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导弹概论论文我国火箭筒的发展专业车辆工程姓名冮地学号0802020120火箭筒当然是导弹的一种,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火箭筒在近战,尤其是反坦克战斗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我国火箭筒在军事中的发展和运用如何呢,就从这里谈起……火箭筒是步兵肩射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摧毁坦克、碉堡、水泥工事、前沿步兵掩体等坚固工事,是近代步兵作战的主要攻坚武器。火箭筒随着坦克的出现应运而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大规模的坦克战,大威力火炮只能毁伤部分坦克,而大部分坦克仍可冲到步兵阵地前沿,突破防线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近战需要反坦克,已成为各军事强国的共识。美国率先研制装备了等口径的60mmM1型火箭筒,称之为“巴祖卡“;德军研制了超口径的铁拳火箭筒。这些是反坦克火箭筒的鼻祖。苏军在二战后研制了ПГ-2型火箭筒,在50年代初装备部队。中国在解放战争中还没有火箭筒,是依靠手榴弹、炸药包和爆破筒来对付坦克和坚固工事的。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虽然缴获过少量M18型88.9mm反坦克火箭筒,但反坦克仍主要依靠爆破筒、炸药包和手榴弹、反坦克手雷等落后武器。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苏联技术,很快试制出仿苏ПГ-2的56式40mm反坦克火箭筒。这种火箭筒是一种一筒多弹的武器,由40mm火箭发射筒和超口径的80mm破甲弹组成,其技术指标如下:弹质量1.8kg筒质量2.75kg破甲深度280mm(只能对付法线角55°以下的甲板)直射距离100m100m立靶密集度0.5×0.4m该武器1956年定型装备部队,成为我军步兵连的主要攻坚武器。参加过西藏平叛、援越战争和1962年10月的中印边界自卫还击战等多次战斗,屡建战功。由于56式40火箭筒威力大、精度好、体积小、质量轻、机动灵活、受地形限制小,适用于山地丛林地作战,对敌坚固掩体、战车特别有效,所以深受部队欢迎,战士们说:“40火箭筒棒极了!“40火箭筒的问世,使黄继光堵枪眼、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作战年代一去不复返了。40火箭筒之所以称其为火箭筒,是由于它采用了火药燃烧后的喷射气体的反作用冲量为弹头提供飞行动能,它没有现代意义的火箭发动机,火箭发动机就是发射筒本身,火药包固定在弹尾部,从筒口插入发射筒,击发后火药燃烧,火药燃气从炮尾高速喷出,其反作用冲量使弹获得飞行动量,初速可达84m/s。弹头部是空心装药聚能战斗部,尾杆上装有用弹簧片制造的稳定翼,火箭弹飞行稳定,精度好。随着坦克的不断改进,其防护装甲增加了厚度、改变了角度,机动性和火力也有了加强,56式40火箭筒很快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是射击距离近,一个射击位置只能发射一发,且不能修正瞄准点;二是威力偏小,加上采用弹底机械引信,灵敏度低,更削弱了破甲威力,在1969年中国珍宝岛反击战中不能击穿苏制T-62坦克;三是由于所采用的火药是3号小粒黑药,其能量受气温影响较大,加之瞄准机构太粗糙,瞄准精度差,特别是在卧姿射击时不易瞄准,所以实战射击精度较差;四是火药能量利用率太低,未经适当膨胀即排出筒外,弹头初速低。60年代中期56式40火箭筒得到改进,改进后称为56-1式。在其头部加装防滑帽,并改进发射装药和发射筒设计,威力提高到120mm/65°,射程提高到150m,但改进后的56-1式40火箭筒威力提高得不明显,发射筒和引信可靠性低,其他方面也没有太大改进,部队最终停止了装备。1970年,我国研制定型了69式40火箭筒。相对于56式40火箭筒被称为“老40“,69式则被称为“新40“。“新40“代替了“老40“,“老40“在生产了几百万发后于70年代中期停产。这就是我国第一代反坦克火箭筒。1969年式40mm火箭筒配用85mm超口径空心装药破甲弹,这是我国60年代初期在苏制ПГ-7型火箭筒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新40“的研制得到军委首长的高度重视,1964年8月向军委首长作了汇报射击,贺龙元帅说:“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300m,应该喊万岁。