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青少年毛泽东性格的因素分析(二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影响青少年毛泽东性格的因素分析李玉萍摘要:毛泽东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在青少年时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湖南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东西方文化和历史人物对毛泽东的影响都非常的深刻,进而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也影响了整个中国。关键词:环境;文化;性格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成功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以他为代表的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和作用。有道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生命的高度,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因素促成了一代伟人无以伦比的性格魅力呢?下面将针对这一问题,作浅层分析。一、残酷的社会历史背景,造就了英雄的毛泽东19世纪末的中国,陷于甲午战争惨败,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水深火热之中;19世纪末的湖南深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民不聊生。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湖南同盟会首先响应,并取得了成功,之后湖南成为新一轮的革命和权力争夺的拼杀之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你争我夺,是湖南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兵连祸结的社会现实,在湖南这方特定的山水中演绎惨不忍睹的暴行。毛泽东就诞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他的青少年也是在这片惨绝人寰的广袤土地上度过的。所谓乱世出英雄,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山水灵气中培育了毛泽东相对稳定的性格特质,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动荡的社会,赋予了毛泽东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时的中国,民族矛盾尖锐,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很多的志士仁人“我以我血荐轩辕”、“风血雨洒江天”,揭开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拯救湖南,拯救中国的革命运动。特殊的历史,促成了一代特殊的人物,他们众志成城、勇敢顽强,毛泽东在这部血雨腥风的史卷中,开始了别样的人生。他不屈服于任何的权威,勇于逆着阻力前行;总是充满激情和热情,斗志昂扬的致力于自己热衷的事业;既沿承了湖南人倔强性、反抗性、破坏性的特点,同时又摒弃了年轻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作风;毛泽东本性好斗,喜好运动,力主“文明其身,野蛮其体魄”,[1]提倡“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2]他不怕挑战,总是满怀信心,以百折不挠、宁折不弯的意志,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奠定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乱世出英雄,时代造就了英雄的毛泽东;但同时,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不能使毛泽东成为一个无懈可击的完美人物。晚年时期的毛泽东将青少年时期的这种蓬勃的、不安分的、不服输的性格发展到了另一个极点。1966年,毛泽东由于对国际政治运动发生的变局、党内的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等问题估计得过于严重,得出了悲观的结论,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不管后来被多少居心叵测的野心家利用,但是历史却戏剧性的再现了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不服输、不妥协、勇于挑战的性格,只是成了相反的一面。二、复杂的家族背景,塑造了反抗的毛泽东首先,韶山毛氏家族是典型的移民家族,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从军打仗的传统,尚武精神十分的突出。毛氏始祖毛太华是“以军功把人楚省”著称于世,毛氏的子孙,也都秉承了这种血浴芳刚的精神并世代相2传。特别是近代湘军的兴起,更把毛氏家族的尚武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韶山毗邻曾国藩的家乡,得风气之先,故有大批毛氏子弟加入湘军。在左宗棠收复伊犁的多次重大战役中,他们功绩卓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民国初期的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他们为民族独立和民主共和做出了的牺牲和贡献。毛泽东的父亲以及私塾老师也都有从军的经历。年幼的毛泽东,就是在这样一个具有从军打仗的传统家族中成长起来的。家族的尚武精神,对毛泽东的性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从小就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喜欢读《水浒传》、《说唐》、《三国演义》等描写战争的书;在读书期间毛泽东就很热衷锻炼体魄,体力竞赛。美国学者施拉姆在研究毛泽东时发现“尚武,无疑是毛泽东个人性格中一个根本特征,这个特征我们在毛泽东一生每个转折关头都能看到”。[3]其次,家庭生活环境,对毛泽东思想性格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性情温良,恺恻慈祥,随时愿意接济和帮助穷人。毛泽东继承了母亲的勤劳善良,同情贫弱,乐于助人。他在上小学时,每天都会多带一些午饭,分给穷困人家的孩子。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精明能干,性格刚毅而倔强,拥有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由一无所有的穷光蛋成为富甲全村的大富,在当时的社会是很不容易的。毛泽东是佩服自己父亲勇于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的,甚至可以说是自豪的。但在家庭生活中,父亲对待妻儿专横而粗暴的态度,要求妻儿对他必须言听计从的专横;在发家手段上,严抠细算、不顾亲情的自私、淡漠。毛泽东对于这样的父亲又是不满的,从而也就渐渐滋长了浓厚的反叛意识,讨厌繁文褥节,阿谀奉承。他是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4]在父亲的影响下,毛泽东拥有了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学以致用;但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在与父亲的磨擦和斗争中,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温顺驯从,他反而大骂我更厉害。”[5]毛泽东是固执的,同时又是自信的。因而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他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赢家;用父亲传给他的学以致用的精神,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步;但是毛泽东又是独断专行的,晚年的毛泽东在党内的家长制作风,清楚地反映出了他的父亲当年留在他身上的影子。进攻、外张、不愿牺牲自我的性格,贯穿于毛泽东的整个青年时代;毛泽东与父亲冲突形成的反叛意识和家族尚武精神的结合,奠定了毛泽东一生性格的基本色调。而一旦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无论优劣都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影响与他的无所畏惧,劲直尚气,极度的张扬个性,舍我其谁的英雄主义气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三、渊源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睿智的毛泽东毛泽东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发掘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又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的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史学知识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史学修养,对历史研究的特别透彻。