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银行转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讲银行业的转型一、银行占优的经济学的回顾二、促使银行业转型的因素和对银行业的影响三、国际银行业的转型和调整四、本轮危机对经济与金融业的影响和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一.银行占优的经济学解释现代银行业存在数百年,并相对金融市场占优。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界才在理论上开始系统分析其原因,并于1995年由著名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罗伯特.默顿,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基于功能观视角的金融中介理论》一文中,将其研究范式进行逻辑集中他在文中指出“为了适用新的环境,金融机构的形式永远不断变化的,这是,但是金融中介的功能、特别是核心功能是稳定的。因此,研究金融中介要从功能观的角度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银行相对优势首先体现在规模经济上1.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优势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逆向选择(风险甄别、风险度量、事先约定、信用增强、风险定价)•道德风险(受托监督、预警、缓释技术)2.支付系统和业务分销渠道优势3.资源配置优势4.风险转移优势5.金融管制的保护和补贴优势*(理解记忆)二.促使银行业转型的因素和银行的影响(一)银行业转型的因素1.直接融资市场的完善和快速发展将信息披露作为金融市场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信用评估机构完成了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性衍生金融工具和交易市场涌现2.信息技术的进步高速运行大容量计算机与网络的结合3.金融市场放松管制和国际化加速贸易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资本流动国际化4.金融消费者需求的巨大变化*(理解记忆)(二)环境变化对银行业的影响1.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急剧下降•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优势正在被分解(特别是信息揭示,使信息揭示由银行的内部过程和私有品变为公共品)•传统支付和分销系统的优势逐步丧失•集聚流动性和配置资源的优势正在弱化•转移风险的优势相对单调(特别对于银行业主导的经济体)2.大(中)型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快速下降3.银行利差收入持续下降4.银行业市场份额的下降5.银行生产能力的过剩三.国际银行业的转型和调整(一)以降低成本为核心调整(供参考)在转型和调整中,银行首先想到的是通过降低成本来提高竞争力人员的裁减分支机构的撤销投入结构的调整(二)混业经营和金融控股集团化成为主流模式(三)大银行在全球化中注重国际战略布局,特别注意运用国际声誉和金融技术优势,分享新兴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利益(四)中小银行变得更加专业化或地方化,“契约式”安排成为银行业新型市场结构并非所有银行都有条件进行混业经营,各类银行根据自然禀赋和现实环境,寻找自己最佳生存的市场定位(五)重视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六)网络银行系统成为银行新的核心竞争力(虚拟银行virtualbank与虚拟银行业务versusvirtualbanking四.本轮危机对经济与金融业的影响以及未来银行业发展趋势这次危机的爆发并迅速在全球传递和蔓延,表面上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但整个形成机理十分复杂。梳理其间的这些机理和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评估和判断这场危机对金融业(银行业)的发展趋势非常关键分析从金融产品微观机理、金融业自身运行的问题和宏观经济均衡与失衡三个方面展开(一)金融产品微观机理分析1、次贷——次债的基本流程原始债务人住房贷款借入者原始债权人商业银行或房贷公司特殊目的公司(SPV)资产负债各类型投资者投资者+投资银行优质贷款(Prime660分)正债(MBS)原始债务人住房贷款借入者原始债权人商业银行或房贷公司资产负债特殊目的公司(SPV)中级贷款(ALT-A620-660分)次级贷款(Subprime620分以下)次债(RMBS)现金现金现金(RMBS)(MBS)贷款贷款现金现金现金住房抵押债债住房抵押首付未来收入未来收入首付买房买房2、次债衍生品的基本流程中等评级BBB-BB担保债务权证CDO中间级优债ALTA债次债1高评级AAA-AARMBSCDO评级股权级次债2SPV的资产负债股权级优先级CDOCDOCDO24n两房增信为AAA(政府信用)评级同理,CDO也进行分割AAABBB(二)金融业自身运行的问题1、征信机构的非诚信“创新”评级而由于次债的收益率高,按资产又均为AAA,则有投资价值资产统一基准定价,按统一的房产则均为AAA用户不同的信用则有优劣之分优先层次优层N层CDS2、整个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疏远化”•从基础金融产品到各类资产证券化,再到CDO、CDS等结构化产品,金融产品的创新及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实体经济的运行渐行渐远•衍生品的过度使用和不断提高的杠杆率•混业经营中对“对冲”的滥用(下页)3、过度相信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放松了金融监管4、“华尔街金融文化”中诚信和稳健的积极创新的精髓减弱,而贪婪、自私的文化弥漫5、金融业普遍忽略长期利益,对追求短期利益的绩效考核的强度太高,投机理念不仅仅在投行盛行,并被商业银行认同,内部风控形同虚设CDO违约风险信用违约掉期合约(CDS)次贷衍生品指数合约(ABX)对冲投资者商业银行养老基金等投资者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投资者对冲基金等对冲对冲对冲6、一个值得商榷问题:巴塞尔协议的负效应巴I实施后,在全球的积极反应超出预料,除了发达国家,不少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对巴塞尔协议表现出巨大的热情,巴塞尔委员会也希望资本约束性监管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使之成为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指南,这些因素促使巴塞尔协议II的产生巴塞尔协议对银行风险管理贡献巨大,但它属于典型的微观审慎,当将其在所有银行实施时,理论和实务界发现它导致银行行为的一些变化,并使经济出现“集合谬误”巴塞尔II框架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纪律总资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1988)(1996)(2002)≥8%三大支柱(技术,制度和市场纪律)巴塞尔协议II下的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方法总资本资本充足率=信用风险资产+(市场风险资产+操作风险资产)×12.5信用风险计量法市场风险计量法操作风险计量法标准法标准法基本指标法初级IRB内部模型法高级计量法高级IRBIRB是InternalRatingbasedApproach的缩写,译为“内部评级法”,它与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有较大差异巴塞尔协议II使得资本性监管的制度更加丰满,对于提高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和水平,以及降低单个银行的贡献不容置疑。