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2·杭州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剧变决定的。A项比较全面,社会大变革包含了政治、经济的剧变。答案:A2.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下列各项对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A.“民贵君轻”属于史料B.“民贵君轻”属于史料解释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史料D.“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属于史料评价解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史料,“民贵君轻”是对此的解释,故属于史料解释,A叙述错误,B、C叙述正确。“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是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评价,D叙述正确。答案:A3.(2011·广州模拟)孔子谓季氏(鲁国大夫),“八佾舞(天子专用的祭祀乐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孔子()A.“仁政”的主张B.爱惜民力的主张C.“克己复礼”的主张D.“仁义”和“王道”的主张解析:为了巩固分封宗法制下的等级秩序,周代制定了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鲁国大夫居然用天子的八佾舞,在孔子看来,季氏的行为违背了其“克己复礼”的主张。答案:C4.2011年是建党9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一指示精神与下列哪一中国古代思想相一致()A.“礼之用,和为贵”B.“仁人无敌于天下”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养心莫善于寡欲”解析:材料反映了党中央重视民生,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与此相符合的应是C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大意是:应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A、B、D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5.2011年9月28日,辛卯年祭孔大典暨20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在曲阜市孔庙举行。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作出的最大贡献是()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C.“知之为知之”的学习态度D.“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解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答案:A6.阅读表格,在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中,体现的共同思想是()思想家思想主张孔子“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荀子“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解析:三位思想家都是早期儒家学派著名代表,材料中孔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有仁、德治、教育主张;孟子的思想主张主要是民贵君轻、仁政;荀子主张君民的舟水关系。三位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应该是C项“民本思想”。答案:C7.(2012·绍兴质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巧利”体现了反对儒家和墨家的思想;“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体现了作者“小国寡民”的思想。答案:C8.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兴起,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新的历史条件”主要是指()A.爆发了“七国之乱”,社会出现动荡,儒家的“仁政”学说受到欢迎B.专制主义统治体制刚刚建立,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政治的“大一统”需要有文化的“大一统”作为根基D.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儒家学说受到挑战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新儒学的兴起背景。随着汉朝进入强盛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迫切需要思想上的“大一统”加以巩固。答案:C9.(2012·淮北模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大一统”C.“天人感应”D.“君权神授”解析: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答案:C10.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董仲舒解析: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同时提出,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祸加以谴责和威慑。答案:D11.(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拟)“儒家学说取得了非凡成功。一个原因,它在道德上为当局和社会不平等所作的辩护,很受统治者和富人欢迎。而且,其高度的道德原则为现状提供了较纯粹的世袭权力更牢固的基础,从而,对改善政治和社会关系起了不断的促进作用。”以下最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格物致知”D.“心外无物”解析:董仲舒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统治、维护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答案:B12.(2012·宣城模拟)文翁(公元前156~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舒城县)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下列对文翁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汉书》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②他的私人办学行为得到汉武帝的推广③他对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④他的政绩可与历史上的李冰相提并论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汉朝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官办学校,文翁为蜀郡守,兴教育不是指私人办学,应指推广地方官办教育,故排除含②的选项,①③④符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2·苏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3:“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8分)(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6分)(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要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第(3)问的历史影响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1)含义: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原因: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动荡;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崛起。(2)儒学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维护君臣、长幼秩序)。墨家“强本节用”。法家“严而少恩”。(3)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2: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材料3: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1)根据材料1,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试举例加以说明。(9分)(2)根据材料2、3,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9分)(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2分)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作答;第二小问考查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三小问考查新儒学的特点,即“外儒内法,附会阴阳,济之以道”,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考查对新儒学的评价,概括材料2、3即可得出答案。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没有,如法家用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2)材料2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3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