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小组工作课程教案授课时间课次授课方式理论课课时安排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四章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本章要求了解小组工作的几个基本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掌握小组基本模式的内容、运用及其局限性。教学重点及难点:本章重点:小组工作模式的类型、内容与理论基础。本章难点:各种模式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教学基本内容及方法手段第一节社会目标模式一、理论基础(一)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是社会学的重大问题。社会变迁可以说是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量变和质变。在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改变中,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社会发展必然受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包含前后相继的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社会互动的过程;还有就是社会行为的互动必然导致关系和制度的变迁,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化的过程。因此可以把制度化过程理解为社会过程的第二个层面。制度化的过程至少应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二是制度的改革。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着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变迁。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就是通过社会行为的互动关系,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二)参与、赋权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了弱势群体、社会排斥、边缘化机制等概念,弱势群体是从社会竞争、社会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问题。相对强势群体来说,他们在经济利益、政治权力方面处于较弱的地位,缺乏资源和机会,而这种状况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造成的,是社会政策、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的不公正安排使弱势群体失去了争取平等的机会。也有学者从经济贫困、权力关系和文化认同三个方面论述社会排斥和边缘化机制。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问题,都反应了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问题,这与社会目标模式的社会公正和社会关怀理想是一致的。(三)系统功能理论系统功能理论的假设是所有的有机体都是一个系统,由附属于超系统的次系统所组成,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是相互链结的,并发挥各自独特的功能,以保持系统内部的平衡,使整个系统稳定地向前发展。个人、群体、社会等都是一样的。每一个系统都是有界限的,界限内彼此互动维持系统的能量。系统的界限是开放的和其它系统互相渗透。二、社会目标模式的内容和运用(一)基本内容基于上述理论基础,社会目标模式的小组工作后来被社区工作所采用,成为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法。其总目标是培养小组成员的社区归属感,实现社会整合。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层次:①发展和提高小组成员的社会意识和潜能,同时也发展和提高他们实现社会变迁的责任心;②发展小组成员的社会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社会环境方面的个人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会能力;③培养当地的社区领袖,使他们有醒觉和能力去带领推动社会变迁(二)适用领域1、居民区设施的改善、社区环境中的一些问题、慢性病人的支持。2、带有社区性的、集体性的问题和人群3、这个方法被社区工作接纳,并融入了社区发展之中。(三)局限性过分依赖意识形态,使它的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第二节互惠模式一、理论基础(一)系统理论: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在本模式中的运用。系统理论中有关人与环境关系的论述对互惠模式的贡献最大。根据Payne论述,每一个系统都会有三个可供选择的协助人生活的系统:非正式和自然的系统,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正式的系统,如社区等;社会系统,医院、学校等。这些系统就是人所面临的环境系统,每一个人一生都要与这些环境系统互动,既受环境系统的影响,也对这些系统有能动作用。系统的适应性,要求小组必须根据环境的需要而变化。我们也看到在小组系统以外,有其他系统如家庭、学校、政府、工作地方和社会等。所有这些系统都与作为整体的小组或与作为子系统的个人的成员是互动的,小组成员彼此之间必须互相沟通、和接纳。(二)场域理论: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在本模式中的运用。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代表人物和观点是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他提出的行为环境论,以及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勒温的生活空间论。他们的理论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中很有影响。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地理环境是指现实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有叫心理物理场,有自我和环境两极现象构成。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即心理物理场,心理学就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他举例说,一个人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骑马来到一家旅店,店主人问他从何方来?当他知道刚才走过来的地方正是令人恐怖的康士坦湖时,立即惊恐而毙。这就是说旅客的不安心理和惊毙行为不是物理环境本身,而是由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构成的心理物理空间,是经验的、想象中的东西。勒温在《拓扑心理学原理》一书详细的论述了生活空间论。他和考夫卡一样都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不像考夫卡那样强调自我的作用,而强调心理的需求和意向的作用。正是这种心理的需求和意向的作用,使生活空间产生了场的动力,他叫引力或斥力。儿童看见糖就想吃,是引力;看见蛇蝎就想逃避,叫斥力。总之,勒温的生活空间是个特定的概念,有三个基本意思: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趋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此时此地(hereandnow)的概念在场域论中也是很重要的,它不像精神分析论强调个人早期的生活经验对现实行为的影响,场域论只承认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现在的事件产生间接影响,而不是直接导致现在的行为。相反,更强调此时此地的期待、自我评价与记忆等因素对人的行为影响更大。由于场域论相信每一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而且这个场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所以,互动模式关注的既在个人也在环境,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互相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小组被看作是一个互动的系统,在小组中成员依靠其他成员作为自己解决问题、实现自己潜能和建立起信心的资源。