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治疗心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由于心的净化,一切都变得纯净。由于心的清明,一切都变得清楚。由于心的存善,一切都变得美好。一切事物的本质是我们的自心。虽然生理上的不平衡是个严重的状况,但是心灵上的不和谐才是更严重的苦因。诊断与治疗心灵疾病的原则与身体疾病相同,因为依一般的看法,心理健康和身理健康一样,都是要将不平衡的地方,调整为平衡。就相对的层面而言,完美的心里平衡,是要能够平息贪、嗔、痴、慢、疑。在相对世界里,这些因素总是存在那儿的,所以,如何找到方法维持他们完美的平衡是一件很基本的要务。心理健康就是能控制五毒,不让它们任何一者失控。若其中任何一项严重失控,疾病就随之而生,此人会感到极度混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实的。在混乱充斥的人生里,唯有时时保持一颗清明的心,平衡才于焉依止。生理治疗的艺术与心灵治疗的艺术是合而为一的。在西藏医学的传统里,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与身体疾病一样,都是用服药、生理治疗和食疗及生活作息的安排等。方法上当然会包括一些关于心理部份的特殊技巧,即为今之心理治疗法(psychotherapy)。在开始讨论治疗与治疗技术之前,必须先澄清一些西藏医学对于心灵问题的看法,它有别于西方。在进一步讨论治疗方法之前,对此差异有所了解是相当重要的。心理治疗是一种概念与方法,它是由众人生活在快速变迁、高科技社会中的产物。在西藏并没有像在西方所谓的心理治疗师。在那里只有一种治疗法,是融合在佛教的宗教、教育与家庭生活之中的。让一个人生活在一完整而自然的环境里,即是一种温和的治疗。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心理治疗蓬勃发展,以因应当今社会与旧社会传统,相当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角色的需求。当人们不能够生活在自然的生活状态里,而必须被孤立于自然的真实之外时,心理治疗就愈来愈被需要,以使人们得以应付新情境中的种种压力。生命周期里早年的经验,对于态度与行为的塑成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个历程开始于怀孕,从无助的新生儿开始,到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段期间,大约是二十年,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在这期间里,被他的经验所塑造,并深植在他这个人里面。一位怀孕的女性,若感到迷惘、情绪不佳或身体不好,则胎儿也会受到负面的影响。若是人们可以活得接近大自然,那么即使没有特别去注意,他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脉动。于是,不需要特别设计一门课,来教授大自然是什么,天然的环境早已经在那儿,被观察、被经验和被接受了。已开发的社会,人们在城市中长大,他们已经习惯于停止聆听大自然的节奏,所以,原本只是生命中很简单的事实,到后来他们必须大费周章的重新去发现。西藏人的习愦,当一位母亲怀有身孕时,人们会尊敬她的处境,会努力减经她心理与生理方面的压力。在母亲生下小孩之后,整个家庭的结构与生活方式都会支持婴儿在生理、情绪及心智上的成长。很自然的,祖父母、叔舅、堂表、姑姨等,加上父母亲,都会来照顾小孩,提供给小孩一个稳定而自然的成长环境。他们没有大型购物中心或高速公路等,他们与大自然为伍,他们知道花草、树木和动物。小孩看着母亲怎么挤牛奶,那就是他们早餐的食物。从一开始他们就是在大自然里,学习大自然的秩序。西藏典型的中产家庭,都有两个地方可以居住,一个是高地的聚落,夏天时居住;另一是低地的聚落,冬天时居住。家庭成员在不同的季节会分开住,然后又合在一起住,因为有些家庭成员只固定住在一个地方,而大部份的年轻人则是搬来搬去,他们在分离之时会经验到悲伤,而再度与朋友和亲戚团聚在一起聊天时,会感到高兴。西藏的儿童由亲戚处得到许多的关照,亲戚们提供了爱的环境,也提供一种纪律的环境。他们无时无刻不面对自然的真实状态。如果他们见到死亡,那就是一个真实的死亡。