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李春莲【摘要】班级管理研究是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进行得有效和高效。本文作者使用科学方法,编制完成《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为准确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提供了有效工具。【关键词】班级管理;编制《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班级管理属于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基层单位管理,班级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是否进行的有效和高效。具体说来,学校工作计划的落实、各项活动的开展要在班级中贯彻和实施,富有成效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拥有良好校风、学风的根本保障。国内当今的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怎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的社会教育大形势下,班主任老师能否执行好《纲要》精神,贯彻好“教育质量、学生减负、校际均衡、家校沟通”的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规划要求,把握小学生的特性与共性,展开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科学测量。如是,本文作者着手编写了这份《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一、资料的收集首先做的工作是在部分教师和学生中采取小范围调查和访谈,以获得据以提炼构建问卷初始维度的翔实资料。教师问卷的编制方面共做了三个调查:一是对班主任老师的个别访谈,二是以“我的班级”为主题的学生命题作文,三是对部分家长的访谈,根据访谈和作文的调查资料,构思、整理出管理理念、奋斗目标、规范管理、民主管理、个性教育、集体活动、心理优化、家校协调8个维度,编制了88个条目,如“开展多元评价和自我评价,多视角评价学生”、“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育”、“建立班级日志,每天逐项落实班级工作”等等,试测修改后,最终得到上述8个维度40个条目的“教师调查问卷”。二、具体维度的提炼和项目的编写2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学生是班级的主体和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家长是班级建设最主要的关心者。根据对班主任、学生、家长所做的三个调查,提炼出前面介绍的管理理念、奋斗目标、规范管理、民主管理、个性教育、集体活动、心理优化、家校协调八个具体维度。确定维度后,分别对每个维度进行具体描述,在每个维度下编写出11条描述项目,共88个分项目。这样,形成了班主任问卷的雏形。三、专家鉴定和试测修改我请心理测评老师鲁东大学的张光旭教授对问卷的修改做了专业指导,对初步编写出的项目进行内容效度的评定、修改指导语。请潍坊市潍州外国语学校的16位班主任老师不记名方式试测了这份问卷,然后进行项目分析和量表的结构分析。项目分析的标准有两条:(1)以各个分问卷总分最高的27%和最低的27%分别作为高分组与低分组,求出高分组和低分组被试在每题得分上的平均数差异,若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则该题剔除。(2)计算出每个题目与总分之间的相关,若该题与总分的相关较低,则剔除该题。根据这两项标准,修订后最终得到8个维度40个条目的正式问卷,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α系数在0.62-0.79之间,探索性因素分析表明上述8个因子可解释全部方差的80%,三周后重测信度为0.48-0.83。这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信度分析详见下面的表1。表1班主任问卷各维度的信度维度题目数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管理理念50.630.55奋斗目标50.630.74规范管理50.670.77民主管理50.780.62个性教育60.640.68集体活动50.790.83心理优化50.620.76家校协调40.710.63班主任问卷是从管理理念、奋斗目标、规范管理、民主管理、个性教育、集体活动、心理优化、家校协调8个维度来编制的,每个维度的构成项目如下:(1)管理理念包含1.9.17.25.33五题,(2)奋斗目标包含2.10.18.26.34.五题,3(3)规范管理包含3.11.19.27.35.五题,(4)民主管理包含4.12.20.28.36五题,(5)个性教育包含5.13.21.29.37五题,(6)集体活动包含6.14.22.38.40五题,(7)心理优化包含7.15.23.30.31.39六题,(8)家校协调包含8.16.24.32四题。班主任问卷中有6个维度都是5个题,只有个性教育维度包括6题和家校协调维度包括4题。计分方法:(1)其中有下划线的19.25.33三道题为反向计分题目;(2)每题以答案选择号记分,即“从不如此”记1分,“总是如此”记4分;(3)分量表分为该分量表中所有题目得分之和。下面的表2体现了班主任问卷八个维度分别包括的题目,具体问卷见附录一。表2班主任问卷各维度的具体题目维度具体题目题目举例管理理念1.9.17.25.33五题1.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能很大程度影响班级管理的实效。25.对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比较满意。奋斗目标2.10.18.26.34五题2.制定班级目标时会依次排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10.班级目标就是顺利通过学校的考核。规范管理3.11.19.27.35五题11.班级工作有布置就一定会有检查。25.对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比较满意。民主管理4.12.20.28.36五题20.能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4.