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材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分析摘自:《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从1996年开始,我国全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在培养目标方面,要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学、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小学《自然》课的改革,可以说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是最早的。在老一辈自然教育家刘摩耕先生的带领下,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在小学《自然》教学方面,在教学一线出现了以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师级的小学自然教育家,现在这批人已经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家。为什么要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适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一些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如多元智能理论、建构学习理论等),教育由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探究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以便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各国的科学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科学教育将由分科向综合发展,将有重视知识技能教育转向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素养教育。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要求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能独立阅读;八年级结束前具备数学的能力,包括代数、几何和基本技能;到18岁能够准备上大学;到2000年让所有学校教室都连接国际网络等。日本也明确提出:“国际间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竞争。”日本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学校中实施强化措施,进行科技立国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并要求日本国民增强“通过振兴科学技术,确保产业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的意识。以色列把教育视为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在幼儿园、小学施行“1998明天”五年科学教育计划,使得国民的科学素养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整个国家科技的发展。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包括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标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内容标准、科学教育大纲标准和科学教育系统标准等,为美国的学生制定了一整套学习目标,并规定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周至少1.5~2学时;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2.5~3学时;初中学生每天1学时;高中学生除每天1学时学科学知识外,每周还需在实验室里做2学时实验,以激发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科学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探讨自然和开发创造的能力。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2)过去的小学《自然》以大自然为认识的对象,落脚点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的知识,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通过《科学》课的学习,要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未知的东西,要解决问题就要采取一些方法、措施及通过一定的过程来完成。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叫科学。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科学家,基于这一认识要教科学,我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如蚂蚁是如何找到家的?孩子就要研究,这时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科学家是完全一样的。将自然改为科学就是把自然再向前推进了一步。小学的任务不是教知识,而是教孩子如何面对社会,适应社会。培养孩子们的“基础学力”----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如吕洞宾点金法),教孩子改善生活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是重要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这就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在培养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方面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教育部于2001年2月正式启动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并于当年9月在实验区试用。当时申请编课本的有25家,批准了3--5家。现在出版了的有教育科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与加拿大合作)三套教材。一、学校体育的身体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素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进行《自然》学科的学科教育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发生的本质变化。教材从内容的选择、组织到呈现方式都紧紧围绕培养科学素养的宗旨,努力摆脱以科学知识为中心旧有模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力争为他们将来成为一名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科学兴趣(求知本能)科学方法(探究核心)科学知识(概念核心)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全面关注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以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教材突出强调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努力将学生的学习建立在他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充分反映我国自然科学改革的成果,并积极融入世界科学教育改革的精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育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宝贵财富,应当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础,并反映到新教材中。同时,教材需要大胆地借鉴国外科学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操作方法,努力实现世界科学教育精华与我国科学教育的融合。二、国内现行《科学》教材共同特征(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编写指导思想。以往的教材大都是为教师而编的,重点解决“怎么教”,即教师怎样根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新的科学教材把重点放在了学生“如何学”这一点上,编写者都希望自己的教材能成为学生,“爱看、想看、看得懂、能照着做”的一本书,因此有人说:教材经历了从“教本到学本”的转变。这些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1、新教材都采用了大16开本,版面生动活泼、含有大量色彩艳丽的插图,还穿插有学生喜爱的动画小人做功能介绍,语言也一改过去那种说教式的抽象表达方式,采用了第一、二人称的儿童化语言,具体亲切,好象是孩子们自言自语或听朋友说话。课本中设计的一些实验、讨论和作业等小栏目上,侧重于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有的还特意安排了一些学生习作,以取得学生心理认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教材注意尽量选取那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或者熟悉、容易理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内容,尤其在引入教学方面,平易自然,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进科学殿堂,使他们产生一种“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的感觉。3、实验易做,材料好找,便于就地取材。在科学教材中,烧杯、试管、玻璃水槽等常见的实验仪器不见了(至少在1--2册没出现)而代之以可乐瓶、矿泉水瓶和洗脸盆之类,编者的初衷是照顾农村边远地区,这给科学实验多多少少带上了一层“玩”的色彩,孩子们又是最大的受益者:课堂上没有做或者没做完的实验,回家还可以照书接着“玩”。当然,温度计、量筒、天平等测量仪器还是少不了的,但教学仪器总量的大减,学具的随教材供应,无疑给教育界最富有的装备处和各级教学仪器站出了一道难题。(二)体现了以“探究”为中心的科学教育精神。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虽然是作为科学教育的五大目标之一提出来的,但它实际上是一种科学研究综合能力的体现。我国科学教材的编写者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它成为了一个亮点。1、在单元或课的设计中,力图体现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不少课的设计都部分或全部遵循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进行推测或假设一通过观察实验或查阅资料验证假设一处理数据、讨论交流成果、得出结论一运用结论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或再循环)”这一模式。尽管这种探究性教学方式在实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在观念上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它代表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方向。2、注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科学探究能力表现在发现和提出问题、作出初步推测和假设、设计简单实验或研究方式,搜集处理数据学会与人合作和交流成果等方面,教材通过活动,采用图示,文字框、旁白等方式,用很多篇幅具体指导学生怎样一步一步的进行科学探究。3、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自主发展探究能力。(三)教材注重了时代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加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内容,注意了科学与人文主义的结合。1、在小学科学可能的范围内,教材大胆地涉及到了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有所了解,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的合理利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2、重视环境保护教育,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把小动物(蚯蚓、蚂蚁等)“送回到它妈妈那里去”;采集叶的标本,要捡从树上落下来的叶子;还有纸的回收、“白色污染”问题的研究等等。3、在发展性方面,每种教材都开辟了一些拓展性栏目,如:“阅读与拓展”“科学在线”等。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另一方面,给了那些学有余力,学有余兴的学生以课后继续深入研究的机会。(四)、在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方面,教材编写者们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1、教材以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为主要目标之一,力图通过引人入胜的探究过程,通过对科学史上一些典型事例的介绍,培养学生对科学事业和科学家的向往崇拜之情。2、教材设计了许多表格,要求学生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对每一个观察和实验做出记录,尤其是对于那些要求较长时间完成的观察,要求持之以恒。三、各种不同版本的特色(一)、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教科版教材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教材之一,在各方面进行了许多宝贵的探索。该教材以学生探究能力发展为主线,围绕“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教学设计,讲究活动与活动之间的结构,注意从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展开教学,体现出非常前沿的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出以下特色:打开教科版《科学》教材,可以看出印刷极为清晰精美,几乎页页都是图文并茂,图画色彩艳丽,精彩纷呈,人物造型生动活泼可爱,十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教材充分发挥了在信息提供和激发学生兴趣方面的功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由于带有典型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教材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注意选择对学生发展具有更大意义的典型经历活动,并且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也注意了典型性,力图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提高科学课程的教学效益,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可获得更大的发展。注意选择对小学生发展有更大意义的典型经历活动,并且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学过程中也注意了典型性。3、编写者认为科学教材是由一个一个探究活动组成的,而活动是有结构的,强调1十1>2,即在一堂课中展开几个相互间有联系能互相促进的活动,其意义大于数个独立活动之和。教材中没有提出问题,而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和提出,这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明确要求,正是在这一点上,教科版的教材超越了其他两种教材,也正是这一点,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和教学难度都有提高,教师在每一节课要精心设计出“问题情境”和探索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探讨,这对每周16--l8节课的科学教师来说,无疑有一定难度。4、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编写者力图体现出“少而精、窄而深”(即所谓“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指导思想,要求通过连续的、有结构意义的探究活动深挖其知识内涵,对学生的探索过程行为和方式做出了具体而明确的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