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四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文言文在必修教材中,一共有三个单元,本单元是必修课本中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通过学习,学生必须能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利用所学知识读懂、鉴赏文言文。二、单元教学构想1、教材内容基本阅读:《孔孟两章》、《劝学》、《师说》、《过秦论》扩展阅读:《晏子治东阿》、《谏太宗十思疏》2、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②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法。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3、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实词: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虚词:于、之、也、乎、焉、而句式:倒装句(宾语前置)4、教学设想:重点学习《劝学》,其他篇目安排自学。5、教时安排:8课时三、单元教学流程1、自主阅读,仔细研究注释,推敲语句意思,并按照要求,了解基本的文化常识,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重点实词的基本用法、基本意义以及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虚词重点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在讨论中质疑解疑。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自己原来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要找出原因。通过这样的学习,检验并提高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水平。3、教师点拨:每篇课文不要求面面俱到,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一课争取有一得,每篇课文突出一个重点,以点带面,逐步积累。四、单元活动安排设计五、教学步骤方法指导:21、对于基本阅读的文章,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理解课文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进而领会文章思想的深刻性,揣摩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理解文章的逻辑思路,体会条理性、严密性、论证性。同时,还要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按要求背诵名篇。2、对于拓展阅读的文章,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独立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能力。《劝学》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虚词和通假字。2、翻译全文,理解文意,学习本文比喻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逻辑。3、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理解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应持有的态度。二、过程与方法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了解课文。2、教师指出应掌握的实词虚词,学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明白文章。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纠正。4、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重点】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教学难点】把握全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3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荀子,名况,字卿,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思想家、教育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三、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劝”是“劝勉”的意思。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2.检查学生字词积累情况投影:给下列红字注音,是通假字的请注明。(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輮以为轮(6)虽有槁暴(7)则知明而行无过矣(8)君子生非异也3.教师范读课文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同学们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44.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字、词、句。第二课时一、师生共同研习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板书]1.研习第1段(1)学生齐读第1段(2)找出本段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局和结句)(3)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指出其证明的观点(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4)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的关系?(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5)文中的比喻句可以分几组?(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是简单重复吗?(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他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2.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板书](3)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的作用亦与此相同。)5(4)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揖”“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揖”,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5)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6)归纳本段大意:能学习才能善假于物。[板书]教师引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3.研习第3段(1)齐读第3段(2)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层次第一层(第1--2句、以句号为标志、下同)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第二层(第3--4句)从正反对比设喻说明积累需要坚持不懈。第三层(最后两句)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3)概括本段主旨(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二、总结全文:1.思想内容。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这句话(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2.设喻的运用。教师说明:严格地说,通常所谓“比喻论证”是不确切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技巧,常用来说明事物的状态、大小、色泽等等;设喻则是一种说明事的方法,用于论证,应称为“设喻论证”。(1)从本文看,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附带说说,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上学期已学过,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同样也有深入浅出的效果。)(2)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有时从一个方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如“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6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用一连串的设喻,而内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绝江河”。3.对举的运用。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一面的认识。)第三课时一、背诵课文二、文言知识总结1、通假字木直中绳,輮以为轮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虽有槁暴通“又”。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君子生非异也通“性”,天赋,资质。2、词类活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使……弯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水,名词作动词,游泳。3、古今异义(1)故木受绳则直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2)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4)假舆马者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7(5)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6)蟹六跪而二鳌古义:腿,蟹腿;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4、重点虚词(1)于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另:苛政猛于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者,代词。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另:有蒋氏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