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德育内容结构及其优化主讲:冯文全教授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教育经济学专委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德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教学名师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硕士教师西华师范大学首席教授德育目标是对德育对象的品德方面的总的规格或要求。德育目标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它上涉及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实际上承担着分解教育目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任务,下涉德育实践活动,为学校德育工作指明总的方向和提出具体要求。因此,德育目标受制与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并指导着德育实践,具体起着对学校德育活动的统帅、调控、评价和矫正作用。一、德育目标的含义及其分层德育目标可以根据它的从属层次、内容层次、对象层次、学校层次等进行分层研究。(一)德育目标的从属分层以德育目标的从属关系为依据,我们可以把德育目标分为总体目标(上位目标)和分目标(下位目标),总目标位属,分目标为种,他们是从属关系。总目标是德育实践的总方向和总要求,它一经确立,就决定着德育的根本内容、措施、步骤与方法等。特征:1、唯一性2、超越性3、现实性。分目标是德育实践的具体方向,实际地体现着德育总目标在某一方、某一阶段、某一水平上等地具体要求。特征:1、具体性2、明晰性3、综合性:a德育分目标体系的完整性b德育目标制定的多依据性。二、德育目标的分层(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以学校德育的学段的不同为标准,可以把德育目标划分为小学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1、小学德育目标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应是侧重于形成和发展儿童的基础品德和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2、中学德育目标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应侧重于国民基础品德的建构,高中阶段应侧重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的初步确立。3、大学德育目标大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应侧重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建构。(三)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以学校德育内容的不同为依据,可以将德育目标分为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按层次结构来看,思想教育目标处于最高层次,依次为政治教育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上述四个方面的德育目标,既有各自的定的内容,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着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方面,较低层次的德育目标是较高层次德育目标的前提和基础,不可逾越;另一面,较高层次目标又对较低层次的目标起统帅作用和导航作用。它们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四)德育目标的对象分层就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而言,可分为后进生、中等生和先进生三个层次。1、后进生的德育目标对他们应多用人类公德进行教育,使他们做到能遵守社会公共生活规则,讲文明礼貌,尊重劳动,友爱主动,有同情心,具有做人的基本准则。再此基础上,逐步诱导和激发他们的品德进步要求和动力,争取最终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2、中等生的德育目标对一般学生而言,把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德育目标是不切实际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目标,只能是社会主义德育目标,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的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其中较优秀的中等生,则可以在此基础上用共产主义德育目标加以引导。3、先进生的德育目标对他们,可确定高层次的共产主义德育目标,提出更高的共产主义德育要求,使他们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的一代新人,是他们努力成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断拓展进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乐于自我牺牲和奉献的共产主义先进分子。(一)德育目标以社会发展为依据教育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及其未来发展对年轻一代要求,是一项时代性与永恒性兼具的事业。德育目标必须以社会发展为依据,必须兼顾现实与未来两个维度,并求得二者的有机统一。(二)德育目标以主体需要为依据学生是学校德育的对象,同时又是品德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德育是一项对象性活动,德育目标作为教育主体对培养对象品质规格的设计和期望,它就不能不依据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体---学生自身的品德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三)德育目标以教育目的为依据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一个理论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理论表述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一最新的教育目的的理论表述中,完全属于德育方面的规定性的有“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和“德”四个方面的内容,学校德育目标必须从中进行分析和提取,从而制定出内容完整的德育目标。三、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一)德育目标应是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德育不仅仅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它更是塑造学生灵魂的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学校为社会输送得人才的品德质量与规格。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德育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是不相同的。(二)理想目标与现实目标的统一在德育目标的价值定位上,实现理想的目标与现实目标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德育超前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德育现实性制约着德育的超前性,使德育目标的这种超越性不能脱离现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可能,不能变成无本之木;德育的超越性又反过来制约着德育的现实性,使德育目标的现实性不能脱离德育目标的发展理想,从而使德育具有一种不断鼓舞人品德上进的功能。这样,德育目标既面对现实,又指向未来。四、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校德育目标的价值定向(三)外在目标与内在目标的统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德育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德育内因是学生品德形成的根本动因,德育外因是重要条件。“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强调外因为主的外在德育目标必须要与以强调学生内部动因的内在德育目标有机结合,方能使学生的品德得到良好的发展。