(三)互动理论: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以及在本模式中的运用。米德的社会互动论吸收并发展了库利的“人格群体论”,他是芝加哥学派相互作用论的集大成者。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用视为连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米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总之,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和意识对个人行为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是米德社会行为主义的基础,他的相互作用论特别表现在他的自我论上:他认为,人的特点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观地对待自己的社会环境的同时,有客观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环境当中某一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而自我的自我客观化,又与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米德极力阐述个人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角色”概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用论中的一个“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一方面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等获得的。米德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化理论影响很大。米德的社会互动作用论盛行于30年代,他的学生把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符号相互作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布卢姆(H.G.Blumer1900-)。符号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符号在相互行为和社会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这比米德的社会相互作用论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的外在性和内在性的统一及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的统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符号相互作用论成为很有一向力的理论派别。对社会学的影响很大。符号作用论者认为:1、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和物理的环境中。2、经由符号,个人有能力去刺激他人,这种方式与自我刺激是有区别的。3、经由符号沟通,个人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大量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包括行为方式等。4、这些符号、意义、价值等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大量复杂地存在着。5、思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可以抉择一个行为。依据上述理论,我们认为下列几个方面对小组工作影响很大: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简单的反映,而是对刺激作出能动的反映,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才具有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社会才能不断进步。4、人类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塑造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互动强调社会过程。5、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自觉适应环境。6、个人在小组中担任着各种不同的角色。二、互惠模式的内容和运用(一)内容此模式是基于人与环境和人际关系而实施的。在整个过程中,人类一直被塑造,同时也一直在塑造别人。人类是由生理、情绪、精神等诸要素综合而成的个体,这些要素都是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此模式有三个出发点:1、小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与整体是一个人际关系网,小组成员彼此之间是互动的。2、人类的发展并非在儿童期就停止了,而是终其一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3、人类除了生理的需求,还有归属、被他人和社会承认、参与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是在各个阶段通过参与不同的小组生活而得到满足的。总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里,个人都必须透过充实的小组生活来满足不同阶段的需要,否则,在某一方面就会产生障碍。由此,这个模式的目标是使小组成员在社会归属和互相依存中得到满足。要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小组的焦点既在个人,也在环境。通过这样的互相影响,个人和社会的功能都将得到增强。小组工作的目标可能是预防性的、补充性的和复原性的。小组通过成员的交谈和讨论来决定它的具体目标(二)适用领域在人际关系、适应等方面有困惑和问题的人群,如青少年、离退休老人等。(三)局限性此模式对小组中个人期望和个别化的关注是不够的,对成员个人改变程度的评估也是不足的。工作者的权力是不足的,使工作者难以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小组过程。第三节治疗模式一、理论基础(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治疗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尝试过将精神分析运用在小组中。沃尔夫(Wolf),一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家,被认为是第一个将精神分析原理和技术用于小组治疗的人。他于1938年开始,将那些需要治疗但又不能承受强烈个别治疗的病人放到小组中去,但他强调他并非在治疗一个小组,而是着眼个体在小组中相互交往的每个人。分析式小组的目标在于重建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这一目标通过使潜意识的冲突进入意识层次,并对其进行检验而达到的。心理分析小组本身以一种象征的方式再现个人的原生家庭,以便使每一个成员的过去历史在小组面前重演。沃尔夫(1963)建立了在小组中使用的基本的心理分析技术,如移情、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同时,在小组中通过对原生家庭的再创造,可以帮助成员解决家庭给他们造成的问题,通过成员对小组带领者的关系,了解成员与家庭中重要人物的关系动力。心理分析小组的治疗过程在于再创造、分析、讨论、解释过去经验和解决潜意识层次上发生的防卫和抗拒,解决成员在儿童期产生的功能失调的模式,并在新领悟的基础上做出新的决策。(二)行为理论行为治疗是指以各学习理论流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多样化的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它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所有的问题行为、非理性的认知方法、情绪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它们可以经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