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报告丹东市教师进修学院家庭教育课题负责人周宝利(笔名迟雅,高级教师)主持完成了全国家庭教育学会规划立项课题“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课题批号:Y20120403课题组主要成员:主持人:周宝利(笔名迟雅)成员:邱连波、李德友、路艳华、肖征、赫云燕、马文玉、杨朝丹、于慧琳、刘琦、王群、江锡琴、王慧敏、黄薇薇、周元永、孙文斌、王晓梅2015年10月26日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报告摘要: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如何防止家庭教育走偏?如何做到因材施教而又有规律可循?最有效的途径是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通过在家庭教育中引入心理技术,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升家庭教育质量,预防走进家庭教育误区;为家长排忧解难,为那些学习能力和社会功能受损的孩子带来转机。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孩子,家长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心理诊断技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偏,或者借助心理专业人员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本课题探究了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一些家庭教育中常见问题的规律,提供了诸多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方法,介绍了一些推进家庭教育引入心理技术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技术应用一、研究的问题(一)研究意义与目的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长作为其监护人,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足见其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每个家长有责任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高尚的人,变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前,作为特殊的时代,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相当热门的话题。本课题研究针对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态势和家庭教育中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忽视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心理技术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提出在中小学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一渠道,对家长进行以心理技术知识与方法应用为主的系统培训与指导,旨在推动心理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纠正家庭教育中违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错误行为,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如果家长普及了心理知识,还有利于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接受有效干预。如果这一途径可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而广之。此目标如果能够得以实现,全国的家庭教育工作将上一个层次,青少年的心理疾病发病率将会明显下降。这对于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是家庭教育思想观念层面的书籍和讲座。例如,是赏识教育还是挑错教育,是经验教育还是体验教育,教育需不需要惩罚,家庭教育的误区等。相关书籍比如陈建翔主编的《他们影响了一亿家庭——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十大教育主张》,还有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和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等。第二是家庭教育方法层面的书籍与讲座。例如,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相关书籍比如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日本铃木镇一的《早期教育与能力培养》,日本的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意大利的蒙泰梭利和德国的卡尔·威特以及英国斯宾塞等名家的作品,还有孙云晓的《好父母好方法——孙云晓23年家教精华》等。第三是孩子心理问题解决层面的书籍与讲座。例如,如何纠正孩子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何预防与克服考试焦虑,如何预防与处理亲子顶牛……相关书籍比如宗春山的《断乳----中国家庭亲子冲突剖析》,关承华的《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迟雅的《小学生心理案例集锦》、《中学生心理案例集锦》等。在上述三个层次中,第一、第二个层面的研究和成果比较多,而关于“问题解决层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且不显著。虽然也有相关的文章见诸于期刊,但是多数都是就着某一个小的方面进行的研究,研究得也不够深入。例如,《教育导刊》上发表的《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及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心理科学》上发表的《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四川教育学院学报》上发表的《现代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等。近年来,国外也逐渐认识到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心理规律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在认知和行为的心理预期,包括在道德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如美国的心理专家在儿童的早期养育阶段,注意引导孩子如何看到关于自己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以及在目标培养方面做了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德国教育和人类学博士冯纳斯基斯教授研究父母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国内一些家庭教育工作者,也陆续开始进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很多人取得了国家级心理咨询师或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执业资格,他们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家庭教育,批量地对家长进行心理基础知识的培训。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过程中,也将家庭系统排列和家庭心理治疗作为重要的心理技术应用于工作实践。