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时事讨论综合实践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原工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综合实践报告课程:形势与政策2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组长姓名李聪学号000000000000成员:赵华东、姚越鹏吕亚东、王君辉程静指导教师:陆俊杰目录第一部分读书笔记1)《历史的惯性》赵华东2)《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王君辉3)《霸权之后》姚越鹏4)《历史的地理枢纽》吕亚东5)《美国与中国》李聪6)《历史的地理枢纽》程静第二部分课外实践关于解放军七大军区调整为五大战区的时事讨论记录第一部分读书笔记1)2013—2023的中国与世界读《历史的惯性》有感《历史的惯性》是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所著的一本国际形势的预测性读物。该书是对2013—2023年国际形势的预测,2023年是该书预测的终点。在这本书中,作者预测了2013至2023这十年中国实力的变化、中美对比、世界中心的转移、俄日欧的发展趋势及其它地区的发展变化,并且为未来十年(即2013—2023)中国的外交战略提出了建议和预测。首先,该书预测了2023年的中国与美国。作者认为到2023年世界可能形成两级格局,而中国则会成为超级大国、是两极中的一极(毫无疑问另一极是美国)。作者认为到2023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但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则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因此到2023年中国可能成为两极中的一极,但也只是综合实力差距缩小到与美国同一级别,而无法全面赶上美国。作者认为在2013至2023这十年中由于美国的相对衰落以及中国的快速发展(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所以中国在经济方面会达到美国的水平,并借以成为与美国同一级别的国家。但由于美国相对衰落的性质(所谓相对衰落,也即自身实力并没有下降,但其发展速度落后于中国,致使其与中国相比时丧失了以前的优势。),使中国无法在2013至2023这十年中全面赶上美国。同时作者认为在这十年中美国为了保持其领先优势会竭力减缓中国赶超的速度,但由于全球化的经济合作,以及中美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中美将不会像美苏那样发生冷战,并且中美冲突将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的可能性很小。作者认为在2013至2023这十年中国实现崛起的同时,面临的困难将更大。作者认为根据崛起困境原理,崛起国越强大,其产生的国际体系压力就越大,这如同物理上作用力等与反作用力一样。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利益在海外拓展的越快,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就越多。崛起的过程犹如参加从初赛到决赛的全程比赛,越往后对手的实力越强,因此取胜的把握就越小。为了应对国际体系的压力,作者对中国在未来十年(2013—2023,下同)可能采取的外交战略提进行了预测。首先作者预测了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指导思想。作者认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实用主义(这一派认为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为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其理论逻辑是以妥协求和平,以和平保建设,以经济建设缓解社会矛盾。)以及政治自由主义(其理论逻辑是以积极参与西方主导的国际干涉、特别是要参加对独裁政权的制裁来获取西方的接受,以西方的接受建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以良好的国际形象改善国际环境。)在未来十年都难以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而道义现实主义(即以“公平、道义、文明”作为对外指导思想,其理论逻辑是以物质国力和道义建立国际战略信誉,以国际战略信誉赢得更多盟友,依靠更多盟友实现民族复兴)有成为中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的可能性。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上升、甚至可能成为两极中的一极,中国的外交指导思想也需要随之调整,毕竟现在的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国际弱者。而道义现实主义既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以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观念,又与中国古代王道、仁政政治思想相符,并且发展了责、权、利三者公平的正义原则和以文明方式处理利益冲突的原则。因此作者认为道义现实主义有可能成为中国外交政策指导思想。而后作者预测了中国需要采取的外交原则。作者认为未来十年中国需要弘扬谦虚谨慎的战略文化而不能继续遵循韬光养晦的战略原则,中国需要采取王道的外交原则。而王道的外交原则本质是良好的战略信誉。而中国的战略信誉将需要以承担国际安全责任为基础。同时作者认为使用军事力量是中国建立国际战略信誉的基础。另外在该书中作者也对俄日欧的发展趋势及其它地区的发展变化做了自己的预测。作者预测在未来十年俄国将难以恢复超级大国地位,并且到2023年俄罗斯将失去世界第二军事大国的地位。对于日本,作者预测到2023年日本将是一个心怀不满却又力不从心的地区大国。作者认为未来十年日美同盟会加强,但日本与美国的其他东亚盟友的关系不会明显改善。同时作者认为,未来十年日本国内修改和平宪法的力量将会不断增强,政府会更加强力地推动宪法的修改,以实现“正常国家”的战略目标,但美国仍将是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的制约因素。至于欧盟,作者认为到2023年欧盟现在的一些成员国将退出欧盟,欧盟的政治一体化将难有进展,欧盟将不再是国际合作的样板;同时,作者认为:未来十年,人们关注的将是德国而非欧盟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对于这本书中的预测,先不说其预测的准确率有多高,仅其中的观点就很有启发意义。作者对俄日欧的预测让人眼前一亮,但结合13年到现在的局势仔细想想确实很有道理,俄日欧的发展很有可能与作者预测的一样。而对于作者认为的到2023年世界可能出现两极格局,并且中国是其中一极的预测,我觉得作者过于乐观了。从目前来看,到2023年中国确实很可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但与美国一起形成两极格局的可能性不大,毕竟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仅仅只是经济实力,而且中国的人口基数又远大于美国。——赵华东2)读《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有感对于一直以来中国教育灌输的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我一直从内心里反感不已,于是很干脆,见到带有政治哲学标签的书籍,我基本上一概不看。