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第一单元要点阐述及分课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二、课标点击一、史事经纬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的局面概念:“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相发表不同见解背景: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思想文化上“学在民间”派别代表:道家(老子、庄子);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历史影响:奠定中国文化基础;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子思想:仁(政治上);教育上:有教无类勃兴:春秋末期孔子生平:勤奋好学、政绩显著;著书立说、创办私学代表及主张总结和改造:战国时期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结果:体系更加完整地位及观点:儒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和法治评价:综合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积极合理成分进行改造,更适应社会需要,战国后期成蔚然大宗遭沉重打击: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焚书坑儒”独尊:西汉背景面对严重的社会问题,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经过:汉武帝全面肯定。(启用儒者参政;中央设立太学、地方各郡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新儒学形成生平方法: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改造者:董仲舒内容及作用“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发挥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三纲五常”确立为人处事道德标准“君权神授”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有利于加强君权结果:儒家思想成正统思想,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魏晋南北朝:面临挑战,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更辉煌隋朝:“三教合归儒”唐朝:三教并行,儒学吸收佛道精神,《五经正义》成儒学经典标准读本宋明形成儒学新体系:理学宋朝程朱理学北宋二程: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仁是与万物俱生的;南宋朱熹地位:宋朝理学集大成者著述:《四书章句集注》思想:“理气论”“心性论”影响: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远及日、朝、欧明朝王阳明心学:更多吸取佛教禅宗思想;提出“致良知”学说;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思想共同生活背景:处于动荡年代,都参加过抗清斗争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明朝后期李贽“离经叛道”代表作:《焚书》《藏书》主要思想:批判道学家,破除对孔子思想迷信;抨击封建社会传统观念评价: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共同思想评价:构成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对后世影响巨大。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主张“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传统承传统儒学,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本单元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具体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以下四个要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三、史海探微(一)概念简释1、儒家学派这是崇奉孔子学说的学派。思想上崇尚“礼乐”和“仁义”,政治上主张“德治”(礼治)和“仁政”。战国时以孟子和荀子两派最为重要。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各个时期的儒家总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至五四运动前后,儒家学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才逐渐丧失其作为正统思想的地位。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的以儒家学说为正统哲学的“大一统”主张。董仲舒认为学派纷争无法统一思想,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废黜,以适应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该主张受到汉武帝的肯定,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3、理学理学亦称“道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基本特征是注重义理,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等,他们为代表的理学思想流派合称为“程朱理学”。此外,还有陆九渊和王阳明等人的“心学”。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4、经世致用这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明清之际之所以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另一个时代,就是与“经世致用”之学分不开的。(二)要点点拨1、关于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思路点拨】儒家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其产生背景来理解,包括儒家思想形成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主要内容”应从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中总结,突出“仁”的思想。【答案提示】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同时,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六经,成为新学派的创建人,是后世的“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孔子提出的“仁”,这其中包含了民本思想,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观点。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其体系更加完整。2、关于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思路点拨】儒学开始正统化主要牵涉到两个人:董仲舒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而汉武帝的措施则为儒家思想上升到独尊的地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答案提示】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具体内容可参见史事经纬相关部分)。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方面: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此后,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统治思想,它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2、关于明代理学的特点【思路点拨】明代理学分为三段,前期继承程朱理学;中期王阳明发展成“心学”;末期走向活跃,“离经叛道”。【答案提示】明代理学的演变经历了三个时期。①明代初期,朱熹的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成为明王朝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的思想工具。学术空气异常沉闷,除了一味重复朱熹成说之外,几乎在理论上无所创新。②明代中期,一方面,程朱理学盛极而衰,开始走下坡路;另一方面,王阳明心学王学崛起,发展成为显学。③明清之际,学术领域出现的主要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蒙昧主义,提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4、关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进步思想的内容【思路点拨】根据教材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进步思想的介绍,抓住重要语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概括进步主张。【答案提示】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张有:(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三)知识链接1、关于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渐渐形成了思想统治地位,更由于在古代时期,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中国文化成为人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唐朝时期,尤其盛唐的开元时期,无论当时的高丽,还是日本,都以学习中国文化为其发展的趋势,从而使儒家学说走向了高丽和日本;而现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仍然影响着世界,如新加坡,几乎是在用儒家在治理国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可见一斑;应该说,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的儒家思想,这样说,是一点都不过分的。2、关于古代思想发展趋势及原因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变化趋势:战国所以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根本上看是由其时代特征决定的。在由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过程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多种经济基础并存的局面,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复杂的阶级关系。因此许多思想家基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发表不同主张,因而形成“诸子百家”。客观上,政治分裂加上各诸侯国支持,进而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至秦汉发展为思想专制,一方面反映了由分裂到统一的要求,最主要的还是基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同时应注意这个过程中还表现出法→道→儒具体思想派别地位的更替变化,也应根据时代条件予以分析。明清时期思想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封建专制思想的空前加强和反封建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这恰恰也正是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3、关于中国古代对治国思想的选择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和道家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看似矛盾,其实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军阀割据,难以用儒家路线实行全国大一统,而法家路线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弊,生产破坏,应该实行道家无为政治,与民休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路线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路线为基础,以法家路线为辅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法国模式基本上符合中国古代的国情,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不变的治国圭臬。四、测试平台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哲人中,其思想对中国和东亚、东南亚等地至今都产生巨大而深远影响的人物为:()A、老子B、孔子C、孟子D、荀子2、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诸多因素中,决定性的一项是:()A、井田制崩溃,私田大量出现B、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C、原本属于社会底层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D、“学在民间”的风气日益盛行3、诸子百家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①孔子②孟子③荀子④老子⑤庄子⑥墨子⑦韩非子A、①②③B、④⑤C、⑥⑦D、⑤⑥⑦4、下列有关“百家争鸣”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有深刻的社会原因B、诸多思想流派中,对当时影响最大的是儒家C、“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D、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5、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推行自己的主张,其主张主要是:()A、建议“学在官府”改为“学在民间”B、“仁义”和“王道”思想C、“仁”的思想D、“仁政”思想6、后人之所以把孟子称为“亚圣”,其依据主要是:()A、他十分推崇空子,以孔子继承人自居B、他对儒家学说的发展贡献最大C、他把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发展得更加系统D、他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7、以下关于人性的各人论述中,最为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是:()A、“性相近业,习相远也”B、“人无有不善”C、“人之性善,其善者伪也”D、“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8、荀子为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需要,吸取了以下哪些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A、墨家、法家B、道家、墨家C、法家、道家D、明家、阴阳家9、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韩非子10、与荀子“水能载舟;水亦覆舟”著名观点相近的是()A、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孔子的“克己复礼”C、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D、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二、材料解析题11、阅读下列材料:司马迁曰:“尝窃……儒者博而寡要,(六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墨家主要节俭……世异时移,事事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编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