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发展小学语文教材跟其他学科教材相比,它发展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继承性,一是时代适应性,我们要了解过去是为了现在和未来。“源远流长”:说明了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继承性。现在的教材编的好坏,不是从天而降的,也不是凭少数编辑人员的主观意图编写出来的,而且总结了我国语文教学实践的历史经验,去粗取精,弃短扬长而演变过来的。例如,我们现在识字这一部分的教材采用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的编排方法;这就是我国古代的识字采用集中识字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古代蒙学在历史上深入人心,历久不衰。兴办学堂后,吸取外国母语学习的经验,根据儿童兴趣采用分散识字的编排方法。这样,基本上解决了我国的汉字是方块字,结构复杂、形体各异,且有多音字,难学、难记、难认问题。所以,我们研究语文教材,必须重视语文教材的历史继承性这个特点。“历尽沧桑”,说明了语文教材的时代适应性。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教育。反过来说,语言文字作为社会的交际工具,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须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语文教材,作为进行语言文字教学的依据,也就理所当然地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之服务。我国自周、秦到清末,一千多年中,语文教学是以“三纲”、“五常”“忠君”“尊孔”为宗旨的,因而小学语文教材相对稳定;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开始解体,逐渐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打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学校增加一些外语和自然科学的课程,但语文教材没太大变化。1911年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教育上取消了“忠君”“尊孔”。语文教材进行一次重大改革;国民党统治时期,语文教材因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儿童本位,还以法西斯主义的内容为中心,竭力宣扬封建主义的“本位文化”和“固有道德”;全国解放以后,语文教材进行多次有效的改革,适应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总之人们可以看到。当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保持相对稳定的时期,语文教材也就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即使有些变动,也是缓慢的;当社会政治经济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语文教材也就相应地发生急剧的演变,这种演变是十分明显的,而且带有根本的性质。这种时代的适应性,是语文教材的又一特点。为了更好地研究小学语文教材的现状和发展,我们要了解它的历史发展变化。一、建国以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一)蒙学读本(1840年以前)我国古代儿童进的学校叫书馆和私塾或是蒙学,基本课程是识字、写字,所用的教材叫做“蒙学读本”。其中流行广而且影响大的主要有《急就篇》《千字文》《百家姓》。(1)《急就篇》系西汉元帝时的史游所作。成书时间约为公元前40年。《急就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生字的密度大。全书共2144个字,其中重复字335个,共计单字1809个。第二,整齐押韵,便于记忆。编写方法采用了三言、四言、七言韵语,读起来上口,儿童容易记忆。第三,包含比较丰富的知识。两千多字分三个部分——“姓氏名字”、“服器百物”、“文字法理”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有助于儿童增长知识。第一部分用三言,如:宋延年、郑子方、卫益寿、史步昌。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是七言,如:稻黍秫稷粟麻禾亢饼饵麦饭甘豆羹砥砺身智能通达多见闻这部识字课本流传使用了很长时间,并且对后蒙书的编法有很大的影响。(2)“三、百、千”。《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长兴嗣编的,成书于梁武帝大同年间(公元535年-公元543年)。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开头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说起,接着分别说了天地、历史、修身、处世、务农、读书、饮食、居住、园林、祭祀等。