他熟读过《春秋左传》、《史记》、《资治通鉴》、《日知录》等,这些奠定了他深厚的国学基础和渊博的历史知识;他也读过“二十四史”,共850册,有详细的眉批和勾画,广泛涉猎了历朝纪事本末,以及各种野史、稗史、历史演义。孔子的“重民”;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思想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后来的执政中,毛泽东将其发展为改造国家的根本方法“民众的大联合”,创造了我党的根本领导路线“群众路线”。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井冈山斗争,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义无反顾的执行着毛泽东的号令,历史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和不可取代性。渊源的中国历史教给毛泽东:人民群众的伟大和重要,毛泽东将它付诸实践了。毛泽东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特别善于总结历史,肯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孙子兵法》是毛泽东非常喜欢和重视的书,他能将其中的战略思想博采众长、运用自如,甚至能将其战略精华结合中国的实际,3应用得当,科学发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毛泽东吸取了孙子的军事辩证思想,剖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35对矛盾,从而创立了灵活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以及保存有生力量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在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中,毛泽东坚持持久战反对速决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解放战争中,毛泽东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毛泽东战略战术的胜利。而这一切都源于历史,让毛泽东掌握了丰富的军事思想和灵活的军事战略;并在建国后,将史学理论引用到党的建设当中来,在党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执政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地贡献。(二)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思想毛泽东9岁就在家乡韶山南岸读私塾,熟读《三字经》、《论语》、《孟子》、《诗经》等书籍,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19岁考入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后,攻读宋明理学、朱熹哲学,认真研读朱熹的《近思录》、《朱子语类》、《四书集注》等书,受其“知行观”的影响非常大。清代早期启蒙思想家顾炎武,将实地考察与书本知识相结合的“实学”精神;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学术和履践笃实的精神,都是令毛泽东深深佩服的哲学思想。1937年毛泽东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渊源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对古代知行学说的简单继承,而是他的哲学思想摒弃了理学唯心主义,明显的转向现实,时刻不忘研究中国的具体国情,表现出了卓尔不群的世界观,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同时他将古代哲学中的知行关系改造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形成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毛泽东思想。正是这套理论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分析,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也在政治上获得了人生至高点的升华,成为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三)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特点是“以禹墨为本,周孔为用”[6],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因循守旧;重视民族气节,崇尚艰辛的劳动,提倡独智大醒;强调“民为邦本”[7],推崇务实精神。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社会改革派,主要有屈原、王夫之、魏源等,他们都是社会改革的积极倡导者。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潜移默化了青年时代毛泽东的睿智,锻造了他政治家的才华和诗人的内质,培养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爱国忧民的崇高理想和抱负,挑起了他与天斗,地斗,人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萌发了改革现状的爱国意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8]这样的毛泽东是志高理远的;橘子洲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的毛泽东是胸襟广阔的;1918年毛泽东发起新民学会,领导湖南学生运动,创办《湘江评论》,积极参与“驱张运动”和“湖南自治运动”,这样的毛泽东是积极有为的……但是同任何文化一样,湖湘文化由于历史、自然环境、自身特质等因素的束缚,难以避免的是思想的闭塞、保守,陈旧的道德伦理观的根深蒂固;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质中,蕴含着敢打硬拼,悍勇顽强的“霸蛮”精神。湖湘文化的这种精神特质,有利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能在民族危难的时刻涌现出一批横空出世的英雄。但是在和平建设的环境里,这种独尊独断、固执己见的“霸蛮”精神,却使人容易脱离实际,滋生保守与虚骄之气;过分的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忽视客观规律的存在。1958年,毛泽东提出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后来的大跃进运动,从经济学角度讲,是忽视了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片面强调高速发展;从文化底蕴上讲,就是湖湘文化的负面影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射。四、新兴的西方文化,渲染了战斗的毛泽东毛泽东最初接触的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直到“五四”时期,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才使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巨大的转化。毛泽东喜欢博览群书,在湘乡会馆时,他每天都步行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学习。在这期间,他读了几十种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学术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严复翻译的赫胥林的《天演论》、孟德斯鸠的《法意》、亚当斯密的《原富》等。这些思想,使毛泽东接收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更是把学习和研究的重点转向西方,他开始接触并热爱上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磨擦与交融中,毛泽东开始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4论,开始摒弃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从正面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反面接受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并将三者的思想学说合理的消融在自己的思想体系里。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