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蔬菜产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1989年以前,以大田菜为主的粗放式生产阶段。寿光种菜历史悠久,寿光籍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中就对蔬菜栽培作了科学而详细的论述。明清时代,早春韭菜“寒腊冰雪便已登盘”,成为朝廷贡品。清代中叶,大葱已成为寿光的重要农产品。建国后,寿光蔬菜种植虽有扩展,但由于体制等多种因素制约,到80年代中期,全市只有5万亩左右的大田菜和少量的土温大棚,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也不高。第二阶段,即1989年到1995年前后,以冬暖式大棚保护地栽培为主的蔬菜大发展阶段。从这一时期开始,寿光蔬菜逐渐闻名全国。1989年,我市孙家集镇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同志带头搞起了17个冬暖式蔬菜大棚,掀起了一场蔬菜反季节栽培的技术革命。从此,寿光蔬菜由季节性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度发展。蔬菜品种大量增加,产量和效益都有了极大提高。1990年,全市冬暖式大棚发展到5000个。1991年猛增到2.5万个,1992年发展到7.5万个。1995年全市蔬菜发展到50万亩,其中冬暖式大棚近20万个,总产20亿公斤,收入17亿元。全市常年有4000多名蔬菜种植技术员分赴全国各地指导种菜,蔬菜大棚发展到周边县市以及新疆、青海、甘肃等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第三阶段,即1995年至今,蔬菜产业由量的扩大为主开始向质的提高为主转变,也是实施蔬菜发展第二次革命的阶段。1995年以来,随着全国菜篮子工程的全面实施,各地蔬菜生产迅猛发展,寿光蔬菜产业的优势受到严峻挑战。同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日益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人们对安全、优质蔬菜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此,我们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积极实施三个转变,即由市场带动为主,向市场带动与龙头企业带动并举转变;由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并举转变;由传统栽培方式为主,向绿色食品蔬菜栽培方式转变。1997年,我们聘请了科技部、农业部、中国农科院等单位的十几位著名专家担任我市绿色食品蔬菜生产的技术顾问,并与上级科研单位联合编制了《绿色食品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掀起了以发展绿色食品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蔬菜产业二次革命。经过近几年努力,全市建成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三元朱、钓鱼台、洛城等五大无公害蔬菜基地,全市无公害蔬菜发展到20万亩,有20个种类、100多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通过开展与国内外农业企业、大专院校合资合作,引进了三百多个蔬菜新品种,推广了无土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示范推广了生物防治病虫害等80多项新技术,以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乡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质量检测室、各地无公害蔬菜专营区为骨架,逐步构筑起了蔬菜质量检测销售网络。寿光蔬菜达到了品种多,质量好,产销两旺。一、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一是多渠道增加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投入。1998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000多万元;落实贴息贷款2亿多元,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各镇(街道)都从实际出发,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成方连片的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带。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发展。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洛城镇绿色食品蔬菜示范基地等五大示范工程。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已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成了高标准大棚3000个、333.3公顷,辐射带动蔬菜面积6667公顷。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工厂化育苗室、催芽室、组培室、穴播室,被确定为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并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试点单位。规划发展了以孙集、洛城等乡镇(街道)为重点的21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各村也发展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样板。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洛城、三元朱村、钓鱼台村等5处蔬菜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三是健全基地运行机制,促进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在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2.4万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特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寿光蔬菜”集体商标。2.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与高等院校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于寿光蔬菜示范区项目开发,发展番茄、胡萝卜等绿色食品基地1万公顷。同时,依托蔬菜博览会和国内科研单位以及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了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病虫害防治、立体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技术100多项,推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名优品种600多个,提高了蔬菜科技含量。二是提高蔬菜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设在寿光,200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成立。一、寿光市蔬菜标准化生产现状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一是多渠道增加对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投入。1998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安排资金5000多万元;落实贴息贷款2亿多元,用于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各镇(街道)都从实际出发,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形成了成方连片的无公害蔬菜大棚生产带。二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无公害蔬菜发展。突出抓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洛城镇绿色食品蔬菜示范基地等五大示范工程。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已累计投资1.8亿元,新建成了高标准大棚3000个、333.3公顷,辐射带动蔬菜面积6667公顷。建成了国内一流水平的工厂化育苗室、催芽室、组培室、穴播室,被确定为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并被列为全国首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试点单位。规划发展了以孙集、洛城等乡镇(街道)为重点的21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各村也发展了一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样板。其中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文家、洛城、三元朱村、钓鱼台村等5处蔬菜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三是健全基地运行机制,促进无公害蔬菜健康发展。在基地建设管理上实行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配备检测仪器、统一制度规范、统一注册商标。四是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6处,面积2.4万公顷,认证无公害蔬菜97个品种,并注册了“乐义”蔬菜、“欧亚特”蔬菜、“洛城”特菜、“圣珠”西红柿、“王婆”甜瓜等20种蔬菜商标。2006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注册了“寿光蔬菜”集体商标。2.推广蔬菜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生产水平一是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组织市内蔬菜、食用菌等12处科研机构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与高等院校联合组织实施了国家“十五”重大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于寿光蔬菜示范区项目开发,发展番茄、胡萝卜等绿色食品基地1万公顷。同时,依托蔬菜博览会和国内科研单位以及瑞士先正达、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外资农业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了大棚滴灌、电动卷帘、生物病虫害防治、立体栽培、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技术100多项,推广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名优品种600多个,提高了蔬菜科技含量。二是提高蔬菜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中心设在寿光,2006年4月中国农业大学寿光蔬菜研究院成立三是建设农业高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全市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和贡献率达58.6%。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普及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间隔期,尽量减少用药量和使用次数,保证了农药残毒不超标。五是加强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先后举办无公害蔬菜技术培训班3000多期,参训人员40多万人次。目前全市有8.9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4万农民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130人获“农民科技专家”称号,与50多家科技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建设了山东农业科技人才市场,开设了“中国农业人才热线”、“农业人才信息库”、“农业专家语音平台”,建成了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蔬菜质量检测体系寿光市投资建设了遍布全市的农副产品质量检测网络,投资1000万元建设了农副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测室面积1600平方米,配备了气相、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等贵重设备。中心检测项目全、覆盖面广,具备土壤、肥料、蔬菜、产地环境(包括大气、水质、土壤)、农药等七大类200多个项目的检测能力,于2006年1月全部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认证。中心的检测经费主要依靠市财政解决三到目前为止,开展了包括土壤、水质、化肥、蔬菜在内的质量检测工作。各乡镇(街道)、村也筹资200多万元,建设了21处无公害蔬菜速测室,实现了场所、仪器、人员三到位。检测体系主要负责对全市无公害蔬菜产前环境质量、产中农资投入和相关栽培技术、产后加工处理及市场质量管理等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