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复习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11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新政协的召开;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4、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5、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6、“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框架】◇【知识链时间轴】◇【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新政协的召开:1、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参会: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人民解放军、人民团体、民族代表、海外华侨3、成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或人民民主主义国家;职能: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纲领性质:临时宪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北平改为北京,定为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公元纪年;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12(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北京。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②、逐步发展:1954年全国人大的召开,政协不再代行其职能,转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发展到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④、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⑤、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四)、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意义:宪法的颁行,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①、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②、目的: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平等地位与共同发展。③、法律保障:(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一项根本制度,同时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④、五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⑤、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文革”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10年未开,人民代表无法行使权利。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13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摧残:3、国家的法制被肆意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冤案、《宪法》成为一纸空文。(二)、教训: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是对民主与法制的野蛮践踏,使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严重倒退。B、“文革”留下的深刻教训是:必须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制度,深入持久地进行民主法制教育。三、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1、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及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⑵、平反冤假错案。昭雪刘少奇案。⑶、1982年11月,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⑷、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2、意义: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四、“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构想(理论)(1)、含义: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形成过程: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先建议在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宣布尊重台湾现状、争取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②、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叶剑英)。③、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④、确立: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一国两制”这一伟大构想,并获得大会通过。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实践)(1)、香港:中英会谈(1983年)——联合声明(1984年)——胜利回归(1997年7月1日)(2)、澳门:联合声明(1987年)——胜利回归(1999年12月20日)(3)、意义:①、洗雪了百年耻辱。②、开创了香港、澳门和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③、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④、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1979年,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并倡议直接实行“三通”。(2)、1987年,台湾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和经济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3)、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4)、1992年,两会达成就“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史称“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突破。(5)、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平之旅”,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同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国家分裂法》,为制止国家分裂提供法律依据。(6)、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拓展】:影响海峡两岸关系的因素:1、有利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两岸交流频繁,联系日益紧密;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两岸人民渴望统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等等。2、不利因素:台湾岛内的分裂倾向和国外的反华势力的干涉。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14必修一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限时训练)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文件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共同纲领》①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年宪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我国根本制度的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③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下面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D)职务党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共产党1329126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9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标志。但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在亲自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及监督权之余,将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审判权、法律监督权等分别委托给政府、法院、检察院,而全国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则必须对选出的代表、委托的国家机关进行监督。这体现了(A)A.“双重委托,双重监督”的原则B.直接民主的原则C.民主集中制的原则D.民主代议制形式4.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种自治区同民主集中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地,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通过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①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②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④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和民族团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原因在于(D)①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②双方有长期团结合作的历史③各民主党派已成为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党派④各民主党派可以发挥对共产党的监督作用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1954年6月,周恩来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说:“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下列事件体现了这一精神的是(D)①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②参加万隆会议③迎接尼克松总统来访④提出“一国两制”构想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④D.②③7.周恩来多次指出:“与苏联结盟只是政治方针,不是倒向苏联怀抱……在战略上是联合,但战术上不能没有批评。”这主要是因为(C)A.中苏两国制度性质相同B.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形成C.中国坚持独立自主方针D.二战后亚非国家的支持8.邓小平在谈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时提出:“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2015届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资料-必修15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在这一精神指导下的外交活动是(A)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中英经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9.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表明新时期中国外交(C)A.积极参加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B.反对霸权主义C.实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D.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合作10.美国中华会馆主席张自豪说:“1997年有30万港人移民出外,但在这十年间,回流香港的人潮又高达30万,即是说当年外流的港人在十年当中陆续回港。”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B)A.中央政府的支持B.“一国两制”的保障C.经济全球化的深入D.投资环境的好转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1题20分,第12题20分,共40分)11.民主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下图片是历史的见证。参照示例,在图(b)和图(c)中任选一幅,配写解说词。(10分)图a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图b1945年8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