第二,语言方面,整齐押韵,便于儿童诵读。一千个字基本不重复,都是古书上的常用字。(0)回复1楼2007-04-2715:48举报|duanbowang吧主11《三字经》相传是宋代王应麟所编。共1140个字。是用“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开头的这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内容上所涉及的方面更为广泛。既讲了教育的重要性,又讲了“习礼仪”;既介绍了多方面的知识,又讲了读书的方法、次序等;既讲了历史发展,又推举了一些勤奋好学的事例,激励儿童上进。如: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子不学非所宜幼不觉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稻梁粟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大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易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第二,语言上用整齐的三言韵语,读起来上口,便于背诵。《百家姓》的作者不详,我们所熟悉的“赵钱孙李”开头的那一种,是宋人编的。用宋朝皇帝的姓打头,算是尊国姓。它主要特点,从内容上看,全部是意义上没什么联系的姓氏;但从语言上看,400多个字用四言韵语编写的,读起来流畅和谐,儿童易记忆,而且有应用价值。总之,“三、百、千”形成一套相互相合,相互补充的儿童识字读本,三本合起来共2720个字,符合儿童初步识字阶段的要求。从所编的字的内容来看,也比较符合“日用”“见闻”“义理”适应儿童求知的需要和兴趣,成为启蒙教育的主要教材,流行时间长。此外,还有用于阅读训练的韵文《千家诗》,它也是宋元时期至明清两代十分流行的蒙学读本,从明代开始有些私塾读物还加上插图说明,使儿童“易知文义并能“望图晓义”。当然,我们应历史地认识“三、百、千”内容的缺点,如自然知识很简单,有些封建的伦理道德等。(二)国文教科书(1907《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规定的授课科目,开始见于法令)1906年已有国家设立的教材编篡审查机构(编译图书局),并且颁布了《教科书审定办法》,实行教科书审查的国定制和审定制。1904-190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为初等小学用的《最新国文教科书》,共十册。还编了供教师使用的各章课文的讲授和详解。编者是维新派的吴眺、张元济、高凤谦、蒋维乔等。这套教科书的主要特点:(1)以识字为主,简易字在前,繁难的字编在后,选取言文一致的字;(2)内容上以切近儿童生活的编在前,离儿童生活远的编在后。(3)在阅读上有个大体安排,识了字再读句子,读了句子再读篇章。(4)全书各课皆附有精致图画,并与课文配合,借以引起儿童的兴趣。《最新国文教科书》当时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由于时代问题,内容上有封建的忠、孝、仁、义、尊孔、崇道和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三)《国语教科书》(1920-1949)1920年北洋政府明令改“国文”为“国语”,教育部通令务国民学校,今后教科书一律用语体文编写。小学语文进入了《国语教科书》阶段。(1)1920-1927年间的国语教科书(前期)。从1920年以后所出版的小学教科书都采用白话文编写。教科书由各家书坊自行组织编写,教育部统一宝宝。经审查的国语教科书,计有21套。如:《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新法国语教科书》、《共和国教科书》《新式教科书》等等。它们的特点是:①用白话文编写语文课本,这是我国教材史上的重大发展;②增强了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以儿童文学为主,增加物话故事材料,扩充儿童的想象,唤起儿童的兴趣,如《新学制国语教材书》第一册第四十课:猫欢喜,一只老鼠到嘴里。狗欢喜,两根骨头丢下地。鸡欢喜,三个小虫一把米。羊欢喜,四面都是青草地。人欢喜,五个朋友在一起。③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增加反帝反封建、热爱祖国的内容。所编入的课文,有的揭露匪盗、军阀、列强的罪行,有的称颂爱国历史人物,有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等。如《波斯国王的新衣》《黄金梦》等反封建的;《童子列因的伟绩》等反帝的;《从军五更转》,《别弟》等反军阀内战的;《苏武牧羊》《文天祥》等称颂爱国历史人物等;还有游记,诗等赞美祖国河山景物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材。