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5.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5.2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5.3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5.1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5.1.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5.1.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5.1.3货币政策操作目标5.1.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特征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特征货币政策是一种宏观而非微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一种调节总需求而非总供给的政策货币政策是一种间接而非直接的调控政策货币政策是一种长期而非短期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最终目标TheUltimateTargetofMonetaryPolicy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货币当局所期望达到最总实施结果,是中央银行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必须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目标,这也就决定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一致性。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的矛盾:菲律普斯曲线(A·W·Phillips1914-1975)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菲律普斯曲线的意义政策选择:含义:反映了失业率上升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通货膨胀上升则是降低失业率的代价。社会临界点: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社会可以接受程度。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社会临界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稳定物价需要抑制总需求,而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总需求;要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配合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刺激投资和消费,而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又有可能引发物价上涨;要稳定物价,必须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这种政策又可能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最坏的情况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滞胀”。货币政策的两难选择:滞胀PAS’ASP3P2P1AD’ADY0Y1Y2Y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在劳动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资本和知识密集型模式下,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为了平抑国内物价,增加国内供给,就必须增加进口,减少出口,这会导致外汇储备减少,造成国际收支逆差。为了消除国际收支逆差,需减少进口,扩大出口,减少国内商品供给,这又可能给国内市场造成压力,导致价格上涨。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引起收入增加,会导致进口增加和国际收支逆差;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的同时国外物价上涨,会促进出口的增长,有力于平衡国际收支。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相机抉择临界点原则根据经济形式的需要,轮番选择西方主要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50-6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以后美国充分就业稳定货币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英国充分就业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加拿大充分就业稳定货币兼顾国际收支平衡日本稳定货币兼顾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物价为主,兼顾国际收支平衡德国一直将稳定货币作为主要目标,兼顾国际收支平衡币值稳定的度量指标币值稳定的度量指标:CPIRPI检讨指标GDP缩减指数WPI预警指标生产资料购进价格指标币值稳定的目标区域衡量指标目标范围新西兰CPI0-2%加拿大CPI中间点2%,±1%的区域英国RPI1-4%,1997年后1-2.5%瑞典CPI中间点2%,±1%的区域芬兰CPI2%澳大利亚CPI中期内平均2-3%西班牙CPI3.5%-4%,1997年后小于3%5.1.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相关性可测性可控性抗干扰性•选择标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又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是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最终目标之间设立的过渡性指标,利用这些在较短时间内反映变化的金融变量,考察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后的信号,以利于判断最终目标的实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种类货币供应量短期利率其他指标:贷款规模、汇率货币供给量M0、M1、M2可测性:逐渐下降可控性:M0最强、M1、M2较强相关性:密切短期利率通常指货币市场利率可测性:强可控性:间接控制相关性:较好易受非政策、非经济因素影响银行信贷规模银行体系对非金融性公司存贷款总额可测性:通过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资产表反映;可控性:间接控制相关性:较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国际演变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变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以利率为主先以M1为主后,以M2为主,90年代以后改为非借入储备和联邦资金利率英国以利率为主货币供应量,1976年以后改为英磅M3,1989年又增加M1和汇率加拿大信用总量、广义货币量、信贷条件先用M1,1982年以后改为一系列“信息变量”,包括M1、M2、利率和汇率日本贷款增加额M2+CD、利率、汇率德国商业银行自由流动准备中央银行货币、1993年以后改用M3新兴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国家或地区货币政策目标香港特别行政区汇率印度M3、利率、汇率韩国M1、M2及信贷规模马来西亚M1、M2及汇率、信贷规模泰国M1、M2及汇率新加坡汇率和利率墨西哥汇率、通货膨胀率巴西基础货币、M1、M45.1.3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准备金存款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可测性:强可控性:较强(针对法定存款准备金而言)相关性:较高基础货币TheBaseMoney也称货币基础或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基础货币=现金+商业银行准备金存款影响基础货币的因素国外部门央行的国外资产增加,MB增加;反之,MB减少政府部门央行对财政的资产增加,则MB增加,反之,MB减少;银行部门央行对商业银行债权增加,则MB增加;反之,MB减少其他因素央行其他资产增加,则,MB增加;反之,MB减少货币乘数货币乘数又称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它是指中央银行投放或回收一单位的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即:m=⊿Ms/⊿MB5.2货币政策工具5.2.