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教学重难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教学措施: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第1课时《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一)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一)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千字文的由来南朝梁武帝为了教自己的孩子们识字,想编写一本识字教材。他先让人选取了1000个不重复的字,每个字写在一张纸片上,杂乱无序;然后又交给极富才华的周兴嗣,要求他把这1000个字,编成形式整齐、押韵顺口的识字教材,这就是著名的《千字文》。在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千字文》,古人多简称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千字文》每4句为一句,共250句,1000个字。《千字文》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内容丰富。周兴嗣用了一夜时间将期编写完,累得须发皆白。二、经典回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剑号巨阙,珠称夜光。三、教师简介《千字文》(二)四、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五、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六、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七、故事链接:第2页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八、拓展活动:读一读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九、课外延伸: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第2课时《千字文》(二)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二)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二)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二、简介《千字文》(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故事链接:第5页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七、拓展活动:读一读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意思: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荀子《劝学》意思:蓬昔日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起变黑。注解: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意思: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声音和谐才能清亮纯正,体形直立身影才能端正。道理: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3课时《千字文》(三)教学目标:1、识记《千字文》(三)中生僻的字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三)并尝试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二、简介《千字文》(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故事链接:第7页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七、拓展活动:查一查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4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月亮是人们最喜欢的天体。万种风情、千姿百态的咏月诗都由此而生,历久不衰。咏月诗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块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在以往的悠悠岁月里,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月圆这一自然景观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不尽遐思,他们把明月当作传情达意的物象,逐月抒怀,千种思绪,万般情怀自然涌上心头,今天,让我们学习一首咏月诗《月夜》。二、经典回放: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乡思(宋)李觏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三、简介李觏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四、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五、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六、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七、知识链接: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八、拓展活动:背一背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九、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5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山中(唐)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济上作(明)徐祯青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二、简介作者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要求: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2、全班交流。3、教师小结。第一首:注释:①滞:留滞。②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③况属:何况是。④高风: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整首诗的意思:诗人一个人在京城生活,与故乡距离遥远。他思念着故乡的亲人,亲人也思念着他。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大概作于王勃被废斥后在巴蜀作客期间。诗的前半首是一联对句。诗人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两句中的“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诗的后半首,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这个“悲”和“念”的心情。第二首:注释:①秋节:指九月九日重阳节。②济水:古水名,我国古书上记载的四大河流之一,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③黄花:菊花。全诗的意思:重阳佳节,客居他乡现年的诗人将孤舟停泊在济水之上,伤感顿生。忽然看到岸上开放的菊花,更觉离家漂泊的惆怅。最后一句写到故乡的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联想到家乡的亲人也会思念自己,突出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思乡之情和自身的孤单清凉。五、学生练读1、学生认真跟读。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3、小组交流。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六、知识链接: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七、拓展活动:1、说一说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2、读一读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八、课外延伸: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第6课时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一、经典回放:断句(北魏)刘昶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宣城见杜鹃花(唐)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二、简介作者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