当一只动物死了,一位亲戚死了,或是他们看到某人生病了,这些都是真实的经验,是第一手的经验。死亡并不是只出现在方方的萤幕中的事,由演员扮演,他可以复活,在另一部电影里扮演另一个角色。西藏小孩成长的环境里,是没有这些错觉经验的。常见的教养小孩的方式,是如果小孩拒吃酸乳酪,妈妈就会解释给小孩听,母牛是怎么样产牛奶的,牛奶又是怎么样一步步的制成酸乳酪等等,所以请小孩再吃三汤匙,于是,小孩也从中学会了酸乳酪是怎么来的。小孩也知道他们穿的夹克是如何由绵羊毛皮制成的,或是山羊柔细的毛,或是其他动物的皮、毛。他可以看到母亲或叔舅们如何缝制衣服,说不定他也帮忙母亲们清理、剪裁,和纺羊毛呢!这些大自然的讯息,对于一个人内在的发展具有很深刻的价值。当一个人学习到必须要等上半年才能看到花开,由播种、洒水、发芽、长叶、结苞一步步的成长──所有这一切都要有固定的生长期──他会懂得欣赏事物在大自然中发展的节奏。个体渐渐获得深刻的体会,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这样的理解,建立了个体的能力,去接纳生命中其他种种事件的发生。它让个体了解生命短暂的本质,以及生命的周期是什么。要长大成人是需要时间的,去发现事物的功能也是需要花时间的。不过在大自然的环境下成长,这些相对的法则就变得清楚而易理解了。当个体了解这些生命的基础之后,就不再需要心理治疗师来告诉他这些。当真实、正确且清晰的知识,由宁静的大自然仁慈的给予时,人们就自然变得仁慈而有耐性,并且对事物运行的自然法则有所体悟。这不是说就不会有人觉得迷惘,没有疯子,但在比例上将是非常非常少的!尤其较之已开发国家社会中的人们而言,后者有太多的情绪不安。社会发展并不件坏事,问题出在环绕在我们周遭的环境发展太快速,即使在当今最全盘现代化的国家里,许多事物都不过是最近几十年发展出来的。这是最近才有的现象,发生不过百年,甚至更短。如果你比较近百年内发生的事,与近百年之前所发生的事,其差异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近代的变化或许相当于过去数千年的变化。生命的自然发展缓慢而持续,已经经历了数百万年,直到最近才突然地加速。如果我们对自己诚实,我们将感到庆幸,自己还没有精神分裂,而变成疯子。我们应该很庆幸我们还很健康,我们走得很快,不过似乎还跟得上脚步,就是这个实况为我们带来了心理学的发展和心理治疗。人们在变动的、人为化的环境里长大,所以很难去了解生命原本是很简单的。每件事对他们而言都变得复杂,尤其是像爱、关怀自己、关怀别人,保持平衡关系、纪律等等。有些基本的快乐、伤心、死亡、诞生等都显得复杂。纵使他们由许多的管道来学习,像书本、录影带等,这些内容探讨一些生命的关键性问题,但这却只是一种间接式的学习。他们也许阅读了上百本的书,但仍觉得迷惘。在自然环境中长大的人们,也许什么书也没念过,也许不知道怎么去解释爱、尊敬和仁慈是什么,但是他们却能感受,能知道这些原则,这使他们有安全感、稳定感。当代专业治疗师的产生,源自于现代社会人们的需要,去回答生命中重要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过去根本就不需要发问的。过去人们很自然就懂得的简单的事,现在都落到不确定的范畴里去了。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人们行事方法的显著差异,波兰人、西班牙人、希腊人、英国人、美国人、中国人、印度人和法国人基于他们文化背景不同之故,都有他们自身对于事物的看法。东方国家与欧美国家的人,对于事物观点上的差异,有时可以大到他们彼此不能互相了解。这不是件负面、或正面的评价,这只是一个事实。例如,西藏人很少表现他们的情绪,但在许多西方文化里,认为表达自己的情绪是恰当的行为。印度人对一位陌生人可能提出许多很个人的问题,对于印度人而言,这很平常,但对于一个西方人而言,这样问是很不礼貌的。同理,西方人的直截了当,也会令印度人感到同样的不适。在六十到七十年代,有许多西方的年轻人到印度去学东方哲学,有趣的是这些年轻人多来自富有的家庭,但他们到了印度却身着旧衣、不带相机,有些甚至不穿鞋子,对大部份不得不如此穿着,没有其他选择的当地居民而言,这种行为看来很奇怪,也很难以理解。当然,这些西方人是来自于科技先进的国家,他们也拥有许多物质方面的财富,但是他们却觉得那些东西太缺乏精神价值了,他们想要在印度找回那些在生命里被斩断的现实经验。抛开文化的影响,事实上每个个体心灵的本质都是相同的。