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知识点请各位同学参照复习提纲,明确自己的薄弱知识点,结合课本和导学案,回顾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八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其他天气围绕太阳公转原因是:太阳的重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其他天体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围绕太阳公转。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宇宙环境:(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和共面性,形成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没有明显的变化,稳定的光照条件。地球环境:(1)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自转周期适中,形成地球适宜的温度。(2)质量体积适宜,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3)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适宜的温度,形成液态水。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来源:内部的核聚变。太阳辐射:1.给地理提供光和热;2.维持地表温度、推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和变化。3.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太阳高度角)、海拔(大气密度和洁净程度)、气候和天气(云量)、昼长(日照时间);★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的原因:a.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b.海拔高,大气稀薄;c.晴天多,云量少。★西北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气候干旱少雨,晴天多,夏季白昼时间长。★四川盆地级东部地区太阳能少的原因:盆地地形,多阴雨天气,晴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强,太阳辐射少。●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为地球上的生物生存与进化提供能量。★2.维持地表温度,促进水循环、大气循环和生物活动。★3.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等)2太阳活动:(地热能、潮汐能、核能不是太阳能)●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分为:光球(太阳表面、最亮)、色球、日冕(最外层)。太阳大气光球层――黑子太阳大气色球层――耀斑太阳大气日冕层——太阳风影响1气候-降水增加和减少和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吻和2电离层-短波通讯3磁场-磁暴现象、极光4产生极光现象●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三、地球运动:1.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轨道、周期;运动方向速度轨道周期自转自西向东东经递增西经递减的方向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零;角速度除极点为零外,均为15度/小时赤道面恒星日公转自西向东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黄道面恒星年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作息时间的参照时间)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公转真正周期);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公转轨道:椭圆形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注意:夏至日点在远日点附近,冬至日点在近日点附近。★北极圈内的极昼时间比南极圈的极昼时间长:当北极圈内的有极昼现象时,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慢,经历时间长,所以极昼时间长。★北半球的夏季炎热漫长,南半球的夏季凉爽短促:1.北半球的夏季地球公转到了远日点,公转速度慢,夏季时间长;2.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且白昼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多3.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升温快。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图2):(2)太阳直点移动规律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图4):要知道任意一个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并由此分析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黄赤夹角的度数决定看回归线和北极圈的度数,回归线的度数和几圈的度数和为90°★黄赤夹角的度数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黄赤夹角变大,热带扩大,寒带扩大,温带缩小;★黄赤夹角的度数等于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的度数,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幅度是23°26′,黄赤夹角变大,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增大。★黄赤夹角变大,全球各地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增大,且纬度越高,变化幅度越大。3.地球运动的意义:(1).自转:昼夜更替、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地球形状意义:使地球昼夜温差不大,有助于生命的出现和进化影响河流、大气运动等,如港口、淘金选址、三角洲的形成,气旋、反气旋的水平气流方向。(1)昼夜交替产生原因: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不停自转分界线:晨昏线周期:一个太阳日,时间为24小时(2)产生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3)产生地方时概念: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地方时的确定:某地一天中太阳最高的时刻定为当地地方时12点。地方时的计算:东早西晚,经度每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掌握区时和地方时的计算(4)使地球成为一个两极度稍扁,赤道略鼓的橢球体(2).公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季节更替。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计算、应用规律: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春分、秋分从赤道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规律: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角越大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高度最大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直射时太阳高度最大,每年两次直射②昼夜长短的变化a.直射点在北半球(春分――秋分)时: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白昼越;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最,北极圈以内出现现象。直射点在南半球(秋分――次年春分)时: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白昼越;冬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最,北极圈以内出现现象。南半球情况相反。b.直射点向北移动时(春分――夏至;冬至――春分),北半球白昼逐渐加长,黑夜逐渐变短。南半球情况相反。c.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赤道上每天都是昼夜平分。③.区别昼夜现象、昼夜更替、昼夜长短变化昼夜现象是因为地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一半被照亮为昼,另一半为夜。昼夜更替是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是地球公转的意义。4.地球运动的计算:●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其太阳高度为0。晨线:由夜变为昼,昏线:由昼变为夜。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18点。●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o,相邻两个时区相差1小时。解题的三个方法:(1)求时区:时区序号=已知经度/15o,(四舍五入)(2)两个时区之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3)“东加西减”:所求点在已知点以东用“+”,以西用“—”●日界线:原则以180o经线作为日界线,不过有些曲折。从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减一天;从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解昼夜长短的三个方法:(1)求某地昼夜长短:过该点作纬线或纬线圈,白天占的部分多的就是昼长夜短,反之。(2)某地昼长2x,则日出为12:00—x,日落为:12:+x。(3)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注意:解题突破点:赤道终年昼夜平分,6:00日出,18:00日落。●正午太阳高度:H=90―∣(φ±λ)∣说明:φ为所求地纬度,λ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时用φ-λ;当太阳直射点和所求地分别在南,北半球时用φ+λ:●太阳直射点所在经度的地方时为:12:00。变化随纬度变化随季节变化四、地球的圈层结构地震波的分类、特征与地球内部圈层:①、地震波纵波(P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气体和液体。横波(S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②、不连续面:界面深度(千米)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界意义莫霍面17(陆地35或海洋7)P波和S波的波速突然增加地壳与地幔古登堡面2900P波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地幔与地核③、三个圈层: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组成物质特征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17千米2900千米岩石(软流层以上部分)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地核外地核熔融态,内地核固态注: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大气层的分层、各层气温递变规律与各层特点: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一、大气热力作用:削弱作用、保温作用作用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的意义:1、减小了气温日较差2、使地表平均温度提高到15℃,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表格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作用形式参与作用大气成分作用特点典型实例吸收作用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大部分可见光能到达地面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吸收红外线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把太阳辐射反射回宇宙空间。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例: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散射作用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太阳辐射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是因为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最易被空气分子散射。例: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依然是明亮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反射、散射和吸收(2)大气保温作用:①地面长波辐射;②对流层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列吸收地面长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3)天空中有云时(特别是浓密的低云)逆辐射更强,所以人造烟幕能防御霜冻,道理也就在此中。大气中的CO2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温室效应”增强。范围直接热源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大气的运动形式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17~18KM(低纬度)12KM(中纬度)8~9KM(高纬度)地面随高度增加而降低(0.6℃/100m)对流(容易成云致雨)与人类生活最密切,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KM高空臭氧层吸收紫外线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平流(不容易成云致雨)天气晴朗,大气稳定,有利于高空飞行高层大气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注:高层大气由下往上分为a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热层:高度↑气温↑(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外层电离层反射无线电短波A、温室效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因而让大部分的太阳辐射(短波)到达地面。大气成分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将地面辐射的75%——95%吸收,使地面的热量不至于大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B、关于温室效应原理的应用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减弱——CO2相对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③.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海水膨胀(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④.大气逆辐射增强——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分布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发生调整二、热力环流1.热力环流的形成: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2.热力环流的局部存在形式及其影响①城市风的成因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城市风a城市工业、居民、交通等释放大量的人为热,使城市温度高于郊区b城市风在大的环流微弱时,表现得明显。c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A.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B.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②海陆风:白天:陆地受热升温较快,海洋受热升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较快,海洋降温较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热力环流还可存在于陆上水面与周围地区、绿地与裸地之间、谷地与坡地之间等地区。三、风向、风力1.三种力对于风向的影响: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