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5.2.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5.2.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5.2.1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RequiredReserveRatio中央银行调低(或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或缩小)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应量进一步扩大(或缩小)市场利率降低(上升)投资和消费增加(减少)国民收入增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作用力猛烈,可能会引起经济的剧烈振荡;缺乏弹性,不易作为日常的操作工具;对各类银行和各类地区的影响不一样.(2)再贴现政策RediscountRatio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从中央银行融资的意愿减少商业银行可贷商业银行融资成本上升资金减少贷款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提高对企业的放款利率市场利率上升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投资减少经济增长放缓再贴现政策的作用效果能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决策,使其改变放款或投资活动;有告示性效应,再贴现率的改变通常能表明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的心理预期;能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在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具有结构性资金引导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银行危机的恶化和蔓延。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角度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主动权不在中央银行手中;再贴现政策需要有一个活跃的票据市场环境;政策效果具有不确定性。(3)公开市场政策OpenMarketOperation中央银行买进(卖出)债券基础货币增加(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减少)商业银行信贷扩张能力加强(减弱)贷款增加(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增加(减少)市场利率下降(上升)投资增加(减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减缓)公开市场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中央银行要有强大的、能够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实力;中央银行对公开市场政策有弹性操作权力,对买卖证券的种类、数量、时间都不应严格限制;应有完善的国内金融市场机制;证券的种类和数量要适当;信用制度发达。公开市场操作方式比较公开市场操作对准备金的影响政策意图买入债券长期性增加长期性操作卖出债券长期性减少1.长期性的准备金水平调节2.单向性的准备金调节3.反映货币政策变化的走向购买-回购协议临时性增加临时性操作售出-购回协议临时性减少1.短期性准备金水平的调节2.双向性准备金水平调节3.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公开市场政策的优点主动性经常性和连续性微调性灵活性迅速性5.2.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消费信贷商业银行或产品生产企业向消费者个人发放的有指定消费用途的贷款业务。如中国农业银行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用途主要包括房屋装修、购买车位、购买各类大额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等消费性个人贷款。信用卡消费面向个人的其他贷款业务----个人汽车贷款,包括个人自用车贷款和个人商用车贷款。----助学贷款----个人质押贷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比率,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是对证券市场的贷款量实施控制的一项特殊措施。通过对保证金比率的调整,影响证券市场的资金。不动产信用控制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管理措施。主要规定贷款的最高限额、贷款的最长期限和首付比例等。住房消费信贷最明显的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期限长、数额大、地域固定、流动性差、客户多、风险点多。在经济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消费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平均为30-50%,其中,美国为70%,德国为60%。5.2.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控制直接信用控制信用分配(信用额度管理)直接干预(限制存款吸收、拒绝再贴现再贷款和实施惩罚性利率)流动性比率(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占存款的比重)利率最高限制(存贷款利率的限制)特种存款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告(风险提示、金融风险研讨会、金融工作现场会等形式)窗口指导(贷款指导性意见、电视电话会议等)5.3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和工具的选择货币分析的基本思路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货币分析货币总量分析:货币需求(个人、企业、政府、境外)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商业银行)货币总量预测:以货币需求函数为基础进行回归计算。货币分析货币结构分析M1占名义GDP比重,反映了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是现实的购买力;M2占名义GDP比重,反映金融深化程度,资金的流动性和潜在的通货膨胀率。我国各层次货币占名义GDP比重年份9394959697989900010203M01615131313141616161616M14743414246495559616771M2100100103112122133146150162175188•我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四种观点单一目标论:稳定币值或稳定物价双重目标论:稳定币值、发展经济多重目标论:同时实现四个目标“轻度通货膨胀论”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演变1979年以前“一切为国民经济计划发展服务”1979年-80年代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其金融业务活动,都应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为目标”。双重目标:经济发展和稳定货币,但经济发展放在首位。90年代至今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发展”。双重目标:保持货币稳定、促进经济发

1 / 7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