技术发展与民族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网终群体性事件、种族基因问题、纳米型武器等,可能会给民族关系带来新的危害。(五)宗教问题与民族关系:民族和宗教联系紧密,两者之间可能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前提。(六)“藏独”和“东突”分裂活动与民族关系:“藏独”和“东突”分裂活动企图破坏我国民族关系。“藏独”和“东突”分裂活动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胡锦涛: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大好局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族群众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让民族团结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七)边疆地区形势与我国民族关系问题:维护中国的民族问题,必须解决边疆问题。边疆建设、发展如何,对我国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八)国际关系与我国的民族关系: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攻击和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实现其“西化”和分化战略图谋的一贯伎俩。西方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的主要方式:通过旅游和探亲夹带和散发宗教宣传品以资助慈善福利事业或以培训专业人员为名,试图建立变相的秘密宗教组织。通过捐款修建宗教设施和通过金钱收买宗教人士,分化瓦解爱国力量,培植代理人,企图控制和操纵我宗教组织。打着“人权”的幌子,大力扶持反对势力,包括潜逃出境的民运分子。借伊斯兰复兴运动,在我国边疆地区建立反动组织和武装,对我国党政军内的少数民族干部开展策反工作。利用境外数十个宗教电台,对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空中宣教”。三、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主要途径:各民族一律平等,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巩固民族的大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进行人才资源开发。胡锦涛: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胡锦涛: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要把这项工作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周密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完善政策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胡锦涛: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我们能够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第二讲.社会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从教育公平的视野来谈一.概述:(一)概念: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公平3、教育公平(二)三个关系:1、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2、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3、教育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石。(三)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第一次提出----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民主法治—民主得到发扬,依法治国得以实现。(方苞--民主法治精神是深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诚信友爱—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李开复:从诚信谈起)充满活力—尊重创造愿望、支持创造活动、发挥创造才能、肯定创造成果。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公平:三个含义:①不偏不倚②指对一切有关的人平等的对待③合理;三个方面:机会平等、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正确理解:历史的、具体的和相对的。教育公平: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①定义: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②三个层次: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③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四)概括性说明:社会公平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前提,社会公平的程度制约着社会安定的程度;不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成员的团结友爱是建立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的。同时,法律也必须适应社会公平的需要。教育是改变人的社会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方法,途径。教育是人生的起点,起点不公平,后面的道路就不公平,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在城乡、地区、阶层差异日益拉大的今天,要想跨越城乡、地区、阶层界限,实现跳跃,从而过上更为康实的生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途径。社会的稳定,往往依赖于各种差异之间的和谐、融合与流动。假如一个体系内的差异扩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差异之间的界限森严到不可流动的地步,这个体系必陷入混乱和崩溃。通过教育,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了通往较高层群体的渠道,他们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会有益地降低对现状的不满。反之,如果没有了教育这个通路,或者教育不公平,通路走不通,这个群体便会找不到一种改变自身状况的方式,社会失去了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至矛盾无处化解、不满无处释放,于是混乱便不可避免了。二、教育公平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一)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体现:1949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仅为12万人,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2008年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2907万人,为1949年的243倍。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总数逐年增加,2008年达到1463万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6倍。1、实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6%。到2008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2、实现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历史性跨越。3、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教育宏观结构调整取得重要突破。2008年,我们有1900多万初中毕业生,其中840万上了普通高中,810万上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规模和数量已经大体相当。这是非常重要的结构调整。4、国民受教育程度显著提升。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49年的1.6年提高到8.7年。(二)教育公平问题突出:1、城乡公平缺失①经费投入(教育投资--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其中的23%)②硬件设施2、地区公平缺失3、阶层公平缺失4、配置公平缺失三、影响教育公平的原因:(一)缺钱(二)制度不科学(三)人民需要增多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教育不公平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2、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3、资源配置不合理四、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一)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三)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一)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义务教育的重要性:①人们感受最直接和反映最强烈②最应该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原因: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③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等。2、如何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思路:“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解决途径:提质量: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缩距离:减小城乡、地区以及各个学校间发展的差距;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建机制:打破分割,建立共同发展机制、评估机制和奖励机制。(二)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1、国家采取的一系列举措①2001年,明确提出了“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②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③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把接纳非户籍居住地上学的儿童纳入政府管理的范畴。④2009年,中央财政下拨20亿元,专项用于补充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等。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引发了社会对户籍制度的思考:①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②发挥公办学校主渠道作用③扶持社会力量办学④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比如:广东(三)如何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得起学:具体举措:1、扩大资助范围2、提高资助标准3、落实资金保障4、动员社会力量很多地方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黑龙江:2010年将采取三方面措施力促教育公平;天津:保障教育公平促义务教育校优质均衡发展;四川:采取多项措施促进教育公平解决学生读书难;重庆:创新机制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学推进教育公平。第三讲.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过程回顾溯源: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世界金融危机所引发的思考一.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过程回顾:(一)什么是金融危机:定义: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一般指一国金融领域中出现的异常剧烈动荡和混乱,并对经济运行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表现:信用遭到破坏,银行发生挤兑,金融机构大量破产倒闭,股市暴跌,资本外逃,银根奇缺,官方储备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出现偿债困难等。(二)什么是国际金融危机:定义:国际金融危机是指一国所发生的金融危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等)传递到其他国家从而引起国际范围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种经济现象。组成:国际货币危机:货币汇率国际债务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