然而,巴协议在微观层面有效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确在宏观层面、或对金融系统带来不稳定因素,对一国总体经济也造成了其他负面影响在本次金融和经济危机中,巴塞尔协议所引发三个负面效应,在客观上形成了“合成谬误”,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并在实体经济中放大了经济危机的效果。正因为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导致危机后对巴塞尔协议作出重大修改(巴III)。第一,监管套利效应指巴塞尔协议II对风险的测度计量方法,促使银行大规模地将贷款移出表外、同时进行“贷款证券化”的行为在混业经营中,华尔街的商业银行家和投资银行家违背了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功能边界划分的原则,导致了过度证券化和过度金融产品衍生化,使得投资人、甚至机构投资者丧失风险判断能力美国RMBS与其他证券化资产占GDP的百分比第二、信贷紧缩和风险偏好的调整效应巴塞尔协议最初的设计是针对“十国集团”国际活跃银行,在其风险计量模型和方法设计中,体现了大银行对“纯”金融风险的解读。这种风险度量的理念、方法和导向会导致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在资产配置中尽量降低风险。它在客观上必然引致银行产生放弃放弃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贷款的行为,进而导致社会结构性的、甚至整体性的“信贷紧缩”我们的研究,在中国银行业不存在信贷紧缩,但是各类银行都存在明显的风险偏好和信贷行为的调整第三、亲经济周期效应它指对银行实施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会加剧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巴塞尔协议II对资本充足率计算,要求对债项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因此,银行的风险测量模型和程序在经济波动中将自动调整债项的转移矩阵的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银行信贷行为也必然随之调整,即在经济周期处在上行阶段时扩大贷款,在下行阶段时则尽量缩减贷款,从而导致银行业的“亲经济周期”其结果必然是放大经济波动幅度,特别是经济处在衰退阶段时,这一现象特别明显(三)危机的宏观机理分析这场罕见的金融危机,尽管爆发突然,传递迅速。除了前面分析的金融技术层面和金融业自身的因素之外,实际上它也是国际货币体系和相应的世界经济格局失衡-均衡格局的必然反映对从宏观经济失衡与均衡的角度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有助于更深刻认识这场危机的性质和恢复过程的复杂性,并有助于对我国今后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方式和改革的方向有更好的把握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危机根本源之一—强盗似的逻辑,但不得不接受的结果-我的货币,你的问题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各国有义务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进而间接与黄金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黄金=35美元)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的要点特里芬难题美国必须保持国际收支逆差,否则就没有其他国家的美元支付美国长久国际收支逆差,则美元必然贬值,国际货币体系就不稳定这表明,任何国际经济均衡都是短暂的,他国经济的强大必然出现不均衡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一方,以其他亚洲国家为一方,先后爆发过多次贸易冲突及汇率争端–20世纪80年代:美国与日本–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与东南亚国家–21世纪以来:美国与中国在历次国际收支出现严重不平衡的条件下,当事国均应进行结构调整。然而事实是,美国的对手国均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和汇率调整,唯独美国采取对对方打压,已达到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2、经济全球化中均衡与非均衡的新格局30年来崛起的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形成新的资金国际循环格局美国这一新格局表明,国际经济失衡既是中美两大经济体自身经济非均衡结果,也是其原因两国经济的非均衡却又构成了国际资金基本循环的均衡这一新格局同时也表明,两国经济互为前提,中美经济从未有现在这样的高度依赖性。因此均衡是脆弱的,必须共同努力、加以维护和调整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储备(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美国国债)203040506070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6-4-20246810消费率投资率净出口/GDP(右)2-1中国经济的内外非均衡和脆弱性消费率下降中国在高速增长中所形成的过大产能相当大的部分不能内部消化,只能依赖出口实现总供求平衡,巨额逆差和外汇储备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经济的脆弱性2-2美国经济内外非均衡和脆弱性上世纪60年来,美国政府收支基本上是赤字;10年度达到1.4万亿,2011年度为1.2万亿,年度累计近14万亿,占GDP90%以上美国居民高消费的理念和行为——自80年代始美国储蓄率一路下滑五、后危机时代对经济和银行业发展展望(一)对经济发展格局的展望在对全球经济失衡短期内难以改变的共识下,从均衡分析的角度可对宏观经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均衡的形成过程是复杂和长期的,对于中美都将涉及到经济增长方式和结构的调整第二,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和高失业率以及欧债危机,必将迫使它们以各种名义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我国的贸易环境不容乐观第三,我国经济“恢复性增长”与实现“新均衡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内容和时间上都完全不同的过程第四,中国经济必须在结构调整中维持适度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度,对这个度的把握不好会涉及到社会动荡第五,即使考虑到中国有效启动了内需市场、实现了进出口贸易平衡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对资源的消耗和需求将会更加巨大。全球经济战略布局已是国家利益的需要(二)对金融(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几个判断1.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交易会暂时放慢脚步,但创新步伐不会停止,只是从监管当局到银行会更为理性,让金融创新更贴近实体经济2.“华尔街精神”将会在全球金融界被反思,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仍会被继承,但过度贪婪、社会责任缺失和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等“糟粕”,将势必遭到社会各界的谴责3.尽管投行作为一个行业在美国“消失”,但这只是暂时的,金融市场功能的重要性使其不仅不会下降,在中国还特别需要发展4.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边界上可能会日益模糊,但原则却会更加清晰,即在金融市场上的产品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