学生参与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个性教育5.13.21.29.37五题5.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育。29.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集体活动6.14.22.38.40五题14.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组建学生社团,并让学生自己管理。38.经常开展校内、校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心理优化7.15.23.30.31.39六题15.理解尊重每个学生,耐心处理班级突发事件。31.让学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充满美好的期待。家校协调8.16.24.32四题8.利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力量,促进班级管理。16.有计划地把家长请进学校参加班级活动。4附录班主任问卷小学班级管理现状调查问卷(班主任卷)尊敬的班主任老师:您好!本问卷是关于小学高年级班级管理研究的内容,非常感谢您抽时间回答本问卷。您只需在您所认同的答案上画一个“○”,答案代号为:1=从不如此;2=偶尔如此;3=经常如此;4=总是如此本问卷采用匿名的方式,对您所提供的信息将严格保密,完全是为了学术研究之用,请您放心地如实回答。您的个人信息:性别(男/女),执教年级(五/六),学校所在地区(潍城区/奎文区/高新区)题目从不如此偶尔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1.班主任的人格魅力能很大程度影响班级管理的实效。12342.制定班级目标时会依次排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12343.班级管理要体现“严”和“细”。12344.学生参与制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12345.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采取有效的个性化教育。12346.班级活动的组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通盘的考虑和系统的设计。12347.教育学生彼此宽容、体谅,合作共存,避免破坏性竞争。12348.利用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力量,促进班级管理。12349.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做好班主任工作。123410.班级目标就是顺利通过学校的考核。123411.班级工作有布置就一定会有检查。123412.师生共同讨论后制定出班级管理制度。123413.理解和接纳学生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123414.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等组建学生社团,并让学生自己管理。123415.理解尊重每个学生,耐心处理班级突发事件。1234516.有计划地把家长请进学校参加班级活动。123417.班主任要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做好班级管理工作。123418.班级目标最主要的是在各项活动中争先创优。123419.班级制度是随意的,班主任口头说说就行了。1234题目从不如此偶尔如此经常如此总是如此20.能向学生学习,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123421.开展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多视角评价学生。123422.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活动小组,经常开展小组活动。123423.采取全员激励教育。123424.定期召开全员家长会,经常家访、打电话等方式联系家长,促进家校沟通。123425.对当前的班级管理现状比较满意。123426.优秀的班集体首要的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123427.让每个学生都明确班级的发展目标、前进方向。123428.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班主任做辅助参谋。123429.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123430.班级制度的语言表达中避免冠以“不准”、“禁止”、“惩罚”等字眼。123431.让学生知道班主任对他们充满美好的期待。123432.建立网上家校联系平台,进行便捷、开放、有益地交流。123433.完全可以取消班主任这个工作岗位,班级管理靠的是各方教育力量的齐抓共管。123434.班主任首先要上好自己的课,想办法使自己执教的学科受到学生欢迎。123435.建立班级日志,每天逐项落实班级工作。1234636.评价时征求学生意见,重视开展自主评价、自我评价。123437.后进生更需要班主任的特别关注。123438.经常开展校内、校外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123439.开展适当的爱情教育、性教育。123440.实行班干部轮流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担任某一职务的机会。1234参考文献1江光荣.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7.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01-40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89-5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5郭毅.班级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6孙运家.班级管理的金钥匙——评李学农主编的《班级管理》[J].人民教育,2006(23):19.7李伟胜.班级管理新探索:建设新型班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龚孝华.自主参与型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