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一单元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编写人:杨芳审核人:沈世海编写时间:2014.2.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整合】要点一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比较1.不同点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盛行的时代不同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确立并盛行于元朝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和影响不同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破坏作用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后世经过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相同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要点二汉、唐、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异同1.汉朝VS宋朝相同中央削弱、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地方削弱地方机构的权力不同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来削弱相权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相权地方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兵权、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2.唐朝VS宋朝相同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不同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了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最高行政机构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要点三英国的内阁制与中国明朝内阁的区别1.性质不同。英国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中国内阁制度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2度加强的表现,这是其最大的不同。2.产生方式不同。英国内阁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中国内阁是由皇帝任命内阁成员而组成的。3.权力的行使不同。英国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中国内阁仅是皇帝顾问的内侍机构,不是中央行政和决策机构。4.作用不同。英国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促进了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内阁制则在促使封建专制制度强化的同时,也促使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远远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要点四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演变2.趋势(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举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2)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3)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束缚人才。3.积极影响(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僚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指点迷津】第一“推恩令”汉武帝时颁布。内容: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实质:众建诸侯而弱其力,将王国由大化小,削弱了王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第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及影响(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2)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3)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第三如何正确认识三省六部制的作用(1)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三省六部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4)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然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经典试题】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夏、商、周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代明清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血缘等级品德门第才学古代选官制度3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止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与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3.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4.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5.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6.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7.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8.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9.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10.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课时训练】一、选择题1.《汉书》载:“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行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2.有学者指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但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下列对“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这一举措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削弱了宗族势力的影响B.加强了中央对方的有效控制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3.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钱穆认为唐朝()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4.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4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5.古代中国自秦以来形成了三个会议: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朝参”——决策军国大事;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的“集议”——通过并执行议案;“谏议”——谏臣要拿出提案供皇帝和中央决策时参考。“朝参”“集义”和“谏议”的作用发挥最好的时期是()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6.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诛丞相胡惟庸为契机,对朝廷机构进行了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进行政务改由六部分理。朱元璋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中央集权B.打击地方势力C.强化君主专制D.打击宦官集团二、非选择题7.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是君主专制。但是在这种制度下也出现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局面,也产生了对世界贡献巨大的四大发明。这使我们不得不用另类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以‘道’自任的知识分子出现以后,首先便面临着如何对待政治权威的问题……从知识分子一方面说,道统与政统已分,而他们正是道的承担者,因此握有比政治领袖更高的权威——道德权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二唐太宗认为:“以天下这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政体》材料三文彦博(注:宋神宗时三朝元老、枢密使):“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帝(宋神宗):“更张法制,於士大夫诚多不悦,然於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帝:“士大夫岂尽以更张为非,亦自有以为当更张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士”在商周时期指哪一类人?春秋战国之际,“士”的含义又是什么?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关于权力结构的主张和目的。(3)结合材料一、三,指出制约皇权的除了相权,还有什么力量?分别说明其为何能够制约皇权。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补、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宰相”连称始于战国。……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了衰亡期。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必胜何不同。(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5第2讲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参考答案7.答案:(1)宗法制的最末一个等级。类假证地今天的知识分子。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逐步瓦解;士成为政治、思想、文化上活跃的阶层。(2)唐太宗主张百官商议、宰相筹划、皇帝决策。目的是减少决策失误,巩固统治。(3)儒家传统伦理、士大夫阶层、祖宗家法。原因:儒家虽然主张积极参与政治,但是以君主的行为是否符合儒家的政治理想为标准;士大夫阶层认为“道统”高于“政统”;宗法制确立以来,宗法观念深入人心,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