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也存在一些缺点,如①不适当地强调儿童文学化,大量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编教材(即所谓的物话),低年级的教材几乎全部用物话来写,不利于体裁多样化,因为物话固然可以使语文教材编的活泼、生动、趣味隽永,避免枯燥、呆板但这只是文学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时唯一的表现形式。其实儿童是生活在人类社会里的,语文教材应该更多地反映人类社会的生活。物话分量要适当。②受美国杜威“儿童本位”理论的影响,语文教材不适当地强调趣味性,如《母鸡孵蛋》等这类课文,有些虽有常识性,但主要是开玩笑性质,为儿童增加一些笑料,并没有什么教育意义。致使教科书庸俗化。③忽视民族特点。此时中国改革学制,由模仿日本转向模仿美国回复2楼2007-04-2715:48举报|duanbowang吧主11一些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学者如胡适,大肆宣扬杜威的实用主义学说,主张“全盘西化”,小学语文教材表现在忽视汉字特点,先识字后阅读的经验,而却以儿童文学为主相标榜,把方块字的教学与拼音文字教学相等同;二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翻译美国、英国的内容太多,难免喧宾夺主,冲淡了民族特色。④教材内容既有反封建的一面,又有肯定封建,美化地主,丑化劳动人民的一面。(2)1927年-1937年的国语教科书。1927年-1937年小学教科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政府的国语读本,另一类苏区政府国语读本。①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读本。这个时期的国语教科书编审,是“审定制”和“国定制”并存。“审定制”是指编辑教科书允许自由竞争,但必须经过审定组织的审查。审定组织由国民政府教育部聘请人员组成。“国定制”是由国民政府规定内容,组织编辑成书。这一时期的小学国语教科书版本甚多,主要有:《复兴国语教科书》(沈百英、沈秉廉编,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主要优点是:注意运用图画;用故事及其他文艺形式介绍自然科学常识。不足之处是:物语太多,有不健康的内容;方言和地方性图画过多。《开明国语课本》(叶圣陶编的,开明书店出版)这是当时编得较好的一种国语教科书。分为“小学初级学生用”和“小学高级学生用”这套读本突出了“儿童本位”,有浓厚的“儿童文学”色彩。全书图文并茂,教课成单元,单元又互相照顾,这种编辑体系有利于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便于教师教学。《国语新读本》(吴研因编,世界书局出版)这套读本内容上虽有消极的因素,但也有反帝、反封建、反殖民主义、反侵略的进步因素。课文前面有“前言”,后面有“问题”,对学生的读写有启示作用,这是此书编排形式上的一个特点。②苏区政府小学国语读本苏维埃政府明确宣布:在苏区小学里,禁止使用基督教的书籍、国民党文化书籍和《四书》《五经》等作教材,要求各地小学使用苏区政府组织编写的教材。苏区国语读本有如下几点特点:第一,密切联系土地革命战争的实际。宣传革命道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人民的罪恶,鼓动人民参加红军。如《为什么要革命》《谁革谁的命》《红军好》等课文。第二,密切联系生产劳动和苏区群众生活的实际。如《兴国耕田队的组织和工作》、《儿童捉虫队》、《慰劳红军和欢送工军》、《堆肥》、《种菜》、《眼的卫生》、《种牛痘》、《兴国检查路条》等。第三,注意儿童特点,形式多样,通俗生动,有文有图。(3)1937-1949年间的国语教科书。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小学国语教科书也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国民政府国语课本,一类是的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小学国语课本。①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课本。这个时期的国民政府小学国语课本基本上是沿用战争前各书局编印的但删除了童话、物语的课文,代之以“本位主义”“固有道德”“三民主义”“党化教育”的内容。这段时间,小学国语、常识两科混合教学,把教材合并成为《国语常识课本》,这个课程的改革,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它的主要特点是:第一,常识国语配合编辑,以常识教材为主,以国语教材联络;第二,常识教材用图、表的形式来表现,附以简要的注释;第三,教材排列注意时令环境,以利教学。此时的小学国语课本是以阅读为中心编写的。在内容上,课本注意体现教育目标。在语言上,采用国语;在语句、描写、结构、体裁等方面都依明确的要求编写;各学年应用生字、词类,按部编分年字汇、年词汇安排,各课生字分配大体均衡;各学年应用的方法,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图画方面,各年级图与文字有一定的比例。在编排上,中低年级每课、每单元后附有问题和练习,高年级附有简单实用文格式等;课后酌情附加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