人们在相对真实里拥有的元素是一样的,所以指导它们的原则也是相同的。文化的差异就像人的个别差异一样,都只是无限轮转流变与化现各种现象之变项的一部份,在佛教里就称之为轮回(samara,原注1)。所有的情境、事件、人格特质、动机、态度,平衡与不平衡,也都是轮回变数里的一部份,不论你在那一种社会长大都是一样的。这些变项的型态不断改变,但是它们都根源于五种主要的原因,也就是贪、嗔、痴、慢、疑。今日社会常见的负面态度中,最具有破坏性的,就是自怨(self-hate),似乎有很多人,很讨厌自己。这一点对于来自西藏佛教文化中的人而言,是相当难以理解的,在那里大家接受一个事实,就是每个人都太爱他自己了,爱自己超过其他东西。一般的看法是,所有问题丛生于对自己太执着,所以要练习去关心其他众生如关心自己一样。佛陀的教示,强调生命是苦,并告诉我们苦因为何,所以,我们要学着去除我执,不要把焦点上总是放在“我”(I)及“自我”(myself)上面,否则将会丧失明觉之心,或丧失去关心除了我自己喜欢与不喜欢之外的事物。强调生命是苦,并不是要人们哀怜自己,而是要帮助人们了解生命的实相,使他们落在情境中时,感觉会好一些。了解实相可以帮助人们接纳自己,并诚实的接纳自己的处境,如此才能进一步去改善这个处境。让人们对自己感到满意,这远比让痛苦又变成他们生活中的更多负面的因要好。正面的去面对他们在贪、嗔、痴、慢、疑上所犯的错误,并正确的知晓苦因是源自这五毒,那么他们就可以比较客观的来面对所处的相对世界。在此必须证清一点,即以上这些对于现代心理学的观察,是源自在印度成长的西藏人的经验,尤其是在喜马拉雅山区的锡金(Sikkim)及大吉岭(Darjeeling)地区;他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许多人有所接触,有亚洲人也有西方人。这些见解并非源自当代西方心理学的训练,而是源自西方人所谓的佛教心理学的背景。佛教里有个重要的信条,对于那些不能接纳自己的人,这个信条有治疗的效果。人们常常会对自己不满或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不能达到他们自我的期望,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弱点与毛病,这使得他们感到沮丧。事实上,看到你自己的缺失是一件好事,它总比你看不见这些缺点要好。然而,当你看到自己的限制,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弱点时,你又把它们当成是究竟的你,那么你就会对你自己,对你周遭的事物产生非常负面的看法。在佛陀的开示里,没有任何负面的事物是究竟的,也没有任何弱点是究竟的。所有负面的事物、短处和问题,都是相对的,是暂时的。在究竟意义上,任何事物都是完美的,在究竟上没有任何不完美的东西,知道和了解了这一点,便可以帮助人们不再去说他们恨自己。不管人们可能犯下多少错误,每个众生的究竟本性都是完美的,是正向的,它超越了肉身、人格,和变迁的外境,不论是在哪一个生命周期之中。假如你不知道你的究竟潜能是完美的,你就会想要去隐藏你的弱点,不仅在别人面前想隐藏,甚至面对自己也想隐藏。有些人玩些心里游戏来隐藏,有些人则以自毁的习惯来隐藏。人们若相信他们自己的负面就是故事的全部,那么他们可能会变得更糟──或变成酒瘾、药瘾,或某种形式的发疯──企图去忽略他们在相对真实中的不完美。谁愿意去承认自己在究竟上是恶的?如果你将自己的弱点看成是你究竟上的潜能,那你就完了,因为一切都没有希望了,你不可能改善任何东西。但是,当你了解到你的短处,只是相对的,是会改变的,那么你才有可能将你究竟的潜能展现出来,对于你自己是什么才会产生真正的信心。如此,你才能成为一个心胸开放的人,同时也能够很实际、很有动机,和很有效率的生活,你将会获得旣真实又真切的利益,活在你的生命之中相信并理解究竟证悟的本质。当然,在相对意义上你是不完美的,所以你必须时常关照到这一点,脑海里清楚这一点,于是透过不断的学习,多开展出一些正向的究竟本性,虽然在究竟的意义上,你一直都是完美的。这看起来有点矛盾,有点吊诡,但这矛盾正有助于思维和理解。佛教里有种修行方法,与心理治疗所设计的作法有点相似,也就是静坐(meditation)的训练。佛教徒的祈祷,有些时候也被当作是一种心理治疗。甚至依据某些指导原则来生活,就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