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家长和老师应该及早教给他们一些必要的安全常识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及良好的应急心态。提高学生们的防范意识,并使学生掌握一些自我防护的技能和方法,做到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冷静的处理学习一些自我防护的知识和方法,保护好自身的安全。小学生该如何进行自身安全的防护呢?一、不轻信陌生人1)家长不在家时,有人敲门,不要轻易去开,要从门镜或门缝中看看,如果不认识,绝不能开门。2)陌生人来电话时,如果家长不在家,不要告诉陌生人家中没有人,只告诉他家中现在有事,让他过一会再来电话。3)如果有人敲门买东西时,不要开门,只是回答“不买”;认为可疑时,可打电话报警,没有电话,可以窗户向外边过路人求援。4)不带陌生人到家中来,也不到陌生人家中去。5)不把家门钥匙挂在脖子上,也不要露在外边。6)放学回家时,如果一个人回家,而且家中又没有人,在开门之前应先看看是否有人尾随,然后再开门进家。7)放学时,如果有陌生人在一校门口接(或者就是家长、朋友让来接),不要跟着陌生人走,并把这种情况告诉老师。8)放学后排好路队按时回家。二、不贪小便宜1)不接受陌生人送的礼物、食品、文具等。2)不和陌生人去游乐场、文艺厅、公园等地去玩。3)不乘坐陌生人的汽车或其它车辆。三、要提高警惕1)遇到陌生人问路时,可以指给陌生人方向,告诉他怎么走,但不要为他带路,特别是偏僻的地方。2)如果遇到陌生人不怀好意时,要敢于斗争,但不能蛮干,要有智谋,必要时要高声呼喊,要注意陌生人的相貌特征。3)要记住自己家长的姓名、工作单位、电话,发生问题时,要及时和家长联系。4)晚上最好不要一个人出门去玩。四、遇到抢劫怎么办?1)当有人在你背后跟踪时,你要注意这可能是坏人要对你下手征兆,要立即改变方向,并不断地向背后察看,使跟踪你的人知道你已经发现他的企图;要朝有人有灯光的地方走,到商店、住户、机关等人多的地方寻求帮助;要记住跟踪你的那个人的特征,及时向分安部门报告。2)如果你遇到抢劫时,要胆大心细,勇敢机智,想法调动和团结身边的群众,同犯罪分子斗争。如果只有你一个,力量不如犯罪分子大,则更要冷静,损失不大时就“丢卒保车”以保护生命为原则。要尽量记住犯罪分子的身体特征,及时向公安保卫部门报告。3)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注意公共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把珍贵物品、现金放在教室和宿舍,如果遇到坏人坏事要冷静、机智,要敢于见义勇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及时敢于拨打110报案。五、受到不法分子侵害怎么办?中小学生受到违法犯罪分子的直接威胁和侵害,仅凭同学们自身的力量很难防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向公安部门报告。1)要保持冷静,不要害怕,尽量说好话,避免跟他们争吵,并向你认识的人求助。2)匪警电话的号码是110。这个号码应当牢记,以便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拨打。3)拨打110电话,要简明、准确地向公安部门报告案件发生的地点、时间、当事人、案情等内容,以便公安部门及时派员处理。(打报警电话是事关社会治安管理的大事,千万不要随意拨打或以此开玩笑。)4)如果一个人遭挟持,不要反抗,不要“硬碰硬”,但要记住对方的相貌特征,事后向公安机关报案。千万不要拉住欲跑的持刀歹徒不放,这样容易造成歹徒狗急跳墙,持刀伤人。家长如何为孩子营造交友环境信息来源:时间:2015-08-17点击数:12很多小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不是很擅长,不知改如何与人沟通,久而久之很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营造交友环境呢?除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孩子遇到交友障碍的最大原因就是“自身性格特质”。个性绝对是影响人际关系的主因,有的孩子害羞、没自信;有的希望获得肯定,却常看不到自己优点;有的小孩则太强势、不懂分享、不肯妥协,有的则个性太冲动、不能忍受挫折。“观察力”也是人际关系的一大重点,有些孩子个性上没有太大缺点,只因“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让人不开心的事”,常常无形中成为人缘不好的孩子。父母如何为孩子营造交友的环境?寒暑假时,可安排孩子参加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在竞争的环境下,通过营队与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相处,学习应对进退,与他人共同完成一个目标的团队合作。另外,可以与几位有相近年龄孩子的亲朋好友轮流组团,固定一个周期,例如每周或每月,带所有朋友的孩子一起出游,这么一来,孩子不但能学习跟父母以外的长辈相处,也有机会接触不同背景的小朋友,开启另一层结交朋友的机会,而家长间也有共同分享的话题,这方法对孩子及家长的人际关系都有很大的收益。孩子的生活圈狭小,父母的确需要花时间参与孩子的生活,帮助他们学习交朋友,建议家长有时要暂抛父母角色,不要只以权威态度叮咛孩子功课、健康等,有时必须化身为孩子的朋友,陪孩子一起玩乐,在玩的过程中,参与孩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了解如何跟朋友应对进退、分享等,而这样的方法,也能弥补儿童社交环境不足的缺憾。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信息来源:时间:2015-06-18点击数:5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探索自我的欲望和尝试,作为旧价值体系代表的父母、老师,就成为他们的主要反抗对象。青春期不叛逆的“乖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解决青春期问题。对于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很多家长都“谈虎色变”,只要一提到自家叛逆的孩子,就感到头疼不已。叛逆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叛逆是青春期的标签。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几乎都有过叛逆——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叛逆期是孩子发展的必经阶段。要正确面对孩子的叛逆问题,就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发展特点。一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成人感需要。青春期是除婴儿期之外身高增长最快的时期,孩子身高、体重迅速增加,性生理逐渐成熟,体型上越来越接近成年人。生理上的成熟使青春期孩子产生一种“成人感”,不愿再像小孩子一样对父母、老师事事听从,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于是便对家长、老师的要求产生叛逆情绪。二要了解孩子认知能力迅速发展导致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根据近代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青春期孩子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提高,使得他们开始对事情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开始对家长的言行举止加以审视,对家长不当的要求和表现开始反抗。