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武汉大学课件2基础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经济学十大原理(曼昆)•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驴子的寓言•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的东西——机会成本•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效益与边际成本•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二、人们如何相互交易•1、贸易能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2、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3、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1、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2、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3、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事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生产是消费的手段,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是一种投入-产出过程,需要要素或资源。•资源的主要种类:•(1)劳动或劳动时间•(2)自然资源,如土地、矿藏、森林、水域•(3)资本品•资源的特点:•(1)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需要而言,资源的供给量是不足的。•(2)多用性。同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消费以需要为前提,需要的特点是:•(1)无限性。人们对产品和劳务的需要是无限多样且永远没有满足。•(2)层次性。在无限需要中,各种需要有轻重缓急的区别。•资源稀缺性和需要无限性这对矛盾产生了如何最优地或有效地配置稀缺资源的问题,这一问题就构成经济问题。•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人。(萨缪尔森)•1、资源的稀缺性。•2、社会必须以有效的方式使用它。•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做出选择。选择不但会带来某种好处,又会招致一定的成本。•机会成本——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代价。•在经济学中,一项资源被用于一种产品生产时的机会成本,是指这一资源在其他用途上可以得到的最高价值。•经济问题被归结为如何使选择的机会成本最低。•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经济单位(生产者、消费者)如何作出决策、以及这些决策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三个层次:•(1)单个家庭或者个人做出选择决定消费何种商品及其数量。•(2)单个产品或投入的价格及其数量如何由需要和生产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们所决定。•(3)不同市场上的价格和数量相互联系和制约,决定既定资源被配置于何种产品的生产上。•(二)宏观经济学•1、作为消费者的家庭部门和作为生产者的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以决定消费和投资数量,从而决定整个经济的总需求。•2、家庭和厂商部门如何选择供给、投入以决定整个经济的总供给。•3、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资源总量和价格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宏观经济学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和重复。•三、经济学的逻辑•(一)后此谬误(逆因果关系)•例子:•根据医学统计:较之滴酒不饮者,适度饮酒者心脏病发作少得多,寿命较长。这是否意味着适度饮酒有益于健康呢?•更详尽的研究发现:被诊断患有心脏病的人较之未患心脏病的人更可能放弃饮酒。因此,可能是心脏病引起少饮酒,而不是饮酒使心脏病减少。“适度饮酒有益于健康”的说法言过其实了。•(二)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考虑一个问题时需要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例子:减税。•(三)合成谬误•对局部正确的东西,不一定对整体正确。•例子:(1)农民增收(单个和全体)•(2)增加储蓄(个人和全体)•一、经济组织的三个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社会利用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生产哪些产品,产量有多大。•2、如何生产?•采用何种生产方法进行生产。•3、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怎样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第二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二、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1、市场:买者和卖者相互作用并共同决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以及交易数量的机制。•2、市场均衡:所有买卖者之间的一种平衡。•3、市场解决三大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和厂商的利润;•(2)如何生产——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3)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4、贸易、货币和资本•(1)贸易、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2)货币——交换的润滑剂•(3)资本和私有财产•(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三)混合经济制度•市场调节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活动,由政府维持社会秩序,管理退休金和医疗保险,以及为贫困家庭提供救济。•(四)混合经济制度中的资源配置•政府的经济职能•(1)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竞争、控制污染等外部性问题、提供公共品)。•(2)增进公平(财政税收和预算支出有倾斜地向某些团体进行收入再分配)。•(3)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同时减少失业和降低通货膨胀(财政和货币政策)。第三节社会的技术可能性•一、投入和产出•投入: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劳务。•产出: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各种有用的物品和劳务,可以消费或进一步生产。•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二、生产可能性曲线•1、如果经济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运行,它就是有效运行。•2、曲线内的各点是无效率的,曲线外的各点是现在达不到的。•3、如果经济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运行,社会面临权衡取舍。•4、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外凸的。•5、生产的技术进步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效率: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经济体的资源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愿望。•1、社会稀缺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1)技术效率•(2)配置效率•(3)动态效率•2、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化•3、货币的稳定性第四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方法:•观察事物,建立理论,收集数据,检验理论•一、经济理性主义假设•假设是为了使解释世界更加容易。•经济学假定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假设——经济理性主义假设。它假设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具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具有充分的知识和信息,在决策时善于权衡利弊得失,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二、经济模型•经济学用模型来了解世界,由图形和方程式组成的模型和方程式组成的经济模型。•经济学家的模型也不包括经济的每一个特征,所有模型都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上。•经济学假设撇开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的许多经济细节。•经济学模型增进了对现实的理解而简化了现实。•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用解析法来描述的经济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或方程组来表示的。既是方程或方程组,则变量就是基本要素。变量可以分为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1、内生变量是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一般是指因变量与自变量。•2、外生变量是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一般指可变的参数,或者说,是方程组的系数。•3、参数指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理解为可变的常数。•三、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1、实证方法•实证方法的特点在于描述现象,说明现象。它主要回答,某种经济现象是怎么一回事,它是由什么导致的,为什么会变化,后果是什么。•实证研究可以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展开。•经济模型的要素是:•(1)设立假设前提,对经济现象归纳得到。•(2)建立有关经济变量的联系。•(3)通过演绎推导出结论。•2、规范方法•规范方法的特点在于说明应该怎样做。•首先要建立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然后用它与存在的事件对比,看该事件是否符合标准。•3、两者的关系•规范研究要借助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也包括规范研究,两者互补。•四、均衡分析方法•均衡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对立的经济变量不再改变其数值的状态。•均衡分析方法是新古典经济学方法上的基本特点之一。•均衡分析的意义:•非均衡在现实中是常态,但均衡是现实运动的方向,均衡分析有助于将非均衡和均衡作比较,从而理解运动规律。•均衡是一种理想状态,均衡分析是运用理论进行纯粹化的抽象分析,其意义相当于物理学中对无磨擦力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真空等理想状态的假定或考察。•五、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经济模型可以有多种类型。与此相适应,经济模型分析也就可以有多种分析方式。•1、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被称为静态分析。它假定自变量是已知和不变的,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变量的均衡值。•例如:已知某市场的需求与供给函数,求市场达到均衡时所具备的条件与变量的均衡值。•例如:将全班同学现在口袋的钱全部拿出来,分析对市场行为会产生的影响。•2、在一个用解析法来描述的经济模型中,当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内生变量也同样会发生变化。这种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被称为比较静态分析。它对两种、多种均衡状态的均衡值进行比较。•例如:当大家口袋只有200元钱时,只能对食堂产生冲击;当有400元钱时,会对盒饭市场产生冲击;当有800元钱时,会对小蓬莱产生冲击;当有2000元钱时,会对玉樽楼产生冲击。•3、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述的是研究对象的发展变化的具体过程。根据这种动态模型作出的分析,被认为是动态分析。•早上8点钟西瓜行情与下午4点钟的行情是不一样的。•如:经济周期理论、通货膨胀理论以及经济增长理论等。比喻:静态分析像看一张照片;比较静态分析像看多张照片;而动态分析像把多张照片连续播放出来,像电影一样使我们看到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