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必修3第5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潮流一、高考扫描导入近代前期的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半殖民地道路上沉沦。为“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各种思想流派或同台献技,或你方唱罢我登场,使思想界乱花迷眼,新论迭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创新是孵化器。这些思想(方案)或从传统思想吸取营养,或从西方借来药方,或东、西叠加,致力于救亡图存,发展中国,共同指向现代化。回望近三年的高考题,大多借助文献材料来考查这些思想(方案)的时代特征,形成原因,特定内涵,名家名篇,历史影响和历史评价。近三年高考2011年:5题;2012年:6题(其中大题4个);2013年:7题命题趋势本专题常常以文字材料为载体考查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注意传播等主干知识,主要考查能力目标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选择题的难度中等偏上。如2012年北京文综第16题、2012年天津文综第3题。多引用思想家的语录或史学名家的论著及重要学术观点等作为材料,设计新情境,整体考查中国近代前期思想解放的历程,并注意与西方启蒙思想相联系,如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2年江苏单科第32题。2014年会延续这一特点。备考指南首先应熟记本专题主干知识,其次可以从新史料角度分析不同时期思想解放的特点二、复习指导1.学习本专题要抓住一个主题、三大特征、四个阶段。(1)一个主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其实也就是要解决“中国向何处去”这样一个历史课题。(2)三大特征: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3)四个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②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③从1915年到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④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2.近代中国思想变化的速度极快,要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来理解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3.比较法是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既包括横向的、也包括纵向的。通过比较,准确掌握历史事物的特征。4.近代中国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学习时注意列表对比不同阶段(派别)的思想,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5.本专题的基本线索:先进的中国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体上经历了“开始传入——正式传播——争鸣论战——广泛传2播”的历程,这一线索能提供较为清晰的历史脉络;诸多人物、文章和刊物,也可连缀到这一线索之下。三、知识结构四、重难突破1.“开眼看世界”:(1)背景①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中国与西方的联系也日益扩大,读书人大多远离社会现实,清朝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中不能自拔;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国打得一败涂地,使贵华夏贱夷狄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②有识之士(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在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下,面对现实,面向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③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人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增多。(2)概况①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带头起来反抗西方殖民主义的民族英雄,他打破以“天朝”自居的妄自尊大和闭关锁国的保守思想,了解外国情况,吸收新事物,他一面积极备战,增设西洋大炮,一面积极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情况,设译馆,辑有《四洲志》等。②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款夷”“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即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3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3)意义(影响)鸦片战争前后兴起的新思想,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探求强国御侮之道。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背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③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2)体用之争:围绕是否要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的问题,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洋务派继承和发展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倡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化主张。他们认为当时面临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仅仅依靠“祖宗之法”难以自立,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只有“力师西法”,采用西方的实用科技,才能“自强”、“求富”。顽固派则以传统文化的卫道士自居,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反对“西学为用”、“师事夷人”,主张原封不动的维持既有的政治文化格局。(3)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们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斥责顽固派的守旧言行是抱残守缺、“愚昧误国之举”,热忱为学习西方拓展前进道路。他们中有的人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有的以商股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王韬、郑观应是这一派人物的代表。社会上逐渐形成“皆以通达洋务为能事”的风气。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上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4)结局:“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5)“中体西用”的特点①“中体西用”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②“中体西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6)多种史学范式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①从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②从现代化范式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③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④从文明史范式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4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3.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冯桂芬。内容: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政治——方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评价:这些主张对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到了启蒙作用,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但未能形成系统和付诸实践。2)维新思想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以来)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逐渐壮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先进人士认识到改革制度的必要性。代表人物及思想: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梁启超,突破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谭嗣同。用资产阶级自由平等观念,极力批判专制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堪称维新运动的勇士。严复,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这次变法虽然很快就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维新思想的影响:①维新思想是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产生发展的,它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主题和政治要求。②是先进中国人西方学习进一步深入的表现,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③维新思想极大的冲击了封建思想,动摇了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④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它并没有彻底批判封建传统文化。4)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特点①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②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5③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成因①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②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5)评价:反帝反封、变法图存,追求民族独立富强,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政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