之所以接触这本书,还是因为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的微信公众号里面介绍了作者的另一本书《天下的当代性》,抱着对作者观点的好奇,一方面搜索了一下作者赵汀阳的资料,发现作者属于那种另辟蹊径的大师级人物,阐述的是自己独创的观点,无疑的,这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于是从网上下了作者《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这本书。看起来感觉的确不一般。作者试图从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世界,创造性的借用的古代中国“天下”一词的内涵,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有一个世界制度?以及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中的“天下观”在现实语境之下对于全世界有怎样的贡献?对于前一个问题,作者的解答是:关于“世界理念”和“世界制度”是个全新的的政治哲学问题,它在(现有的)民族/国家体系种不存在,而是由全球化给逼出来的。面前世界的问题在于至今仍然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世界,即地球尚未成为一个能够以世界利益去定义并且为所有人所共享的世界。因此,我们所在的世界除了物理性质,并无政治身份或政治的存在秩序,所以说,“世界”至今还是一个非世界。作者认为,真正的世界史必以世界秩序为开端去叙述人类共同生活。世界秩序不是某个霸权国家或列强联盟统治世界的秩序,而是以世界共同利益为准的世界主权秩序;不是一国为世界建立的游戏规则,而是世界为所有国家建立的游戏规则。可是现实是,世界只能是一个,他是“所有人都需要分享的制度存在”,是“不可以分裂理解的完整政治空间”,它是一个全人类的共同事业(虽然也许很少有人这样想),所以在西方的政治哲学——以丛林假定出发承认私欲至上逻辑,并且想把无规则的野蛮争夺方式修改为有规则的“市场”争夺——并且默许“只要一旦有田间超越规则就可以恢复无规则的争夺”,比方美国在拥有绝对的军事和经济优势时候对于国际法和联合国的忽视。这些政治现实一直在提醒人们,根据西方的政治逻辑,世界是不存在的。其实从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思路出发就是如此,因为政治制度在西方传统中所被应用的最大范围是国家,而国家之外的世界是没有制度的。国家制度不能推广成世界制度,比方民主和法制,只是自己国家人民的民主和法制而没法惠及他人。因此这样的政治制度是没有普遍意义的制度。西方优秀的哲学家康德和哈贝马斯都试图超越这种局限性,但是他们对于世界制度的想象,同样无法超越“个人权利至上”的限制。如果个人的权利是无法匹敌的,那么在逻辑上就不可能达到一个一致的政治世界整体,“不会有一个为世界利益着想的世界制度,那么世界就一定是分裂的,一定有‘敌人’(基督教的异教徒想象),没有敌人也要制造敌人,既然按照西方的逻辑,世界是无法达到和谐的,于是作者转而从中国哲学的价值观来寻找、比较对于世界观的新想象。这就是天下观的起点。天下观首先是尺度问题,它并非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而是一开始就把世界变成考虑政治问题的最高存在:《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其次在这个体系之中,是不存在无法同化的“他者”,任何不和的关系都可以化成和谐的关系,任何外在的存在都可以是“化”的对象而绝不是要征服的对象,这就是天下无外的原则。然后作者又分析了中国的民心原则与西方民主是多么不同的一套价值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秩序和自由的关系,政治制度的普遍性和传递性。赵汀阳的论述有力而又简洁。我读这本书最大的体会到还不是天下体系作为政治理论的价值,而是正如导言中所讲,中国的社会科学经历了那么多年的反思和重构之后,当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之后,我们自己的学说和思想,对于这个世界的解读,究竟提供了怎样的东西?我们现在的理论都是来自西方,甚至词汇和话语也是如此,究竟在中国的语境中——现在甚至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除了“世界工厂”的帽子之外,还有什么可以流传下去的东西呢?我们需要重新去发掘传统思想的价值,不能一直用西方的思想来思考,需要站在当下,看历史,从历史那些我国卓越思想家精深的理论中找到指引未来发展的风向标。——王君辉3)《霸权之后》读后感《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作为罗伯特的经典之作,它奠定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石。作为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重要理论著作,是我们认识新自由制度主义的窗口,它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新自由制度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书的内容以四大部分呈现,共计11章。作者理论论证的核心主要是集中在第一部分的“问题与概念”和第二部分的“合作与国际机制理论”。在该书的第一部分中主要提出了其主要旨在解决的霸权之后合作的问题,也就是说当存在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是如何以及怎样才能组织起来的。而在第二部分当中,作者主要论述了没有霸权的合作是可能的,并提出了这种合作可以通过国际机制的作用而得到促进;也就是说即使在无政府状态下,由于国际机制的存在,国际合作仍可以实现。第三部分是经验研究,考察了战后美国霸权在具体实践中的运作,说明了当代国际机制的创设,运用权力、利益、霸权、合作与国际机制等概念来理解当代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并用实例证明了在霸权衰落以后,国家在机制内相互合作是可能的,指明这也是维护世界稳定最有效的方法。而第四部分是结论,是对前面的论述作总体的回顾,并评估了合作的道德价值以及机制的影响。作者研究的基本前提在对《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一书的内容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前提而展开的:其一,作者提出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加强以及各个国家之间各方面交往的不断加深,世界各个国家之间一定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也正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将会迫使它们采取一定的行动。其二,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经济、贸易、政治、文化等往来主要是集中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因此该书中的论证也主要是针对发达经济国家,而非发达国家,尽管作者强调其理论对非发达国家也适用。三、该书中的重要概念作者在开始其论证之前,首先探讨了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合作”与“国际机制”。作者认为,与其说合作是各国争取的目标,还不如说是为了达到各种各样的目标的手段。同时,作者也提出了如果合作的目的是不道德的,那么更多的合作就并不必然比更少的合作要好;也就是说,在合乎道德的前提下,更多的合作才能算上是更好的、更有效的。作者将国际交往分为三类,即和谐、合作和纷争;明晰了合作并非国家间关系的和谐状态,并阐明了和谐、合作及纷争之间的相互关系。作者指出和谐是一种状态,在这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