“罗瑞卿总长指示,要加快研制,尽快装备部队。“新40“于1970年完成了设计定型。它的射程是“老40“的3倍,威力明显提高,采用光学瞄准镜,可以测定目标距离,可以修正目标速度和风对弹道影响。由于“新40“对“老40“的缺点有实质性的改进,因而定型后很快受到了部队的欢迎,尤其是在1979年中越自卫还击战的复杂地形中摧毁碉堡、坑道、掩体起了很好的作用。从70年代到80年代,“新40“是我国生产数量最多、装备数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北疆装备到班,南国装备到连。“新40“和苏制ПГ-7同为世界上性能较好、造价便宜的火箭筒,除“北约“外,多数国家也都装备了这种武器。虽然我国已在80年代中期停止了生产,但目前它仍活跃在非洲和中东战场上。069式40火箭筒技术性能参数:口径40mm发射筒质量5.6kg发射筒长910mm弹径85mm弹质量2.1kg直射距离300m破甲威力垂直破甲380mm验收指标100mm/65°300m立靶密集度0.45×0.45m配用电-2型压电引信配用白光和红外瞄准镜69式40火箭筒实际上是一个前装的无后坐力炮,发射火箭增程破甲弹。发射药管仍和“老40”一样连接在弹尾上,但发射药已由原来的黑火药改进为面条状的“双基药”,这种药能量高,并且受气温影响小。当击发火箭弹底火后,点燃药室中的发射药,火药燃气一边经发射筒的后喷管膨胀喷出,一边在药室中膨胀,并向前推动火箭弹使其飞出筒口。发射筒的尾喷管起到提高火药能量利用率和使发射筒得到平衡(即无后坐力)的作用。火箭弹初速为120m/s。由于发射过载使火箭弹的惯性延期点火机构作用,在火箭弹飞出膛口10~14m时,火箭发动机装药被点燃。发动机是倒流多喷管微旋结构,在主动段末,火箭的速度达到295m/s。火箭弹上四片带迎风倾角的尾翼被安置在尾杆上,尾翼提供了火箭弹飞行的稳定力矩,底螺、尾翼片的倾角和发动机斜喷管的综合导转使火箭弹由于推力和质量偏心所造成的火箭弹偏离无风弹道的倾向给予适当地纠正,从而提高了射击精度。69式40火箭筒配用的电-2式压电引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机构,头部机构是引信的发火能源,主要由陶瓷压电晶体和线路组成,当火箭弹命中坦克时,晶体在碰撞作用下两端产生很高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通过导线和尾部引信的电雷管相接,像电子打火器一样,由电火花引爆电雷管,使战斗部装药爆炸,爆炸波推动罩体使其形成金属射流,穿透钢甲。这种特殊的陶瓷压电晶体具有极高的敏感性,提高了引信的瞬发度,保证了战斗部能量的发挥,提高了破甲性能。尾部引信采用火药延期结构,保证炮口有10~14m保险距离。压电引信的采用对于反坦克破甲弹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它解决了大法线角发火问题,由原来的机械引信发火角小于55°提高到70°,从而提高了对新式坦克的作战效能。40火箭筒成为步兵普遍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但在训练和实战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和缺点,这些问题主要有:(1)经几年存储,火箭弹战斗部所装8321炸药中的4号炸药在湿热环境下产生慢性分解,释放酸性气体,对于弹体零件、导电线路造成腐蚀,形成短路或断路,造成引信瞎火率偏高。(2)火箭弹风偏太大,1m/s横风可造成300m内迎风落点偏差1.2m,训练中所遇风速和风向都是随机的,修偏难以掌握。(3)从武器效能看,其破甲威力偏小,随着坦克防护的加强,提高破甲威力就成为当务之急。针对以上3个问题,有关研制生产单位进行了大量改进工作。首先是于70年代用酸值低的8701炸药代替了8321,解决了瞎火率高的问题。其次于1983年对战斗部装药进行改进设计,在保持原弹重情况下使破甲威力提高到150mm/65°,即40-I型弹。由于射表不变,定型后即投入了生产,取代了原型弹。同时还进行大幅度提高威力的新弹设计。新弹于1983年定型。弹径加大到94mm,弹质量加大到2.97kg,威力大幅度提高并仍可用原火箭筒发射,但射表需要修正。新弹定型后投入了小批量生产,这就是40-Ⅱ型弹。1988年又定型了40-Ⅲ型弹,它是在国产新单兵反坦克火箭战斗部基础上改进设计的,弹质量、初速及最大速度与40-I相同,威力提高到180mm/65°,仍用原火箭筒、原射表。