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周末练习1.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可以定向积累微小有利变异的是()A.定向的变异和自然选择B.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C.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D.自然选择和遗传2.右图中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3.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下列哪个过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这一基础()A.DNA→DNAB.DNA→RNAC.mRNA→蛋白质D.转运RNA携带氨基酸4.下列观点,哪项不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A.种群是进化的单位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隔离导致物种形成5.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种群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后代,同一物种的个体间也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C.种群的基因频率总在是不断的变化发展,物种的基因频率往往保持不变D.物种基因库的基因一般不如种群基因库的基因丰富6.下列关于基因频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某种群中某基因的突变率B.某种群中某种基因的出现比例C.某种基因在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称为基因频率D.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27.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原因包括①突变②基因重组③自然选择()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8.某豌豆的基因型为Aa,让其连续自交三代(遗传符合按孟德尔遗传定律),其第4代中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是()A.基因频率变化,基因型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不变化,基因型频率变化C.两者都变化D.两者都不变9.某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下左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繁殖成功率低的个体。则该种群经选择之后,下一代中三种基因型频率的结果最可能是()10.下列实例中不属于生殖隔离的是()A.玉米的花粉落在大豆柱头上不能萌发B.东北虎和华南虎由于地理原因不能交配C.马和驴杂交所生的骡高度不育D.不同种类的昆虫雌雄个体之间通常不能交配11.马达加斯加岛与非洲大陆只相隔狭窄的海面,但两地生物种类却有许多不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他们的祖先不同B.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C.变异的方向不同D.岛上的生物未进化12.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同种群的生物肯定不属于同一个物种B.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生物功能,能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个体C.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D.在物种形成过程中必须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13.通过化石的研究表明,恐龙等生物曾在地球上生存过较长一段时期,但后来灭绝了,能够理解这些物种短暂生存的最充分理由是()A.这些物种不会发生变异B.恐龙与环境斗争的结果使恐龙发生了变化14.下图表示4种不同森林环境的树于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000只白色的和1000只黑色的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该城市附近的树干很可能类似215.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错误的是()A.物种是形态上类似,彼此能交配的,要求类似环境条件的生物个体的总和B.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的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C.区分物种有多种依据,但主要是看有无生殖隔离D.不同物种的生物若生活在同一地区,也会有基因交流16.若一个群体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A.这个性状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此性状的纯合体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17.若是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90%,Xb的基因频率为1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比例依次为()A.1%、2%B.0.5%、5%C.10%、10%D.5%、0.5%18.在某一人群中,调查得知,隐性性状为16%,问该性状不同类型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按AA、Aa、aa排列)()A.0.360.480.16B.0.480.360.16C.0.160.480.36D.0.160.360.4819.已知人的褐眼对蓝眼是显性。在一个有30000人的人群中,蓝眼人有3600人,褐眼人有26400人,其中纯合体有12000人。那么,在这一个人群中A和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A.0.64和0.36B.0.36和0.64C.0.50和0.50D.0.82和0.1820.有一只雌蛙能产4千个左右的卵,卵受精之后发育成成蛙的,只占这些卵的5%左右,这种现象在自然选择学说中叫做()A.过度繁殖B.生存斗争C.遗传变异D.适者生存21.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52人,820名男生中有患者65人,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A.4.4%B.5.1%C.6.8%D.10.2%22.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下列生存机会最大的种群是()A.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B.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C.个体最大的种群D.个体最小的种群23.生物进化中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主要有利于下列哪种情况的生物生物进化()A.幼小生物B.生物个体C.生物细胞D.生物物种24.1937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栽培,这里气候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的产量很3低,但经过若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对这一事实作出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C.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环境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25.20世纪初,美国从印度引进大陆棉,由于检疫存在问题,使印度棉铃虫流入美国,下列关于这一问题的预测,不正确的是()A.短时间内,印度棉铃虫和美国棉铃虫是两个种群B.长时间后,美国棉铃虫可形成一个新物种C.现在的美国棉铃虫和印度棉铃虫可自由交配D.现在的美国棉铃虫和印度棉铃虫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26.有一个老鼠种群,最初生活在一个地域,一条新建的高速公路将该种群分为A和B两个种群。如果A种群生物的地域发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变化,而B种群地区没有,种群A进化的速率很可能是()A.最初比B慢B.最初比B快C.与B相同D.开始比B慢然后比B快27.下图横坐标为纬度变化、纵坐标为温度变化,下图中4个不规则的图形Ⅰ、Ⅱ、Ⅲ、Ⅳ4种不同的生物的生存范围。若环境变化剧烈,则物种有被淘汰的危险。()A.ⅠB.ⅡC.ⅢD.Ⅳ28.生殖隔离的形成包括①动物因为求偶方式和繁殖期不同造成不能交配②植物因开花季节和形态不同而不能交配③动物胚胎发育早期死亡④产生的杂种后代没有生育能力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29.下图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图中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产生变异,带有两条短线的箭头被淘汰的变异个体。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请你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上图物种形成的基本过程,用文字归纳为三个基本环节:、、。(2)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_____。(3)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_____。(4)用字母表示物种形成的过程:。(5)用字母表示自然选择的方向:。30.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1)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4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___(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____________实现的,(3)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桦尺蠖的体色受—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科学家研究发现在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SS基因型个体占4%,ss基因型个体占94%,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煤烟污染了环境,s的基因频率降低,S的基因频率提高。请回答(1)19世纪时,桦尺蠖种群中S和s的基因频率分别是。(2)工业革命后桦尺蠖种群中s的基因频率降低的原是。(3)上述凋查研究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但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由此说明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32.下图是对某甲虫成灾的马铃薯地块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请分析回答:(1)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的结果。在这里杀虫剂是因素,而内因是。(2)使用杀虫剂后均有少数甲虫生存,其内在因素是。(3)曲线回升是通过与之间的来实现的。(4)根据图示,写出提高杀虫效果的有效方法是。33.生产生活中,由于长期和大量使用药物,致使许多细菌、害虫、农作物等产生了抗药性,并使抗药性在群体中很快蔓延。(1)细菌抗药性的产生和扩展首先是由于细胞质中的发生了。(2)有些杂草对除草剂也能产生抗药性,这是由于除草剂不能再与叶绿体基因独立编码的一种与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质发生亲和,因而不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该种抗药性的遗传特点是。(3)生产上运用化学杀虫剂杀虫,常导致害虫再度大爆发。除因产生抗药性外,生态学原因还有(4)能抗棉铃虫等的抗虫棉的生态效益显著,有人认为抗虫棉就是无虫棉,不必防治害虫,你是否赞成这种说法?(说明理由)5参考答案1-5.DBABA6-10.BDBBB11-15.BCDAD16-20.ABAAB21-25.CBDCC26-28.BAD29.(1)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于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失败而被淘汰。(3)ABCD(4)ABCD30.(1)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某些害虫具有抗药性变异。(2)这种抗药性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使害虫种群的抗药性增加,种群数量增多;选择;定向;生存斗争(3)会使害虫种群产生抗药性,不能有效的控制害虫数量(4)改用了其他种类的农药31、(1)S=5%s=95%(2)环境选择黑色个体,淘汰浅色个体。(3)不定向、定向32、(1)自然选择、外界环境、遗传和变异。(2)甲虫的变异是不定向的。(3)甲虫、杀虫剂、生存斗争(4)杀虫剂Ⅰ和杀虫剂Ⅱ轮流使用33、(1)质粒(或DNA)基因突变。(2)母系遗传,后代无一定的分离比。(3)害虫天敌的大量死亡。(4)不赞成,抗虫棉不是什么害虫都能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