三要了解孩子自我意识增强导致的自我探索。青春期孩子有强烈的探索自我的欲望,他们希望知道“我是谁”、“我跟别人有什么不同”、“我的优势与不足”、“我将来想做什么”等一系列涉及自身及未来发展问题的答案。这些探索和尝试对自己原有的价值体系加以批判,作为旧价值体系代表的父母、老师就成了他们的主要反抗对象。四要了解孩子脑发育不平衡导致的情绪多变、敏感。脑科学研究发现,控制情绪冲动的大脑前额叶从2岁到3岁开始发育,6岁达到高峰,之后在整个青春期都发育趋缓;而负责产生情绪、识别情绪的大脑杏仁核,则在青春期开始迅速发育。前额叶发育不足使得情绪控制能力较弱,杏仁核发育迅速使得情绪体验增强,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情绪多变而敏感,情绪常常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可能这一刻心情还“阳光明媚”,下一刻就“暴雨倾盆”;情绪反应剧烈,往往遇到一点儿小事就会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情绪体验非常丰富、细腻、敏感,跟家长意见不合时,很容易产生很大的情绪反应,跟家长发生矛盾冲突。五要了解孩子与师长关系疏离而与同伴更亲密的特点。在青春期之前,孩子一般与父母的关系较为亲密,父母是孩子情感和心理支持的主要来源,孩子与同伴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玩伴关系,不存在稳定的依赖关系。而到了青春期,随着与同伴相处时间的增多及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孩子与父母关系出现疏离,同伴逐渐成为孩子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主要对象,同伴关系代替亲子关系成为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叛逆对孩子未来发展很重要叛逆是由青春期孩子的成长规律决定的,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不叛逆反而是不正常的。从孩子一生的发展来看,叛逆其实是一个好的开始。第一好,叛逆是生理成熟、思维能力提高的表现。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生理发育成熟、认知能力提高,叛逆的产生需要以上二者为基础。叛逆说明孩子生理上成熟了,变得更聪明了,才有跟家长反抗的资本。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和思维水平提高的结果,是孩子成长的表现。所以说,叛逆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第二好,叛逆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同一性的建立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叛逆是孩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需要,是他们探索自我、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种途径。如果孩子一直很乖、不叛逆、不惹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同一性早闭”。这样的孩子未来往往缺乏主见,容易盲从,不喜欢改变,无法应对挑战。他们会回避变化和压力来获取安全感,当遇到挫折时,容易丧失目标和信心。第三好,叛逆是不良情绪的发泄途径。脑发育的不均衡使得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情绪问题。此外,青春期孩子面对更大的成长压力,他们在自我同一性的探索过程中会经历自我怀疑、混乱、矛盾与冲突,对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感到困惑、怀疑,这加剧了青春期的情绪问题。叛逆成为青春期孩子发泄不良情绪的一个途径。青春期的孩子如此敏感、情绪多变,如果他们把这些不良情绪全都掩饰起来,不叛逆、不发泄、不吐露,那么孩子的内心必然会堆积起大量的负能量。所以,叛逆是孩子疏导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方式。第四好,叛逆是对人际关系调整的一种适应。叛逆其实是孩子适应人际关系调整、成长为独立个体的一种方式。进入青春期,孩子开始疏离父母,更多地与同伴相处。这种人际关系的调整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在青春期之前,依恋是亲子关系的重要特征。而进入青春期之后,亲子关系发生变化,自主取代依恋成为亲子关系的突出特征。在青春期顺利完成依恋到自主的转变,对孩子未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十分重要,叛逆则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伴交往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怎样理解他人,这都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素质。心理学研究还发现,同伴关系对孩子成年后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中学阶段拥有充足的朋友、与朋友保持稳定而较亲密的友谊的孩子,到了成年期,往往人际交往比较顺利,且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很重要。顺利度过叛逆期的三个关键叛逆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好的开始并不意味着好的结束。叛逆对孩子的发展有利,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对孩子的叛逆放任自流。只有家长处理得当,孩子才能顺利度过青春叛逆期,才能在叛逆中成长。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长应该学会一些应对方式,抓住肯定、调整和对症下药这三个关键词。要肯定叛逆是孩子成长的表现。当家长遇到孩子叛逆、不听话、不配合、不沟通时,一定不要认为孩子叛逆是对自己威严的挑战,而要承认叛逆是孩子生理成熟、认知能力提高、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结果,是他们成长的表现,是一件好事情,至少是好的开始。家长不要盲目否定孩子的不守规矩,对孩子勇于自我探索的表现要加以肯定。得到父母的认可之后,孩子可能就不会那么叛逆了,起码程度不会更深。要以叛逆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养角色和教养方式。叛逆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家长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养角色,应该从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转变成陪伴孩子成长的陪伴者。陪伴,就意味着以孩子为主,父母处于非主导地位;就意味着一种无言的支持和认同,意味着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青春期的孩子出现叛逆问题,既提醒家长要及时转变教养角色,也提示家长前期家庭教育的失误所在,是家长改变教养方式的重要契机。心理学研究表明,权威型教养方式最有利于青春期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