40-Ⅲ型弹取代了40-I型和Ⅱ型弹,目前仍在生产装备中。在改进40-I和40-Ⅱ的同时,还进行了减风偏的理论和工程研究,改进了发动机设计和全弹总体设计,使横风影响减少50%以上。为了扩展“新40“的作战用途,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和关怀下,于80年代中期开始了为40火箭筒配钢珠杀伤弹的研制工作,并于1988年完成了设计定型。该弹着地后通过反抛装置跳到1~1.5m高后,引信起爆,弹在空中爆炸,这就大大提高了对生动目标的杀伤效果。其密集杀伤半径达20m,射程1500m。装备部队后深受欢迎,目前仍在生产中。此外,还为40火箭筒配备了照明弹。40火箭筒是一种占用兵员编制的双兵(射手和副射手)使用的班、连用武器。6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强调单兵作战效能,一个步兵除了对付传统作战目标外还能实施反坦克作战。他们在1964年率先定型装备了一次使用不占编制的全质量仅有2.36kg的M72单兵反坦克火箭。并成为世界装备量最大的步兵反坦克武器之一。我国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的研制始于1966年,1969年珍宝岛保卫战的发生,大大加快了研制进度,在1970年研制成功,并命名1970年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它的研制困难是口径小,质量轻,体积小。当时我国尚无高燃速火药,复合材料工业才刚刚起步。在这个项目带动下化工厂研制出了燃速为25mm/s的双地-1火药,在此基础上设计成功毛刷式装药的火箭发动机。发射筒采用卷制玻璃钢结构,这就为减轻武器质量打下了基础,它的技术诸元是:口径(弹径)62mm全备质量2.48kg火箭弹质量1.06kg发射筒质量0.99kg后筒质量0.428kg携行长度738mm战斗长度1.2m直射距离180m破甲威力100mm/65°200m立靶密集度0.35×0.35m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是一个纯火箭系统,由于采用了高燃速火药,它的主动段被控制在发射筒内,发射时筒口无火焰。火箭弹靠折叠式刀形尾翼稳定,飞行时受风的影响很小,在3~4级风直射距离内射手不作任何修正也可命中目标。发射筒多次使用,火箭弹的包装筒同时作发射后筒。射击前打开包装筒的前后盖,从前端插入发射筒尾部,旋转到位,即可靠地接通了点火线路。击发机安在握把上,是一个压电式装置,当打开保险、扣动扳机时就产生一个电脉冲,从包装筒内布设的线路传到点火具,引燃点火药及发动机中的装药,发动机中毛刷式装药燃烧只需十几毫秒,发动机在筒内工作完毕,出筒后按预定弹道飞向目标。射击后拧下后筒,可以进行下一发射击。62单兵火箭口径小,质量轻,便于步枪手携行使用,战时可以作到人手一具,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大反坦克火力密度。但是由于它的发动机采用超硬铝合金制造,当时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不能大量提供制造发动机所需铝材以及当时击发机存在可靠性问题,因而未能及时投入生产。为了满足部队需要,研制单位开展了以钢代铝和以电磁式取代压电式击发机的改进设计,1974年完成了改进,定型后被命名为70-1式62mm单兵反坦克火箭,随即投入了批量生产,一直生产到80年代初。62单兵火箭筒投产后随即开始了62mm跳炸钢珠杀伤榴弹的研制,80年代初定型。该弹配反抛装置和碰炸延时引信,弹碰目标后跳起1m左右空炸,弹体周边预置大量钢珠,弹爆炸后钢珠四散飞出,可杀伤20m以内的有生力量,射程可达1000m。这一改进使62单兵火箭筒除了反坦克功能外,还可用跳炸钢珠杀伤步兵。该武器定型后作为储备并未生产。接着开发了双管62mm单兵燃烧弹和烟幕弹,燃烧弹的作用是对敌方阵地纵火,烟幕弹是设置烟障以利于我军实施必要作业。近来又开发了多管的62mm烟幕弹以增大烟障效果。这些都属特种用途的火箭弹。1979年定型了手持反坦克火箭。它没有精确的发射具,只能实施概略瞄准,可以对60m以内的轻型装甲目标射击,该武器定型后曾生产数批供外贸出口。到80年代,世界各军事大国把坦克的性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机动性和火力、火控系统大大改进以外,特别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