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第三单元三维目标提供(2009-01-2110:00:17)标签:备课教育分类:资源共享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德育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二、教学分析?重点:流的形成以及分布?难点:流的成因以及世界分布规律?关键:洋流以及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关系三、教学提纲1、引入:回顾“自然界的水循环”,再次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视角从全球的角度和大尺度的范围转移到中尺度的具体的海洋上,学习和分析海水的运动2、说明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理清学习任务的思路和明确学习的线索,根据线索逐一探究?什么是洋流??洋流的动力是什么??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3、假设海水运动平台,从简单开始建立理想模式,分析并理想模式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总结出理想模式洋流特征和规律?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4、从假设的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的地球情境上,分析理想模式和真实情境的区别,明确海陆差异的客观存在,综合确认海水运动的作用力状况,进而分析总结出真实模式的洋流特征和规律?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反气旋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气旋型环流)?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5、明确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引出下一课时的思考内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课题导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述: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并了解了“自然界的水循环”,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一个回顾——播放:“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强调: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提出问题:上一节课我们研究的“自然界水循环”是在一个怎样的地理尺度和地理视角上进行?引申:研究事物的一般程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一般到具体,那么从空间位置的角度来观察,自然界水体的整体有哪些局部组成?比重最大的水体是什么?为什么?点题:研究的视角从整体转移到局部,目光应该放在局部最重要的部位——海洋水观看“自然界水循环”的形象的动画……总结“自然界水循环”的本质:不同形态和不同空间位置的水体的相互转化和转移,是物质和能量的转移和交换思考并回答问题:大尺度,全球视角!思考并回答:大气水、陆地水、海洋水,比重最大的是海洋水(M占96.53%,S占71%)翻开课本61页,准备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本环节预定目标:?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尺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第二环节:分析学习任务和重点,理清思路,明确线索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出问题:在同学们的印象和经验中,海水运动的形式有哪些?说明:海水运动的方式很多,最为重要的是“洋流”!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学习和研究“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课题?强调:这就是我们的线索学习法!好!任务清楚,线索清晰了,下面我们一起来逐一解决问题!(承上启下)回答:波浪、潮汐、洋流……明确学习任务和重点:洋流!明确任务,理清线索!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线索:?什么是洋流??洋流的动力是什么??洋流分布在什么地方,是一个什么样的模式?本环节预定目标:?培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理清思路、明确线索的习惯第三环节:分析问题、分析方法、达成方案、解决问题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洋流?提出问题:概念的关键词?洋流的类型?解决第二个问题:洋流的动力是什么?有哪些作用力?教师总结:洋流的动力较多,也很复杂,最为重要的动力有盛行风的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引申:清楚了洋流的作用力,如何分析洋流在地球上的分布呢?提出问题:地球的情况很复杂,不同海区的差异也很大,在真实状况的地球上分析海水的运动情况很困难,有没有更好的、更简便一些的办法?海洋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回答:比较稳定、一定方向、大规模暖流、寒流!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盛行风的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刚刚学过物理学中的力学和运动学:用“力的合成和分解”去分析地球上不同海区海水的受力情况!然后总结归纳!思考回答:假设!假设地球的理想模型!假设海水运动的理想模型,在理想模型上分析海水的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提示我们学过的“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方法、达成研究方案:假设海水运动的理想模型,以“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为假设模型,分析海水受力情况和分布规律!解决第三个问题:洋流的分布规律?交代工作:画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低纬、中纬、高纬海区在海区中心、海区西岸、海区东岸的受力情况交代工作:根据画图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低纬、中纬、高纬海区在海区中心、海区西岸、海区东岸的受力情况,画出洋流模式播放:理想模式——“全球气压带、风带理想模式图”上海水受力和运动、分布的形象动画提出工作:按照低纬、中纬、高纬不同海区总结洋流分布理想模式学生画图并展示学生画图并展示并相互点评结合自己画出的理想洋流模式与动画的理想洋流模式做比较,说明自己错误的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与气旋和反气旋做比较)?中低纬度海区反气旋型环流?高纬度海区气旋型环流本环节预定目标:?运用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说明洋流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掌握“假设”的研究方法,认识事物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第四环节:知识迁移,从洋流理想模式迁移到真实模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提出:我们现在要从理想模式中做出去,了解真实是洋流情况提出问题:假设的理想模式与真实地球的差别?真实地球中主要有哪些海区?播放:真实地球不同纬海区(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回答:海陆差异!观察世界地形图根据世界地形图归纳: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观看真实洋流动后看课本62页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的海水受力情况和分布情况的形象动画提出工作:总结真实洋流模式在老师知道下按真实地球不同纬海区(太平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印度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大西洋海区(南北半球海区)、北冰洋海区、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环南极洲海区))进行运用动画课件和地图总结归纳真实洋流模式:?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反气旋型环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气旋型环流)?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本环节预定目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培养学生依据资料(地图)分析归纳的方法第五环节:总结引申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海水运动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总结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提出:海水运动影响哪些方面的地理环境,如何影响,产生怎样的效果?——下回分解!太阳辐射、地转偏向力、盛行风……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球上的五带风、天气和气候本环节预定目标:?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布置作业附:板书第二节:大规模是海水运动全球局部1、什么是洋流?2、洋流的动力是什么?盛行风的推力地转偏向力陆地地形的阻力3、分布规律和模式:理想---真实的方式,试得出答案。4、搜集本地水资源状况,在讲课时适当引用。5、准备投影资料,进行演示。教案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教材说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二、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三、课标分解1、什么是水资源?衡量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标准是什么?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是怎样分布的?2、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各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水资源又是怎样影响人类社会的?3、人类活动是怎样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对水资源产生影响的?人类活动又是怎样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四、教材分析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该节教材以水资源作为案例,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材首先介绍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介绍的重点是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接着阐述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紧扣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在活动中安插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作为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确和巩固以上的观点,把知识及时归纳总结,并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探究中去。又在此基础上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会随之改变,强调人类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可用的水资源却不断的减少,最后提出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五、教学目标1、运用图表,说明全球、各大洲及我国的水资源分布;2、通过阅读图片,了解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3、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4、通过技能训练,基本掌握知识要点,并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六、教学重点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七、教学难点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八、教学对象分析初中和高中地理科教学的断层,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区域地理,造成地理基础不扎实。学生的知识结构缺陷较多,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参差不齐,缺乏物理力学、立体几何知识和生物演化知识,即地理教学所涉及的知识结构与其相关学科进度不同。一些高中生受学习功利目的影响,认为地理不是主科,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自主学习的精神和主动学习的态度不够积极。九、设计理念1、以谈话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学习交流。提倡小组学习,彼此互相帮助,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知识的传授和问题的探究中,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2、摆脱通常的教学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地理课,而是在教学中穿插人类、自然、环境观,引导学生树立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在育人方面的优势。3、从乡土地理切入,把发生在身边的事例作为案例分析,深入浅出地叙述水资源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培养他们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现学生的创新意识。4、课堂的设计穿插较多资料、图表和探究性习题,通过启发式的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水资源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