(三)核心概念本课题中的“心理技术”是指:建立在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用于施加心理影响,实施心理诊断与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术。包括心理激励技术,心理放松技术,心理诊断技术,心理矫正技术,心理干预技术等。下面就着这些相关技术及所涉及的方法做以简单的介绍。1.心理激励技术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个人前进的动力从哪里来?很小的时候,比如三岁以前,动力主要来自于亲和心理。这种心理的倾向性,与遗传有关,也与早期教育有关。犹太人在孩子还不懂事的时候,就将书籍涂上蜂蜜让孩子啃,就是有意识第培养孩子对书籍的亲和心理。再大一些的时候,兴趣就会发挥作用。到了少年阶段及以后的青年阶段,理想目标开始发挥作用。确立了理想目标之后,毅力开始起重要作用。激励技术也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围绕这些年龄的特点来实施。激励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从需要入手进行激励;(2)利用兴趣爱好进行激励;(3)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激励;(4)通过确立目标进行激励;(5)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激励。2.心理放松技术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往往是过多地重视激励技术,而很少关注放松技术。一味的不断激励,容易导致学生强迫或者焦虑,因此,当发现孩子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就要选择实施放松技术。放松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深呼吸放松技术;(2)肌肉逐步放松技术;(3)渐进式放松技术;(4)音乐放松技术;(5)想象放松技术。3.行为矫正技术家庭教育有四个关键词:一是方向,二是激励,三是方法,四是纠偏。方向明确了,就要想办法增加孩子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动力,因此要不断地去激励。方法得当,事半功倍。不仅家庭教育要讲究方法,而且也要交给孩子为人做事的方法,学习的方法等。在前进的道路上,一旦出现偏离怎么办?无疑是要纠偏。纠偏是根据ABC理论等行为矫正理论,主要采用行为主义方法来纠正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下面这些方法,既可以用于激励,用于习惯的培养,也可以用于纠偏。(1)强化法: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孩子出现正确的行为时,予以物质奖励或者口头赞美,乃至传递一个激励性的目光。这样一来,正确的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明显增高。负强化就是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针对这个不良行为给予一个厌恶性的刺激,这样不良行为出现的频率会随之而降低。阳性强化法,是指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尽量多使用奖励性的语言和方法,少使用惩罚;多进行赏识教育,慎用挑错教育。因为孩子的很多行为往往是成对的表现出来,比如雷厉风行与磨蹭,细致与马虎,热情与冷漠,主动与被动等等,当我们强化孩子行为好的一面时,不好的一面自然就消退了。这样做,既可以激励孩子进步,又可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在纠偏方面,尤其强调阳性强化法。对于智力发育迟缓的儿童,微强化也很重要。(2)代币法:一般家庭习惯于用钱来激励孩子做事情,或者对孩子给予奖励。代币法是用一种东西来代替货币,对孩子实施奖励。比如,幼儿园里面用的小红花、小红旗等。运用代币法,在家庭中可以将代币的卡片写上面值,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时给予奖励。等到孩子积攒到一定数量的代币时,将其换成货币,用于孩子做主开展一次孩子特别喜欢的家庭活动。比如,去公园,去野餐等等。这样孩子就会主动地按照家长的培养目前去努力。等到一个一个的活动结束了,孩子的行为习惯也大体上养成了。(3)契约法:这是与孩子之间签订契约。可以与代币法、强化法联合使用。比如,一个叫小刚的男孩子,特别愿意打人,动辄就举起拳头。家长为此很头疼,老师与家长合作,与他签订契约,一周只打两次人,奖励一面小红旗;一周只打一次人,奖励两面小红旗;一周之内一次也不打人,奖励三面小红旗。不打人还能帮助老师、家长做事情,还给予更多的奖励。承诺等到小红旗的数量达到100面的时候,就可以加入少先队。在少先队中如果表现得突出,还可以推荐当升旗手。用这样的方法,再配合认知疗法,极大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很快自己就将愿意打人的毛病克制掉了。(4)贴标签法:每个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就是尽量在周围人的心目中保持一个一致性的形象。比如,有的人表现得优雅,有的人表现出粗野……贴标签法的主要特点是,给孩子贴积极的标签,不贴消极的标签。孩子会得到积极的暗示,为了保持在别人心目中的一致性,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他们会监督自己努力多做正确的事情,尽量不做错误的事情。(5)换位法:当孩子表现得比较逆反的时候,家长可以尝试运用体验教育,与孩子换一下角色位置。比如,让孩子管家,料理家务,让他们体会父母的辛苦和艰难,还可以体验到做事情的细致,注意保持家庭卫生。尤其是可以让孩子对钱产生一个完整的概念。知道家庭收支情况,懂得珍惜,懂得父母的不容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孩子体验过了,才能容易懂得珍惜。(6)创设情境法:就是通过创设一个情景,或者一系列情景,来吸引和激励孩子按照正确的人生轨迹前进。给他一座山让他们去攀登,给他们一个活动让他们去参与,给他们一个竞赛让他们去竞争,给他们一个问题让他们去寻求答案,给他们一个任务让他们去完成,给他们一个目标让他们去努力实现……(7)塑造法:也称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法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研究结果而设计的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行为型式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是操作条件作用法强化原则的有力应用之一。许多人都从电视上或亲眼观看过动物表演,许多动物的精湛表演令人惊叹不已。例如,海豚钻火圈,鸽子会按观众的要求啄击写有相应文字的木牌,黑猩猩能在电子计算机的面板上回答提问者提出的简单问题,并能用聋哑人的手势语表达自己的要求、判断和情绪体验等。这些复杂的行为反应并不表明这些动物真正懂得人的语言,更不意味着这些动物生来就有或可以在其生活中自然形成它们,而是在特殊环境中经过人的精心训练而学习得来的。训练这些动物所采用的基本方法便是行为塑造法,或称作“连续逼近法”。人类具有比动物高得多的学习能力。就人类的学习能力来说,许多新行为甚至无需通过复杂的行为塑造过程即可直接掌握。然而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不等于就一定能掌握新的行为型式。关于人类学习的许多研究表明,学习的效果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例如,动机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使一个人具有学习能力和适当的动机,也不是想学什么就能学会什么。掌握新的行为型式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何况人的许多新行为型式的建立往往意味着必须破除旧有的、习惯的行为型式。一个人的习惯行为,作为他的生活方式或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不良的习惯行为是不易一下子消除的,新的健康的行为型式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形成,更不可能一经出现便巩固下来,成为个体生活风格的一部分。在临床上,孩子的新的健康行为必须在逐渐摆脱不健康行为的同时一步步地加以培育和巩固。这就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