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夜莺的歌声学习目标:①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②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③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②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③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④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一个小故事,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敌情,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充分表现了“夜莺”的机智勇敢。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有两个:一是体会课文叙述的顺序并初步了解贯穿叙述的线索;二是体会“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①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②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初读课文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③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④交流读后印象。二、师生互动情景交融①过渡:是呀!读罢课文,一个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形象便清晰地跃入我们的脑海。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捕捉到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的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研究一下这些地方。②学生边读边的出相关句子。③研读重点句子。a.要求: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小夜莺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做,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德国官兵看见他这样说、这样做会怎么想。b.形式:先自读自想,再与同桌交流。●交流讨论①交流、讨论内容。下列句子应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种新的劲头唱起来。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②交流讨论方法。逐句讨论交流。讨论某一句时,先由一名学生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是自己想象到的内容,其他同学听后补充。最后指导朗读,通过读来反映自己的理解。指导朗读时,除上述1、6句外,不要只孤立地读一个句子,可将前后对话连起来读,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读。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智①过渡:刚才,我们一起讨论了几个句子,通过讨论,你有什么新的感受。②是呀,越读我们越感到小夜莺真是机智、勇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分成小组,分角色读读全文。③组织全班性的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对话片断。●安排作业①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②跟家人讲讲小夜莺的故事。评价习题:一、我知道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我还能照样子写一写。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2.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变着腰。()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4.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有时候弯腰拾球果„„()二、阅读理解。队伍出发了,行军灶打头,跟着就是小孩和军官,俩人并排着走。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森林越来越密。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过密密的白桦树林,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又爬上了长满古松的小山。“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军官突然问。“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孩子回答。军官觉得从孩子嘴里什么也问不出来,就不再问了。1.仿照第一自然中的加点词,写句子。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2.“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好像”与“完全”相矛盾,说明孩子有时紧张,有时轻松。B、好像”与“完全”并不矛盾,表现了孩子机智镇定,要把敌人引进伏击圈。C、好像”是指孩子其实并不把军官放在心里,孩子其实很紧张。3.对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A、孩子不明白军官在问什么随例回答。B、孩子是故意答错,欺骗德军,使人敌人相信小夜莺。C、这个孩子其实什么都不懂,太顽皮了。4.你认为“小夜莺”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