(四)基础品质目标与素质发展目标的统一学校德育目标内容必须实现基础品质和素质发展的综合,以使德育的重心趋向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与交往合作,真正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养成文明规范的行为习惯,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在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品质方面都符合现在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一)德育内容缺乏现实性除德育内容必须科学、具有真理性外,还应具有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作用,这样的内容才能被接受。德育要有价值性,要求德育内容必须具有现实性,要在讲“超前”的同时更要讲“现实”。(二)对中国传统道德内容弘扬不够我们作为中华文化发源的本土,反倒对传统道德文化批判有余、继承不足,导致人们陷入道德虚无主义、道德行为失范、价值取向紊乱,这是值得我们在德育内容的筛选上深刻反思和引起高度重视的。(三)德育内容缺乏开放性1、对于借鉴别国经验,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互相交流融合不够。2、从国内来讲,我们的德育内容规定过死、缺乏弹性。五、现行德育内容的弊端分析学校德育所依托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已经不是一种表层结构的变换,而是深层内核的改变,德育内容怎样适应这一变化,重新作出调整,是一个事关德育成败的重大问题。(一)德育内容确定的原则1.德育内容的方向性原则这里的方向性原则,是指德育内容的政治方向问题。它要求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以确保德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勿从一个极端(单纯政治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单纯道德教育)。六、确定德育内容的原则和依据2.德育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德育内容是德育这项系统工程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对德育内容进行设计时,应考虑到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与动态性,使之能充分发挥德育内容体系的政治导航功能、世界观方法论的引导功能、人生价值观的渗透功能、道德的内化功能、法纪的规范功能。针对性:根据形势的需要和青少年品德心理的发展实际来确定德育内容,既有利于保持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紧密贴近实际使其富于动感和时代特色。依据层次性和针对性设定的德育内容,在排列顺序上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有具体到抽象。3.德育内容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内容既要有一个尊重传统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又要向时代与生活开放,不断从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创新中吸纳新鲜的思想道德养料,关注人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道德上的新问题,做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4.德育内容的高尚性和基础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高尚性,是指德育内容中能被少数先进分子所接受的那一部分,它源于基本品德规范又高于基本品德规范,它在整个社会道德生活中能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它代表着人类未来道德的发展方向。基础性道德是社会所有成员都应当具备的道德,包括社会公德、国民公德、法纪规范等。(二)德育内容确定的依据1.国家法律法规2.党和政府的决议中有关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决定3.青少年学生本身的精神需要4.人类普遍的价值观七、德育内容基本序列道德教育法纪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基础性层次较高的基础性层次高层次最高层次给德育和人的品德生成以理性对品德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方向性作用,它是所有教育内容的“定向器”具有重要的刚性规范作用,同时也是道德教育的重要保证整个德育内容的重要基石,没有它,其他各项教育将处于“空中楼阁”之境地。(一)德育的基本内容1.道德教育含义:是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地行为规范教育,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国民公德教育、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四个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它要求受教育者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力,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提高道德素养。具体内容:第一,要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第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第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第四、加强家庭美德教育第五、青春期性道德教育2.法纪教育法纪教育包括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主要是指对公民进行应具备的民主与法制观念和法纪规范的教育,使公民具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履行义务、依法管理各项社会事务的素质。纪律教育重点是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纪律的性质、意义与作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纪律观念,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主要内容:第一,自觉纪律教育第二,民主、法制教育3.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政治共同体(国家、社会及其所控制的学校教育)对其社会成员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政治文化的传输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和态度的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4.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对事物的思想观点的教育,属于认识范畴。广义的思想教育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思想观念的教育。狭义是指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世界观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教育特指:科学世界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具体包括科学人生观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和思想教育等。(二)我国现行德育内容结构性失衡第一、德育内容在系统结构中的相应地位不明确,主次关系不清晰,德育内容的重点不突出,甚至主次颠倒,用相对次要的德育内容冲淡乃至代替主要的德育内容。第二、在德育内容体系中,虽然重点内容比较突出,主次关系也比较明确,但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把重点内容变成唯一的教育内容,用重点教育内容取代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忽视了某些教育内容,造成了内容体系的不完整和内容结构的片面性失衡。(三)德育内容结构的优化构想改革与完善的内容结构,主要是对现有内容做作必要的调整和充实:保留现有德育内容中的基本部分,踢除那些与社会进步相背离的内容和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尽可能地压缩那些超越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增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新事实、新内容。德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内容结构的优化组合应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新内容结构应具备这样的特点:1、把满足社会需要与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结合起来;2、把继承优良的传统内容和吸收与借鉴富有时代内涵的国际优秀的德育成果结合起来;3、把当代的德育问题与人类未来的德育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